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81.
2002年北戴河林栖迁徙鸟类环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2年4月1日~10月31日,共环志林栖迁徙鸟类7目、20科、84种12244只,环志数量超过100只的鸟有23种。春季性别鉴定16种1224只,雌雄比例约为1:1.1;秋季鉴定20种1656只,雌雄比例约为1.4:1。春秋两季大致3d一个迁徙高峰,春季的迁徙曲线高峰斜度较秋季的大,秋季的迁徙高峰比较平缓。  相似文献   
82.
野外研究于2002和2003年秋季在帽儿山地区进行。帽儿山地区秋季可供鸟类取食的肉质果植物种类繁多,黄檗(Phellodendronamurense)和山荆子(Malusbaccata)是最主要的两种植物。帽儿山地区迁徙性食果实鸟类共9种,包括夏候鸟和旅鸟5种,冬候鸟4种。主要的食果实鸟类是斑鸫(Turdusnaumanni)、灰背鸫(T.hortulorum)和北朱雀(Carpodacusroseus),前两种为食果肉鸟类,后一种是食种子鸟类。斑鸫主要取食黄檗果实,灰背鸫主要取食山荆子果实,北朱雀主要取食黄檗种子。食果实鸟类在秋季也捕食一些动物性食物。3种主要食果实鸟类的迁徙日期不同。灰背鸫最先迁离,斑鸫稍晚,北朱雀最后到此越冬。果实丰歉年对鸟类的迁徙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3.
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迁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大锐 《化石》2008,(2):13-15
讲故事、听故事似乎是人们从小到大喜闻乐见的事情。这里要讲的故事的开始也是以“从前……”或者“很久以前……”开始的……,但是下面这个“从前”却是发生在大约200万年前的事情。  相似文献   
84.
几千年来,野生鸟类作为大自然的丰厚馈赠,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等生产和生活资料,成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贵财富,鸟肉自古就是人们喜爱的食品,常言道:“宁吃飞禽四两,不吃走兽半斤”,然而,近几十年来,随着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人类无节制的捕猎,野生鸟类数量急剧下降,一些种类甚至走向了濒临灭绝的境地。  相似文献   
85.
鸟类迁徙:在全球变暖趋势下的演化、调控与发展(英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最近几十年的研究证实 ,鸟类迁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遗传因素的直接控制。有证据表明 ,存在某种先天的迁徙动因并涉及以下几方面的遗传调控 :(1)迁徙过程的起始、持续以及结束 ;(2 )迁徙活动量 ,即决定鸟类飞行距离的遗传参数 ;(3)迁徙方向 ;(4)生理参数 ,特别是迁徙期间的脂肪贮存 ,以及对于那些部分个体迁徙的鸟种而言 ,决定个体迁徙与否的生理参数。双因素选择实验表明 ,部分迁徙群经由几个世代的选择即可转变成完全的迁徙群或非迁徙群。新迁徙方向以及由此导致的新越冬区的改变 ,也能在野生鸟类中迅速实现。至少在以往研究得最为透彻的鸟种 (黑顶林莺Sylviaatricapilla)中 ,“迁徙”或“非迁徙”是先天性的 ,与特异性迁徙活动量相关 (尤如一时间程序 ) ,前者 (迁徙的 )已证实是由一种阈机制所控制的。一项新的鸟类迁徙理论假设 ,即使好些完全迁徙的类群 ,较低水平的迁徙活动量选择也会导致阈的异位 ,低于这一阈值就会出现非迁徙个体。因此 ,通过选择作用 ,一个迁徙型种群可以通过部分迁徙型转变为非迁徙型。这种中间阶段在现存鸟类中十分普遍。它始见于生物演化早期 ,就鸟类而言 ,可能在原始鸟类就已具备。模型运算表明 ,在施以强定向选择情况下 ,迁徙鸟类经过约 4 0年可转变为留鸟 ,反之亦然。这就解  相似文献   
86.
Walter J.Bock 《动物学报》2004,50(6):880-912
科学需要国际交流 ,国际会议也许是国际交流和认识其他同行的最好方法。然而 ,国际科学会议起步较晚 ,于 1884年举办的第一届国际鸟类学大会即是最早的国际科学会议之一。召开那次国际会议的起因是探讨鸟类生物学中一个超越国界的自然现象 ,即鸟类的迁徙。许多鸟类每年一次的南北迁移运动是鸟类生物学中最具魅力的问题之一 ,但 19世纪的人们对鸟类的迁徙了解甚少。在多国组成的欧洲 ,如果研究鸟类迁徙则必须进行国际合作。RudolfBlasius和GustavvonHayek制定了一个欧洲多国合作研究鸟类迁徙的宏伟计划 ,并得到了匈牙利 -奥地利王储的支持。与此同时 ,二人发表了一项公告 :于 1884年 4月在维也纳召开第一届世界鸟类学大会 ,会议主题是鸟类迁徙。会议制定了详细的收集和出版鸟类迁徙资料的方案。在 19世纪 90年代 ,由于大量的数据没有分析 ,因而这项计划被迫终止。第二届世界鸟类学大会于 1891年在布达佩斯举行。会议的主题仍然是鸟类迁徙 ,但增加了鸟类生物学中其它方面的议题 ,包括对R .B .Sharpe鸟类分类系统的总结。第三届世界鸟类学大会于 190 0年在巴黎举行 ,会议内容涉及到鸟类学研究的各个领域 ,随后 ,世界鸟类学大会于 190 5年在伦敦举行 ,于 1910年在柏林举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 ,于 1915年  相似文献   
87.
于超  郝燚  倪义  刘琛  刘瑶  周纯 《动物学杂志》2022,57(2):219-224
水鸟的迁徙停歇是其生活史中极为重要的一个过程.迁徙停歇地的水文因子和人为活动的变化直接影响水鸟对迁徙停歇地的持续利用.本文统计了 2015至2020年吉林长岭龙凤湖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迁徙季节的停歇种群数量和停歇期,并记录东方白鹳停歇地的水位和人为干扰类型,利用相关分析、差异性...  相似文献   
88.
杭州湾跨海大桥横跨我国杭州湾海域,位于杭州湾的中心地带。大桥建成以后,鸟撞的事件时有发生,这对来往车辆和鸟类的迁徙造成影响。为此,我们于2008年10月至2009年10月对杭州湾大桥周边的鸟类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并结合30年杭州湾鸟类回收的数据对鸟类迁徙进行了分析,希望为相关管理部门制定保护方案提供基础资料。调查地点的选择是围绕杭州湾大桥进行的,分别是北岸湿地海宁东西湖,南岸湿地慈溪庵东湿地和慈溪四灶浦水库。共记录到鸟类163种,71589只。其中列入中国鸟类红皮书有濒危种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黑脸琵鹭(Platalea. minor);易危种白琵鹭(P. leucorodia)、鸳鸯(Aix galericulata)、黑翅鸢(Elanus caeruleus)、黑嘴鸥(Larus saundersi)、小鸦鹃(Centropus bengalensis),稀有种鹗(Pandion haliaetus)、半蹼鹬(Limnodromus semipalmatus)。研究结果表明,杭州湾水鸟在三个地点的数量呈季节性的变化,由多至少依次为春季、秋季、冬季和夏季;多样性的平均值由高至低依次为夏季、春季、冬季和秋季,不同的生境类型优势种的分布是有差异的。在杭州湾共记录到55只回收鸟,大多数在澳大利亚、新西兰、中国台湾越冬的鸻鹬类,将杭州湾作为迁徙停歇地,尤其在春季北迁时。最后,对杭州湾大桥的管理提出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89.
渤海湾地区红腹滨鹬迁徙动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腹滨鹬(Calidris canutus)繁殖于环北极地区,属长距离迁徙鸟类,我国黄渤海地区是其在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上重要的停歇地。2003~2004年,通过对渤海湾北部双龙河口(东经118°21′,北纬37°2′)及其附近地区红腹滨鹬的种群调查,发现其迁徙高峰期出现在4月底到6月初,峰值为2004年5月15日的3 814只;2004年北迁时期,记录到佩戴有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脚旗的红腹滨鹬17只次,证实在澳大利亚西北部、东南部以及新西兰等3个地区越冬的2个红腹滨鹬亚种都在北迁时使用渤海湾作为其停歇地。  相似文献   
90.
声景生态学是一个相对较新和快速发展的研究领域,被动声学监测技术和声学指数已经成为研究湿地鸟类和声景多样性的重要方法。本研究评价了鸟类迁徙对中国东北图们江流域下游湿地声景日、月和季节变化的影响。我们从2020年11月至2021年12月在图们江下游敬信湿地设置10个采样点,获得91,988条时长5min的有效音频,计算了声音复杂度指数(acoustic complexity index,ACI)、生物声学指数(bioacoustic index,BIO)、声音均匀度指数(acoustic evenness index,AEI)和标准化声景差异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soundscape index,NDSI)以及1–11 k Hz频段的功率谱密度(power spectral density,PSD)。结果表明,声学指数对鸟类迁徙活动敏感,其中2个迁徙期声景(2–4月和10–11月)都以1–2k Hz雁类白天的叫声为主,NDSI显著降低,1–2k Hz的PSD显著升高,但雁类向北迁徙时几个声学指数变化更为敏感,有效地捕获了迁徙峰值,表明不同季节鸟类迁徙模式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