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4篇
  免费   496篇
  国内免费   2074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132篇
  2022年   142篇
  2021年   128篇
  2020年   133篇
  2019年   131篇
  2018年   132篇
  2017年   102篇
  2016年   146篇
  2015年   121篇
  2014年   146篇
  2013年   157篇
  2012年   136篇
  2011年   175篇
  2010年   173篇
  2009年   165篇
  2008年   215篇
  2007年   140篇
  2006年   136篇
  2005年   133篇
  2004年   150篇
  2003年   163篇
  2002年   132篇
  2001年   97篇
  2000年   139篇
  1999年   97篇
  1998年   70篇
  1997年   62篇
  1996年   81篇
  1995年   59篇
  1994年   69篇
  1993年   50篇
  1992年   49篇
  1991年   45篇
  1990年   40篇
  1989年   44篇
  1988年   28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7篇
  1958年   2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991.
fen鼠土丘植被演替过程中的种的生态位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相似文献   
992.
杨智姣  温晨  杨磊  李宗善  卫伟  张钦弟 《生态学报》2020,40(23):8606-8617
在黄土高原大规模退耕还林(草)背景下,植被恢复对生态系统功能会产生极大影响。以往研究多为比较不同恢复方式或植被类型的单一生态系统功能,对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研究亟待加强。因此,基于甘肃定西龙滩流域3种恢复方式(天然荒草、自然恢复、人工恢复)6种植被类型(长芒草草地、赖草草地、苜蓿草地、柠条灌丛、油松林、山杏林)38个样地调查数据,选取与土壤养分储存与循环、水源涵养、初级生产力、多样性维持等相关的23个功能指标利用平均值法量化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研究结果显示,(1)除营养物转化与循环功能外,其余土壤相关的生态系统功能在不同恢复方式与植被类型间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人工恢复植被的土壤肥力显著高于自然恢复植被;人工恢复植被中土壤肥力从高到低依次为柠条灌丛、苜蓿草地、山杏林、油松林。自然恢复植被的水源涵养功能显著高于人工恢复植被。(2)除植物生长策略外,其余植物相关的生态系统功能在不同恢复方式与植被类型间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人工恢复植被中地上初级生产力从高到低依次为山杏林、油松林、柠条灌丛、苜蓿草地,并显著高于自然恢复植被。人工恢复植被中植物养分吸收能力从高到低依次为苜蓿草地、柠条灌丛、油松林、山杏林,并显著高于自然恢复植被。自然恢复植被的物种多样性显著高于人工恢复植被。(3)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在不同恢复方式与植被类型间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生态系统多功能性表现为人工恢复植被高于自然恢复植被,但人工恢复植被的水源涵养功能与物种多样性均低于自然恢复植被,不利于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认为,在植被恢复具体实践中,应针对不同的恢复目标,根据各植被类型的功能特征,制定因地制宜的植被恢复战略。  相似文献   
993.
沙坡头人工植被变化的动态平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沙坡头地处腾格里沙漠的东南缘,属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县。该地区自然条件严酷,沙丘起伏大,沙层深厚,格状沙丘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且呈阶梯状分布。地下水位深达几十甚至10Om以上,有机质、碳酸钙和速效性养分含量都很低,pH值7.14一7.60。  相似文献   
994.
土壤种子库作为地上植被遗传信息库,对植被自然演替更新以及生态修复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为探明桂北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植被自然恢复潜力和恢复策略,该文选取恭城瑶族自治县喀斯特石漠化地区3种典型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群落的土壤种子库结构、多样性及其对土壤养分特征的响应,以期为该地区石漠化治理和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共计监测到幼苗3 648株,隶属于33科51属55种,其中1年生和2年生草本幼苗共20种,多年生草本幼苗21种,藤本幼苗5种、灌木幼苗3种、乔木幼苗6种;不同植物群落土壤种子库平均密度为三华李经济林(22 493 grain·m-2)>青冈次生林(1 033 grain·m-2)>金竹灌丛(793 grain·m-2)。(2)土壤种子库植物生活型方面,三华李经济林主要分布1年生恶性杂草,青冈次生林和金竹灌丛则以多年生草本为主,木本植物占比较少;不同植被类型中土壤种子库物种多样性和相似性总体较低,同时与地上群落物种组成的相似性也较低。(3)研究区域的土壤元素存在高氮低磷的现象,其中磷元素为金...  相似文献   
995.
测定了宁夏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近30年的天然草地和农地不同粒径团聚体的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生物量、呼吸特性和生态化学计量比等指标,探索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对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的养分特性和微生物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微团聚体(粒径<0.25 mm)质量百分比、各粒径土壤团聚体养分(有机碳、全氮、速效钾)含量、C/N均表现为天然草地大于农地,其中1~2 mm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含量在天然草地和农地中均最高,C/N也较高,说明植被恢复能有效促进土壤团粒的形成,适宜养分积累和有机碳的汇集,且在1~2 mm粒径团聚体上表现最为突出;天然草地各粒径土壤团聚体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基础呼吸强度均高于农地,而呼吸熵低于农地,可见植被恢复措施可有效提高各粒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与活性,并使土壤生境趋于稳定;但由于养分特性的差异,不同粒径团聚体微生物特性对植被修复的响应存在差异,其中天然草地土壤1~2 mm粒径团聚体微生物生物量碳,<0.25、0.25~1、1~2 mm粒径团聚体微生物生物量氮,以及1~2、>5 mm粒径团聚体基础呼吸强度显著高于其他粒径,即上述粒径团聚体的微生物生物量和微生物活性在植被恢复过程中逐渐被改善.表明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有效改善了土壤团聚体的肥力状况与结构特征,且1~2 mm粒径团聚体的改良效果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996.
放牧是草原牧区常见的人类活动,多年放牧对草原植被及土壤的碳过程产生较大的影响.本研究采集不同类型草原多年放牧前后植被及土壤样品,对室内碳同位素进行分析,研究了不同草原生态系统Δ13C(碳同位素分馏值)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放牧强度对植被Δ13C值的影响显著,0~5 cm表层土壤Δ13C值在放牧前后变化显著,而对深层土壤(>5 cm)影响不显著.多年放牧后大部分植被Δ13C值显著升高,高海拔地区升高的幅度较大.可见,放牧行为对不同草地生态系统类型、不同土壤深度以及不同海拔生态系统碳过程产生的影响差异显著.针对不同类型的草原,放牧应采取多样化的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997.
为研究宁前胡内生真菌Fusariumtricinctum次生代谢产物,采用液体发酵法发酵内生真菌,利用硅胶、凝胶、MPLC、制备液相等多种方法分离获得13个单体化合物。利用波谱方法分别鉴定为cyclo-(L-pro-L-pro)(1)、cyclo-(S-pro-S-leu)(2)、cyclo-(L-phe-L-phe)(3)、cyclo-(D-pro-L-phe)(4)、cyclo-(L-pro-L-phe)(5)、cyclo-(D-pro-L-leu)(6)、cyclo-(S-pro-S-leu)(7)、cyclo-[D-(4-hydroxyprolinyl)]-(L)-leucine(8)、cyclo-[L-(4-hydroxyprolinyl)]-(L)-leucine(9)、cyclo-(trans-4-hydroxy-L-prolyl-L-phenylalanine)(10)、cyclo-(D-cis-hyp-L-phe)(11)、苯甲酸苄酯(12)和苯乙酸(13),所有化合物均首次从内生真菌F.tricinctum中分离得到。体外抗肿瘤活性显示,化合物4、6、7对CAR、CAL27、SCC-4、SCC-9、HSC-3五种口腔癌肿瘤细胞有一定的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998.
中国东部海岛森林和灌丛土壤碳氮磷养分库的纬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海岛结构相对简单,但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维持方面起重要作用.以中国东部暖温带、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的14个海岛为对象,研究森林土壤碳和氮磷养分库的纬度变化特征,并分析其与气候因子和植物多样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碳和氮磷养分库在温度带间差异显著,土壤碳库与氮库在暖温带最低,分别为49.35和1.08 t·hm^-2,在北亚热带最高,为137.25和4.63 t·hm^-2;磷库在南亚热带海岛最低,为1.3 t·hm^-2,在北亚热带最高,为5.19 t·hm^-2.各植被类型土壤碳氮磷库在不同温度带间存在显著差异,落叶林土壤碳氮磷库在亚热带高于暖温带;常绿阔叶林土壤碳和氮库不受温度带影响,磷库在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显著高于南亚热带.年均温、年降水量、土壤含水量和植物物种多样性间的交互作用对土壤碳氮磷库有显著正向影响;植物物种多样性对土壤氮库变化有正向影响,但对磷库具有负向影响.海岛森林土壤碳库的纬度变化趋势与大陆相反,土壤氮磷养分库变化格局与大陆相似;其中,水热和植物物种多样性是驱动中国东部海岛森林土壤碳氮磷库变化的主要非生物和生物因素.  相似文献   
999.
王璇  陈国科  郭柯  马克平 《生物多样性》2019,27(10):1138-161
《中华人民共和国植被图(1:1,000,000)》是我国植被研究的最重要数据。受当时研究基础和制图技术限制, 部分植被群系未能体现在中国植被图上。为了给新一代中国植被图的编研提供基础数据, 本文在搜集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的中国植被研究的相关文献的基础上, 提取其中的植被群系名称和分布信息, 采用植物群落学-生态学原则, 以优势种相同作为依据, 合并部分相近的群系类型。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植被图(1:1,000,000)》中的森林和灌丛群系进行对比, 本文新增了1,475个森林和灌丛群系。  相似文献   
1000.
本研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栎属(Quercus L.)植物中18个种[10种属于栎亚属(Quercus),8种来源于青冈亚属(Cyclobalanopsis)]的花粉进行了详细的外壁纹饰研究。这些栎属植物广泛分布于中国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结果显示,落叶类型栎亚属花粉外壁具有瘤状或分散的瘤状纹饰,常绿类型栎亚属花粉具有棒状或聚合棒状纹饰,青冈亚属花粉具有皱波状、刺状或聚合棒状纹饰。花粉外壁纹饰特征可为栎属花粉化石的属内种级分类提供有效的鉴定依据。大量的现代栎属花粉研究显示,具有棒状纹饰的花粉多源自于分布在高海拔地区的常绿类型栎亚属植物,而具有皱波状和刺状纹饰的花粉多来源于相对低海拔地区分布的青冈亚属植物。在古环境重建中,栎属化石花粉的形态多样性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可靠地区分关键地层中的常绿和落叶栎属植物,也可能成为指示不同海拔高度的潜在的古气候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