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6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李想  邸青 《生态学报》2019,39(16):5932-5942
通过设置多组实验,模拟不同暴雨径流及缓冲带条件,对城市滨水缓冲带在不同暴雨雨型、历时、重现期、缓冲带坡度、植被覆盖度、初期冲刷等条件下的径流削减和水质净化作用进行研究。得出在不同实验条件下,滨水缓冲带的雨量动态径流系数结果在0.29—0.55之间。分析实验结果发现缓冲带对峰型靠前、历时较短、重现期短的暴雨径流削减效果更好,同时更平缓与植被覆盖度更高的缓冲带对径流的削减效果更佳。模拟实验显示,径流中不同污染物去除率范围分别为:SS为66.41%—90.29%、TN为44.48%—64.90%、NH_3-N为32.72%—63.68%、TP为89.83%—95.04%、COD为34.32%—66.23%。缓冲带的径流水质净化效果在应对不同暴雨雨型时未显示明显规律,而缓冲带对中高浓度径流污染物削减率更高能够应对较强的初期冲刷效应。同时更平缓与植被覆盖度更高缓冲带,即表流流速更缓慢时,显示出更好的径流净化效果。  相似文献   
202.
为了解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育苗期水体中3种生物絮团的形成过程、水质净化效果、菌群结构及功能, 实验通过测定各组絮团含量和水质指标并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 比较葡萄糖组、淀粉组和蔗糖组生物絮团的不同特征。结果显示, 各组形成的生物絮团可有效调节水质, 降低水体中的氨氮和亚硝酸盐氮水平。在3个碳源添加组水样中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在不同碳源组中淀粉组的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的浓度显著高于葡萄糖组和蔗糖组(P<0.05); 淀粉组的生物絮团沉降体积(BFV)显著低于葡萄糖组(P<0.05), 蔗糖组BFV最高, 3组粒径大小呈现: 蔗糖组>葡萄糖组>淀粉组; 3组样品分别测得553、515和542个OTU, 菌群丰度指数Chao1、Shannon值葡萄糖组>蔗糖组>淀粉组。各组菌群在门水平中, 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为各组优势菌门, 3个菌门在各组中占比分别达到91.7%、97.6%和88.7%。在属级水平中, 葡萄糖组中Oceanicella属为优势菌属, 占比最高为18.4%, 淀粉组中丰度较高的Muricauda、Cyclobacterium属, 占比分别为9.8%和5.9%, 均高于葡萄糖组和蔗糖组。在蔗糖组中Rhodopirellula属具有较高占比, 较葡萄糖组和淀粉组分别高1.8%和4.1%。通过Tax4Fun法在3组中检测到细胞新陈代谢、遗传信息加工和环境信息处理等基因功能。这些功能基因在葡萄糖组中的丰度均高于蔗糖组和淀粉组。各项结果表明, 凡纳滨对虾育苗水体中生物絮团不仅可以净化水质, 还能提高水体菌群多样性, 其中以葡萄糖作为碳源效果最好, 生物絮团技术对于维持水质与水体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3.
植物叶功能性状能反映植物对不同环境的响应及适应策略。以福建省福州市平潭海坛岛、大练岛、大怀屿的滨柃(Eurya emarginata)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滨柃16项叶功能性状及14项环境因子,分析了环境因子对滨柃叶功能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滨柃叶功能性状变异系数介于2.26%—25.78%,其中叶体积变异程度最大(25.78%),叶含水量变异程度最小(2.26%)。不同海岛滨柃大部分叶功能性状存在显著的差异性(P<0.05),说明滨柃叶片功能性状多样性丰富,其对异化环境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2)不同海岛的土壤因子指标间差异显著(P<0.05);(3)通过系统聚类可将30份滨柃聚为两类,海坛岛和大练岛为一类,大怀屿为一类,结果与海岛类型和地理分布相吻合;(4)冗余分析表明,滨柃的叶功能性状主要受郁闭度、土壤全钾、土壤有效磷、海拔、速效钾及碱解氮等环境因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滨柃叶片功能性状可通过一定的性状变异和性状组合,以及与环境因子间的相互作用弥补生境的不足,较好地适应海岛恶劣环境,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滨柃对不同海岛生境的响应特征及其在海岛的生态策略,对探究滨柃的资源利...  相似文献   
204.
目的:探讨吉西他滨与长春瑞滨联合顺铂治疗晚期乳腺癌的近期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晚期乳腺癌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吉西他滨+顺铂治疗,观察组给予长春瑞滨+顺铂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0%,对照组为62.5%,两组临床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其中,观察组患者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静脉炎、恶心呕吐及脱发等毒副反应的发生率为50%,而对照组患者毒副反应的发生率为72.5%。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吉西他滨与长春瑞滨联合顺铂治疗晚期乳腺癌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05.
目的:比较吡柔比星与吉西他滨膀胱内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方法:40 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根据随机抽 签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0 例,所有患者都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方法,对照组用吉西他滨,治疗组用吡柔比星进行膀胱 灌注,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复发率的不同。结果:所有患者都完成治疗,随访1 年,治疗组的复发率为5.0 %,对照组为25.0 %,治疗 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观察,治疗组的膀胱刺激症状、骨髓抑制、尿道狭窄等不 良反应总体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吉西他滨,吡柔比星膀胱内灌注预防浅表性膀 胱癌术后复发有很好的效果,不良反应少,在临床上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选择不同的灌注药物。  相似文献   
206.
目的:探讨紫杉醇联合地西他滨对晚期胃癌患者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糖类抗原72-4(CA72-4)水平 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 年10 月-2015 年1 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晚期胃癌患者122 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给 予紫杉醇和地西他滨化疗,对照组患者给予紫杉醇和安慰剂化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卡氏积分、血常规、血尿素氮、肌 酐、转氨酶含量以及血清CA199、CEA及CA724 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卡氏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血清 CEA、CA19-9、CA72-4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实验组的卡氏积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清CEA、CA19-9、CA72-4 水平明显低 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水平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紫杉醇联合地西他滨能有效降低晚期胃癌患者血清CEA、CA19-9、CA72-4 水平,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且安全性 较好。  相似文献   
207.
八倍体小滨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后代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对八倍体小滨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后代的细胞遗传学及附加染色体的传递及丢失规律进行了研究和讨论。结果表明,BC1F1与F2相比较,染色体分离范围小,并且分离向染色体数目减少偏移,有利于43、44条染色体的分离;双单体附加和单体附加后代异染色体丢失严重,分别为65.79%和61.99%,双单体附加分离出单体附加占10.53%,单体附加的传递率为26.92%,单体附加后代分离出的二体附加为5.56%,二体附加自交世代中,异染色体的丢失率为29.03%,传递率为56.45%;PMCMI染色体构型为21.70Ⅱ+0.05Ⅰ+0.02Ⅲ+0.01Ⅳ,2n=22Ⅱ的细胞占88.96%。选育的附加系及具42条染色体的株系,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大穗、大粒、优质、抗病等滨麦的优良性状。  相似文献   
208.
鄱阳湖滨沙生植被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样方法和植被踏查初步分析了鄱阳湖滨沙生植被,发现该地典型沙生植被是以单叶蔓荆和狗芽根为建群种,同时从流动沙丘到固定沙丘流生植被的地上部分生物量、生物量枝叶比、种类组成及沙生植的植株高度随生境条件的不同而改变,含水量指标例外;探讨了本区沙生植被与沙生环境的密切生态关系;并从种类组成、叶形特征、叶含水量、地上部分生物量和群落演替顶极方面比较了该地与我国干旱半干旱工  相似文献   
209.
緒言在這篇敍述角貝的短篇論文中,我們所用的研究材料來自遼東半島、青島、海南島三個相距很遠的中國海濱。遼東半島標本只有一個,係1950年5月31日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在大連附近夏家河子採到,青島標本很多,係膠州灣海產動物採集團1936年在膠州灣拖網所獲,海南島標本只有二個,係前静生生物調查所1933年在海南島東南岸陵水新村採到。此等標本經著者研究結果,知其均屬於角貝科(Denialidae),角貝屬(Dentalium),分隸於Episi-phon及Fustiaria兩亞屬,共計三種及一變種如下:1.膠州灣角貝Dentalium(Episiphon)kiaochowwanense n.sp.2.直膠州灣角貝Dentalium(Episiphon)kiaochowwanense var.rectumn.var.3.長角貝Dentalium(Episiphon)lougum Sharp and Pilsbry.4.狹縫角貝Dentalium(Fustiaria)stenoschizum Pilsbry and Sharp.前二者得自膠州灣,為一新種及一新變種,後兩種據著者所知在全球海中分佈不廣,在中國海...  相似文献   
210.
唐苗苗  王印庚  王春元  张正  廖梅杰  李彬  荣小军  葛建龙  于永翔 《微生物学报》1963,(收录汇总):3068-3082
【目的】探讨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工厂化繁育系统内发生细菌性玻化症(shrimp postlarva bacterial vitrified syndrome,BVS)时期可培养微生物的菌群特征以及优势病原菌的遗传多样性。【方法】采用细菌体外培养方法结合基因测序技术对不同育苗阶段的亲虾、受精卵、无节幼体、蚤状幼体、糠虾幼体、仔虾,及其育苗池水和饵料内可培养细菌菌群的组成与结构特征进行研究,并通过多位点序列分析(multilocus sequence analysis,MLSA)方法解析病原菌的遗传多样性。【结果】系统内分离纯化的526株具有典型形态差异和群落优势的细菌分属于4门5纲16目24科38属113种。在纲水平上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丰度最高,共453株,占总分离株的86.1%;在属水平上弧菌属(Vibrio)丰度最高,共369株,占总分离株的70.2%;在种水平上,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为最优势种,共112株,占总分离株的21.3%,并且分布于整个繁育系统,在饵料中具有最高丰度。多元关联分析表明,随着对虾幼体的发育,饵料对幼体体内可培养细菌的菌群结构影响逐渐增加。对112株潜在溶藻弧菌的MLSA分析表明,其中100株菌株进一步确认为溶藻弧菌。进一步利用MLSA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其遗传多样性发现,100株溶藻弧菌分为9个簇,分离自同类样品的菌株广泛分布在不同的簇中。【结论】在BVS发生时期,凡纳滨对虾工厂化繁育系统中具有丰富的可培养微生物种类。对虾幼体发育过程中,饵料对幼体体内可培养细菌的菌群结构具有重要影响。溶藻弧菌为凡纳滨对虾工厂化繁育系统中的优势弧菌,分布于整个繁育系统,且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本研究为解析对虾繁育系统可培养微生物演替规律提供了数据支撑,也为对虾苗期病原防控和健康养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