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90篇
  免费   520篇
  国内免费   1563篇
  2024年   81篇
  2023年   222篇
  2022年   196篇
  2021年   218篇
  2020年   242篇
  2019年   187篇
  2018年   127篇
  2017年   169篇
  2016年   189篇
  2015年   223篇
  2014年   435篇
  2013年   250篇
  2012年   304篇
  2011年   342篇
  2010年   346篇
  2009年   347篇
  2008年   484篇
  2007年   341篇
  2006年   320篇
  2005年   322篇
  2004年   278篇
  2003年   262篇
  2002年   269篇
  2001年   247篇
  2000年   202篇
  1999年   158篇
  1998年   162篇
  1997年   105篇
  1996年   104篇
  1995年   76篇
  1994年   79篇
  1993年   60篇
  1992年   60篇
  1991年   44篇
  1990年   45篇
  1989年   58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33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6篇
  1981年   5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为获取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单倍体材料,建立其胚乳组织培养体系,对马尾松胚乳不同的消毒方法进行筛选,并分析不同基本培养基、生长调节剂配比和热激处理对愈伤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胚乳的最佳消毒方式为75%酒精处理30 s+2% NaClO消毒15 min,外植体污染率为0,死亡率仅为15.56%;生长素可促进愈伤诱导且是必需的;细胞分裂素浸泡种子可代替培养基中的细胞分裂素,并能取得比较好的胚乳愈伤诱导效果,1.0 mg·mL-1 6-BA浸泡30 min处理的效果最佳,在培养基WPM+NAA 2.0 mg·L-1+2,4-D 1.0 mg·L-1+蔗糖30 g·L-1+琼脂7 g·L-1中,愈伤诱导率高达87.78%;培养基DCR+NAA 2.0 mg·L-1+6-BA 1.0 mg·L-1+蔗糖30 g·L-1+琼脂7 g·L-1的胚乳愈伤诱导率最高(68.75%);热激处理可提高胚乳愈伤的诱导率和质量,以相对湿度85%下45 ℃热激10 min最佳,总愈伤诱导率为66.25%,成团愈伤诱导率达8.75%;增殖培养以培养基WPM+NAA 0.1 mg·L-1+6-BA 2.0 mg·L-1+蔗糖30 g·L-1+琼脂7 g·L-1最佳,增殖率达83.33%。  相似文献   
962.
<正>在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中,以顶端优势为例,说明植物激素之一——生长素对植物生长有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又能抑制生长。典型体现在植物的"顶端优势"上。顶芽产生生长素由于极性运输从而造成侧芽生长素积累,结果导致顶芽生长快,侧芽生长受到抑制。这在农业生产上对一些农作  相似文献   
963.
苹果坐果的激素调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红富士苹果为试材,花朵数为5的花序,其坐果率明显高于花朵数为4的花序。开花前,花朵数为5的花序,其花朵子房内GAs、Z浓度明显高于后者;开花后,后者GAs仍然低于前者,但Z浓度、Z/GAs比值迅速增加并明显高于前者。  相似文献   
964.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是一种复杂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病理特征为黑质致密部多巴胺神经元的进行性丧失.目前PD主要治疗手段包括药物和手术.但药物存在神经保护活性不足、缺乏对因治疗、晚期无药可用等问题,手术治疗风险较大.近年来,细胞重编程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由重编程产生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诱导多巴胺神经元(induced dopamine neurons,iDNs)和诱导神经干细胞(induced neural stem cells,i NSCs)可用于治疗PD.移植iPSCs分化而来的多巴胺能神经元、iDNs和iNSCs至相应脑区,可起到神经替代与修复作用,有效治疗PD.本文重点介绍细胞重编程的机制,总结iPSCs、iDNs和iNSCs治疗PD的优缺点,并阐述尚存在的挑战,探讨可能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965.
966.
黑籽南瓜(Cucurbita ficifolia)是云南特有的具有高抗枯萎病遗传性状的瓜类种质资源。为鉴定黑籽南瓜中NBS-LRR类基因的抗病功能,该研究从其叶片中克隆了NBS类基因CfRFN2 (GenBank ID:MK618462),测序全长为4 303 bp,完整的编码框长度为4 092 bp,编码1 363个氨基酸残基,该基因注释为拟南芥抗病蛋白At4g27190类转录体X1的同源基因,含有1个NB-ARC和2个LRR结构域,属于具有信号肽的可溶性蛋白。核苷酸相似性分析显示,CfRFN2与其他瓜类NBS类基因相似性在87%~98%之间;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CfRFN2蛋白和瓜类的其他NBS类抗病蛋白聚为一个分支,其中CfRFN2蛋白与中国南瓜和美洲南瓜的RPS2、印度南瓜的RPS2-like亲缘关系最近,其次是黄瓜的At4g27190和苦瓜的At4g27220,与甜瓜的Atg27190亲缘关系相对较远;组织表达特性分析表明,CfRFN2基因在黑籽南瓜叶片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茎,而在果皮和根中表达量较低。该研究采用烟草脆裂病毒载体系统,构建了黑籽南瓜VIGS沉默载体pTRV2-CfRFN2,含沉默载体的农杆菌侵染黑籽南瓜幼苗后接种枯萎病菌,qRT-PCR检测表明,接种后2 d和4 d的转pTRV2-CfRFN2沉默组植株的CfRFN2基因表达量比接种后同时期的野生型植株显著降低(分别下降34.75%和98.27%),病情指数增加为野生型的1.32倍,初步证明黑籽南瓜CfRFN2基因具有抗枯萎病的功能,推测该基因可能在黑籽南瓜抗枯萎病防御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研究中NBS类基因CfRFN2的克隆和VIGS验证为黑籽南瓜更多优异基因的克隆和功能验证奠定了前期基础,也为发掘黑籽南瓜优异抗病基因和开展瓜类分子育种提供新信息。  相似文献   
967.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具有自我更新、支持造血、多向分化和低免疫原性等特点,在调控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成熟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探讨bMSCs调控DCs成熟的机制,本研究通过分离培养正常捐献者bMSCs,并分离获取外周静脉血单个核细胞,诱导未成熟的树突状细胞(immature dendritic cells,imDCs)和成熟的树突状细胞(mature dendritic cells,mDCs)生成。根据Genebank中人STAT3全长基因序列,设计针对STAT3的siRNA。根据培养条件不同设计实验分组:正常bMSCs与imDCs共培养(阴性对照组),转染siRNA的bMSCs与imDCs共培养(siRNA组)、加入JAK/STAT通路抑制剂AG490的bMSCs与imDCs共培养(AG490组)、加入TNF-α诱导的mDCs(阳性对照组)共4组,共培养72 h,流式细胞术分析DCs表型变化,ELISA检测培养液上清中IL-12水平变化。结果显示,阴性对照组不表达CD40、CD80、CD83、CD86和HLA DR标志树突细胞成熟的分子,而表达CD11b,其表型与imDCs一致;而siRNA组和AG490组的DCs表达CD40、CD80、CD83、CD86和HLA-DR等标志分子,而不表达CD11b,其表型与TNF-α诱导成熟的mDCs表型一致;siRNA组、AG490组和阳性对照组的IL-12水平较阴性对照组的IL-12水平显著升高(P<0.05),但siRNA组、AG490组和阳性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以上结果表明,通过siRNA和抑制剂AG490阻断bMSCs中JAK/STAT3通路促进了imDCs的成熟,提示bMSCs通过JAK/STAT3通路参与调控imDCs成熟。  相似文献   
968.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联合莫沙必利对糖尿病胃轻瘫(DGP)患者血清胃肠激素水平的影响及疗效。方法选择86例DGP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予调整饮食、适量运动和控制血糖等基础治疗。观察组患者予以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630 mg/次,2次/d,餐后约30min温水服用)与莫沙必利(5mg/次,3次/d,口服)联合治疗,连用8周。对照组患者单用莫沙必利治疗,其剂量、方法、用法和疗程与观察组相同。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胃肠激素指标[胃动素(MTL)和血管活性肠肽(VIP)]的变化,并评估其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血清MTL和血清VIP水平分别较前明显上升或下降(P0.05或P0.01),且观察组患者变化幅度较对照组更大(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95.35%)高于对照组(79.07%)(χ~2=5.11,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出现不良反应4例(9.30%)与6例(13.95%),症状均较轻,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5,P0.05)。结论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联合莫沙必利治疗DGP患者疗效确切,安全性较高,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能调节胃肠激素分泌紊乱,上调血清MTL水平,下调血清VIP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69.
为探讨米虾鞣化激素在其蜕皮周期及表皮角质层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采用PCR技术克隆得到了米虾鞣化激素两个亚基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RF)序列。bursicon-α ORF全长441 bp, 共编码146个氨基酸; bursicon-β ORF全长411 bp, 共编码136个氨基酸。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米虾整个蜕皮周期中鞣化激素2个亚基基因的表达特征, 结果发现, 鞣化激素bursicon-α和bursicon-β在米虾蜕皮周期的各个阶段的相对表达量存在差异, 在蜕皮前期(D期)相对表达量开始上升, 到D3期时相对表达量最高, 蜕皮期E期相对表达量最低。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 RNAi)介导bursicon-α和bursicon-β基因沉默后, 发现米虾的蜕皮周期延长, 表皮角质层明显变薄。结果提示, 鞣化激素(Bursicon)与新形成的外骨骼中角质层的加厚与硬化密切相关, 进而影响蜕皮时间。  相似文献   
970.
该研究基于茶树转录组数据,从茶树‘龙井43’cDNA中克隆获得茶树CsBAP1基因,对其蛋白质序列特征和基因表达模式以及CsBAP1在茶树不同组织、不同激素处理及不同逆境胁迫下的表达水平进行荧光定量检测。结果显示:(1)克隆得到的茶树CsBAP1基因开放阅读框长度为543 bp,编码180个氨基酸;CsBAP1蛋白为亲水性蛋白,理论相对分子质量为19 398 Da,理论等电点为9.30,含有保守的Ca2+依赖性的C2结构域;茶树CsBAP1蛋白二级结构由8.89%的α 螺旋、7.78%的β 转角、35.56%的β 折叠和47.78%的随机卷曲组成;三级结构分析结果显示,CsBAP1包括螺旋和折叠结构,与二级结构吻合。(2)荧光定量分析结果显示, CsBAP1基因在茶树的花、花蕾、幼叶、老叶和成熟叶中均有表达,且在老叶中的表达量最高;外源施用ABA、IAA、MeJA、GA3以及SA均能够抑制茶树CsBAP1基因的表达;在高温(38 ℃)、低温(4 ℃)、干旱(200 g·L-1 PEG)、高盐(200 mmol·L-1 NaCl)胁迫下,CsBAP1的表达量均有所上调,且不同时间段的表达存在显著差异。该研究为进一步研究茶树CsBAP1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