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8篇
  免费   158篇
  国内免费   353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91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42篇
  1991年   39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2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超高压对单增李斯特菌细胞膜的损伤和致死机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超高压对病原微生物单增李斯特菌细胞膜损伤的影响。【方法】本文以单增李斯特菌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不同压力处理(100-500 MPa)对单增李斯特菌的灭活作用,利用透射电镜观察高压处理对细菌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和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高压处理对细菌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采用超微量Na+/K+-ATP酶试剂盒测定高压处理对细菌细胞膜Na+/K+-ATP酶活力的影响。【结果】25℃经300、350、400 MPa压力处理15 min后,单增李斯特菌总数由9.00分别降至5.20、3.27、1.35个对数单位,经450MPa及以上的压力处理后,单增李斯特菌的致死率达到100%。超高压处理对单增李斯特菌的细胞超微结构造成明显的损伤,细胞结构不完整,细胞壁局部被破坏,细胞膜通透性增大,细胞内物质聚合,出现透电子区。由于细胞膜的损伤使得细胞内无机盐离子、紫外吸收物质流出,细胞膜上的Na+/K+-ATPase失活。【结论】超高压处理造成单增李斯特菌细胞形态结构明显损伤,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降低细胞膜上Na+/K+-ATP酶活力,最终使得细胞内无机盐离子和胞内大分子物质外流而死亡。  相似文献   
102.
以生物电科学探究的发展历程为依据,通过分析动作电位和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的测定方法,揭示了动作电位和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的区别,并针对动作电位的概念和测定方法的误区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3.
建立运用兔红细胞膜制备亲和树脂来纯化红芸豆中红细胞凝集素的方法。红芸豆经过浸提,(NH4)2SO4沉淀,红细胞膜亲和树脂吸附、洗脱得到红细胞凝集素(PHA-E)试样。采用电泳法测定其纯度、相对分子质量和等电点。用体积分数2%的兔红细胞悬液测定试样凝血活力及影响凝血因素。经PAGE分析PHA-E试样为单带,SDS-PAGE分析显示亚基相对分子质量为3.2×104,等电点为6.5。研究发现,促使50%兔红细胞产生凝集的试样蛋白质最低质量浓度为4μg/mL,单糖不影响PHA-E凝血活力,EDTA抑制其凝血活力,Zn2+促进其凝血。  相似文献   
104.
是这样吗     
通过在胚胎肾细胞膜上表达孤儿受体GPR55.阿斯利廉的生物化学家Peter Greasley及其同事们发现GPR55结合的配体与CB1和CB2结合的是一样的.而后两者是已知的大麻素受体。”  相似文献   
105.
以沙坡头人工固沙区草本层片植物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氮肥处理下,物种丰富度、多度、盖度、高生长以及地上部生物量等群落学特征对不同氮肥水平的响应。人工施加氮肥1年的试验结果表明:除50g·m-2的施肥水平外,其他各施肥水平下群落物种丰富度均高于对照;多度随施肥梯度的增加整体上呈下降趋势,施肥梯度越高,下降越明显,其中在50g·m-2的施肥水平下,多度相比于对照下降了86.7%;盖度随施肥水平梯度的增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20g·m-2的施肥水平下盖度达到最大值,其与对照间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性水平(P<0.05);植物高生长对氮肥水平的响应存在种间差异;地上部生物量则在低肥水平下高于对照,而高肥水平下低于对照。总体而言,氮肥水平对荒漠生态系统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生产力的影响呈低肥促进、高肥抑制的效应。  相似文献   
106.
高原致适应剂新复方党参片预防急性高原反应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高原致适应剂新复方党参片对急性高原反应(AMS)的预防效果。方法:世居平原者驻守海拔1400m3个月的45名青年男性官兵,随机分为新复方党参片组(30人)和对照组(15人),采用单盲试验方法,于行军前5d开始分别口服新复方党参片和安慰剂片,乘车行军3d,于3700m习服4d,直至进驻高原(海拔5200m)第3天后停药,共服药15d。进驻高原后第1、3、5天,依国家军用标准GJB1098-91急性高原反应的诊断和处理原则,随访记录受试者的AMS症状,然后分度评分,检测受试者的心率(HR)、血氧饱和度(SaO2)。进驻高原后第6天,检测用力肺活量(FVC)、1秒用力呼气量(FEV1.0)、FEV1.0/FVC,一秒率(FEV1%)、最大呼气中期流速(FEF25%~75%)、呼气峰流速(PEF)、最大通气量(MVV)、左右手交叉敲击动作频率总次数(Ttis)、错误次数(Etis)、正确次数(Ctis)、平均时间(Atime)和数字记忆能力试验错误记忆次数总和(Sum)。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进驻高原后第1、3、5d,新复方党参片组AMS症状显著减轻(P0.01);新复方党参片组与对照组的AMS程度分度分布不同(P0.01),新复方党参片组中症状较轻的(基本无反应、轻度反应)占比重较大,而对照组中症状较重的(中度反应、重度反应)占比重较大;新复方党参片组AMS发生率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新复方党参片组的FVC、FEV1.0、FEF25%~75%、PEF、MVV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FEV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新复方党参片组的Ttis、Ctis增加(P0.05,P0.01),Atime减少(P0.05),Etis和Su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新复方党参片能减轻AMS的程度,减轻AMS的症状,降低AMS发生率;并能显著改善受试者的肺通气功能和手指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07.
对细胞膜通透性变化的研究是认识微波杀菌机理的途径之一。用荧光探针检测微波处理后细胞内Ca2 浓度的变化,可以精确地表征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选用二乙酸荧光素(FDA)和Fluo-3/AM两种荧光染料,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经微波处理后的酯酶活性及细胞膜通透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肠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胞内非特异性酯酶(NSE)活性及细胞膜通透性的变化情形有所不同。在50℃、55℃、60℃和65℃微波处理条件下,大肠杆菌细胞膜通透性分别增加了20.7%、28.1%、74.8%、89.8%,而金黄色葡萄球的增加不显著,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4.1%、6.0%、21.9%和19.7%。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与微生物致死率有一定的相关性,也可能是微波杀菌非热效应的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108.
呼伦贝尔沙地45年来气候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慧颖 《生态学杂志》2007,26(11):1817-1821
采用数理统计和对比分析方法,对近45年呼伦贝尔沙地气象观测资料和草场沙化、退化面积、植被状况等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呼伦贝尔沙地总体气候暖干化趋势显著;气温逐年升高、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增加和极端气候事件增多,使流动沙地面积不断增加,植被盖度下降。卫星遥感监测和全国沙漠化普查结果进一步表明,呼伦贝尔沙地的沙漠化正在扩展,生态环境正在恶化。逐年减少的大风日数和沙尘暴日数有利于该地区生态的保护与建设。20世纪80年代以来,沙区各级政府加大了对沙化的治理力度,沙地局部植被恢复较快。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探讨大鼠三叉神经节不同直径神经元ATP-激活电流的特征。方法: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进行实验。结果:①92.3%(60/65)的细胞对ATP敏感,有反应的细胞可记录到三种型式的ATP-激活电流:快速激活快速失活型(Fast type,F型)、快速激活缓慢失活型(Intermediate type,I型)和缓慢激活缓慢失活型(Slowtype,S型)。三种电流均具有浓度依赖性。②小直径的细胞多表现为F型特征,大直径的细胞多表现为S型特征,而中等大小的细胞多表现为I型特征。③动力学特征:三种类型的ATP激活电流上升相从10%到90%的时间:F型:(33.6±4.5)ms;Ⅰ型:(62.2±9.9)ms;S型:(302.1±62)ms。去敏感相从10%到90%的时间:F型:(399.4±58.2)ms;S型:>500ms。④I-V曲线:三种电流均表现为内向整流的特性,而且翻转电位均为0~5mV。⑤量-效关系:Ⅰ型的量-效曲线居中间,F型的下移,S型的上移,三种类型电流量-效曲线的EC50非常接近。结论:三种型式的ATP-激活电流可能是由不同亚单位组合的P2X受体各亚型所介导,这些亚型分布于不同大小的三叉神经节神经元,从而传导不同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0.
乳酸菌酸胁迫反应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乳酸菌可发酵糖类产生乳酸,并广泛应用于食品、药物和饲料等工业。由于有机酸的积累,乳酸菌大部分的生长代谢都在低pH的酸性环境中进行,具有酸胁迫反应。pH的自我平衡、ATR反应机制、对大分子的保护和修复作用及细胞膜的变化等是乳酸菌酸胁迫反应的主要机制,其中,pH自我平衡包括F0F1-ATPase质子泵、精氨酸脱氨酶途径(ADI)和谷氨酸脱羧酶途径(GAD)等。由此可见,乳酸菌酸胁迫反应机制涉及到基因和蛋白的表达调控等,是非常复杂的网络调控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