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报道了广西苦苣苔科植物一新记录属——报春苣苔属,该属为中国特有的单型属,仅报春苣苔一种。报春苣苔分布狭域,数量稀少,已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报春苣苔在广西境内仅知一个分布点,对其野外种群进行了实地调查。  相似文献   
22.
球花石楠离体培养及快速繁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萍  普晓兰 《植物研究》2003,23(3):280-284
取球花石楠的不同器官、不同部位的材料进行离体培养及快速繁殖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根部萌蘖条和盆栽大苗的嫩茎为首选外植体,在MS+6-BA 2 mg·L-1+NAA 0.5 mg·L-1的培养基上有较高的腋芽萌发率,增殖阶段以MS+6-BA 4 mg·L-1+NAA 0.1 mg·L-1培养基上的小苗最多,生长健壮,生根可在1/2 MS+IBA 0.25 mg·L-1的培养基上进行。分析了生根较低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23.
王子琪  黄石连  洪欣  温放 《广西植物》2021,41(5):671-683
苦苣苔科(Gesneriaceae)报春苣苔属(Primulina Hance)是一个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类群,其纷繁复杂的物种多样性和属下种间的特有分布引起了分类学家和植物学研究者的极大兴趣。该属除了极少数的物种如牛耳朵[(Primulina eburnea(Hance)Y. Z. Wang)]以外,绝大部分的物种为狭域分布或地方特有种,其分布范围很窄。为了揭示牛耳朵的传粉生物学和繁育系统对其生殖过程和拓殖能力的影响机制,作者系统地研究了牛耳朵的开花物候、花粉与柱头活性、访花昆虫的种类和访花行为、花粉胚珠比、OCI指数和套袋实验结实率,探究其传粉等生殖过程对牛耳朵的广布是否有正面影响。结果表明:牛耳朵的自然花期是3—5月,全花期约45 d,其中盛花期约20 d,单花期6~8 d; 开花后1~2 d花粉活力最强,开花前柱头没有可授性; 花粉胚珠比为537; 杂交指数为5; 去雌套袋、去雄套袋均无法结实,说明本种不存在无融合生殖; 与自然授粉相比,自花授粉结实率略低,异花授粉结实率略高,说明自交亲和; 牛耳朵的主要传粉者是花条蜂(Anthophora florea)和熊蜂(Bombus sp.)。花蜜产量较高、花粉量较大、花粉活力较强等特点,有利于牛耳朵完成传粉和结实的整个繁殖过程。因此,这一结果显然有利于牛耳朵的拓殖进而广布在我国华南至西南地区的喀斯特地区。  相似文献   
24.
李孟悦  刘柳  刘艳  张晓曼 《植物学报》2021,56(6):732-739
以毛报春(Primula × pubescens)无菌腋芽为外植体, 分析不同浓度激素配比对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以及不定芽增殖和生根的影响, 筛选出不同阶段的最适培养基, 优化毛报春的组织培养再生体系。结果表明, 毛报春腋芽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的最适培养基为MS+0.2 mg∙L-1 NAA+1.0 mg∙L-1 6-BA, 诱导率达84%, 出芽率达67%; 不定芽增殖最适培养基为MS+0.5 mg∙L-1 NAA+0.2 mg∙L-1 6-BA, 增殖率可达67%, 苗绿且健壮; MS+0.2 mg∙L-1 NAA培养基最有利于组培苗的生根及伸长, 平均单株生根数为9条, 生根率高达70%。该研究建立了毛报春的组织培养再生体系, 可为报春属其它植物的遗传研究及种质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5.
不同光质及肥料浓度对小报春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光质和肥料浓度对小报春(Primula forbesii)幼苗生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蓝光能促进小报春幼苗的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黄光能明显地促进小报春幼苗增高,红光则促进植株开花;肥料浓度EC 2.0 mS cm-1对促进小报春幼苗生长及叶面积增大的效果最佳;交互处理试验以红光/EC 2.0 mS cm-1的效果最明显,对小报春幼苗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均有促进作用。因此,选择合适的光质和肥料浓度有利于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26.
黄翠莹  孟开开  郭剑强  陈昉  廖文波  凡强 《广西植物》2020,40(10):1429-1437
该文报道了在广东丹霞山发现的报春苣苔属一新种——黄进报春苣苔(Primulina huangjiniana),并对其进行了描述。该新种与同属物种短序报春苣苔(P. depressa)最为相似,但两者在形态特征上能够很好地区别:黄进报春苣苔具有更短的、长2.5~6 mm的苞片(vs. 短序报春苣苔具有长15~30 mm的苞片,顺序下同); 花萼裂片等长(vs. 不等长),花丝基部附近膝状突起,中部以上具腺毛(vs. 于中部膝状突起且无毛); 柱头倒三角形,深2裂成2线形裂片(vs. 片状,稍2浅裂,裂片为三角形),侧膜胎座(vs. 中轴胎座)。加上该新种在内,丹霞山目前共记录有6种报春苣苔属植物,其中丹霞小花苣苔(P. danxiaensis)和该新种均为丹霞地貌特有植物。黄进报春苣苔目前在丹霞山的两个地方有发现,成年植株不超过200株,根据IUCN红色名录标准,属于极危种。  相似文献   
27.
横断山地区海仙报春的谱系地理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横断山地区特殊的地理效应,第四纪冰期气候的反复变化对该地区植物的地理分布和居群遗传结构产生重要影响。为了揭示该地区分布的物种的谱系地理结构,检测了该地区特有的、生于湿地环境的植物海仙报春(Primula poissonii)的叶绿体trnL—F和trnT—L两个序列变异。共对13个居群167个个体的两个叶绿体片段进行测序,共发现11个单倍型。三种单倍型被共享,其他单倍型都只存在于单个居群内。分子变异分析(AMOVA)结果表明分布区内海仙报春的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居群间(99.08%),且居群间的遗传分化很高(GST=0.916,FST=0.99077,NST=0.973),有着极显著的谱系地理学结构(NST〉GST,P〈0.01)和较低的居群间平均基因流(Nm=0.08)。结合嵌套分支分析(NCA),本文的研究结果推测该物种在冰期可能存在多个避难所,并没有表现出大多数温带植物在第四纪冰期所经历过的种群集体扩张和迁移的现象,异域片段化被认为是该物种现有单倍型分布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海仙报春的谱系地理结构是气候的反复波动和横断山特殊的地理环境互相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8.
该研究描述了产于福建省邵武市的苦苣苔科(Gesneriaceae)报春苣苔属(Primulina)一新种——邵武报春苣苔(P. shaowuensis X. X. Su, Liang Ma & S. P. Chen)。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邵武报春苣苔与休宁报春苣苔(P. xiuningensis)最相近,二者的主要区别为:邵武报春苣苔的花筒近钟形,在中部膨大;花冠乳白色;退化雄蕊3,顶端稍显头状。经核糖体ITS和两个质体标记(atpB rbcLrpL32 trnL)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邵武报春苣苔在系统发育树上具有独立的位置,支持邵武报春苣苔为苦苣苔科植物一新种,且休宁报春苣苔和大齿报春苣苔(P. juliae)为其姐妹类群。  相似文献   
29.
报道了广义报春苣苔属14种3变种和7个未定名种的染色体数目,并对其近缘属——广义石山苣苔属的3个种也进行了细胞学研究。结合最近的分类处理和系统发育假设,对所得结果和以前发表的染色体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 结果表明:广义报春苣苔属的染色体数目为2n=36,基数为x=18,表现出高度稳定性。染色体相对较小,以中间着丝粒和亚中间着丝粒染色体为主。尽管一些类群的染色体大小之间存在微小差异,但是染色体形态的均一性和染色体数目的一致性有力地支持分子系统学的研究结果。另外,相同的染色体数目及相似的染色体形态也表明广义报春苣苔属和广义石山苣苔属的亲缘关系较近,与分子系统学的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30.
为了解国家I 级重点保护植物报春苣苔(Primulina tabacum)种群所处生境的植物多样性和区系特征,对广东连州上柏场石灰岩洞内及洞口附近的维管植物进行了调查。经采集鉴定标本,统计出上柏场岩洞有维管植物66 科100 属115 种,包括报春苣苔、金荞麦(Fagopyrum dibotrys)2 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连县唇柱苣苔(Chirita lienxienensis)1 种连州特有植物,圆叶乌桕(Sapium rotundifolium)等多种石灰岩特征植物。种子植物科、属的区系成分以泛热带分布为主,而种的区系成分以东亚分 布、中国特有分布和热带亚洲分布为主。生活型谱以多年生草本植物种类最多;由于洞穴高度、光照等的限制,群落的垂直结构特征不明显。研究结果表明,上柏场岩洞种类密度较高,其特殊的种类组成与其亚热带地理位置和特殊的石灰岩地貌生境相适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