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2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211.
报道了湖南省4种兰科植物新记录,分别为肾唇虾脊兰Calanthe brevicornu Lind1.、南岭舌唇兰Platan-thera nanlingensis X.H.Jin&W.T.Jin、花坪天麻 Gastrodia huapingensis X.Y.Huang,A.Q.Hu&Yan Liu 和浙江金线兰Ano...  相似文献   
212.
宗敏  刘淼  李春林  胡远满  王聪 《生态学报》2022,42(24):10138-10149
过去几十年我国经历了快速城市化过程,这使得不透水面大幅度增加,导致地表径流和洪峰流量增加,进入水体的污染物增多。城市非点源污染已成为河流水体恶化、生态系统退化的重要原因。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群已成为城市化发展的新阶段。位于同一流域的各城市所产生的城市非点源污染导致城市群流域水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制约城市群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现有的关于城市非点源的研究多集中于城市内部小尺度,对城市群大尺度的研究亟需发展。以位于浑河太子河流域的辽宁中部城市群为例,在沈阳市不同功能区和不同下垫面进行降雨径流采样,基于事件平均浓度(EMC)法和SWMM(Storm Water Management Model)模型相结合的方式,定量评估城市群流域城市非点源污染负荷。研究结果表明:路面径流中城市非点源污染物浓度、负荷量及其单位面积负荷要高于屋面径流和透水面径流。辽宁中部城市群TP、TN、COD、TSS的年均城市非点源污染负荷分别为265.52、852.89、2249.71、192496.74 t/a,重金属Cd、Ni、Pb、Cr、Cu、Zn的年均城市非点源污染负荷分别为347.99、9932....  相似文献   
213.
报道湖南省新记录2种,为绿花油点草(Tricyrtis viridula Takah.)和小果马银花(Rhododendron microcarpum R. L. Liu et L. M. Gao),均发现于罗霄山脉地区。文中简述了新记录的主要识别特征,分类历史及区系地理学意义。  相似文献   
214.
2022年7月和9月,本研究组在湖南开展翼手目多样性资源调查时,于常德市桃源县、湘西州保靖县、永州市双牌县和邵阳市绥宁县使用蝙蝠竖琴网分别采集到9只鼠耳蝠(7♂,2♀)和5只管鼻蝠(2♂,3♀),结合传统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发育学方法对上述标本进行物种鉴定。该批鼠耳蝠体型中等,前臂长43.41~50.89 mm,全身毛发呈红褐色,耳廓端部、鼻孔周围、五趾与爪及尾末端均呈黑褐色,翼膜掌指间有三角形状的红褐色斑直达翼缘;头骨顶部平缓,颧弓发达,脑颅高而凸显,其形态特征和度量数据均与渡濑氏鼠耳蝠(Myotis rufoniger)相符。同时,采集的管鼻蝠标本体型中等,前臂长33.83~37.53 mm,背毛棕褐色,腹毛呈浅黄色;颅全长16.74~17.29 mm,颧弓平直而宽厚,其外形特征和度量数据均与中管鼻蝠(Murinahuttoni)相符。基于Cytb和COI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均支持以上形态学鉴定结果。该报道为渡濑氏鼠耳蝠和中管鼻蝠在湖南省分布的新发现。标本现存于广州大学华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其中渡濑氏鼠耳蝠标本号为GZHU22429、GZHU22430、GZHU 2245...  相似文献   
215.
唐明珠  梁晨  曾坚  耿煜周 《生态学报》2021,41(15):6038-6050
我国城市群快速发育与增长的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生态代价。基于生态约束视角提出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供需-效率-结构"三维测度模型,以闽三角城市群为实证,综合运用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与信息熵模型,从资源供需关系、发展生态效率与生态本底结构三个方面评价其2018年区域城镇可持续发展空间分异规律,并进一步探究其影响因素与转型发展路径。研究发现:(1)闽三角区域城镇发展空间分异明显,具体表现为南北差异与海陆差异,空间集聚效应正在形成。(2)城镇可持续发展潜力与能源消耗和经济发展水平呈显著负相关,而人口、城镇化、经济、能源消耗等影响因素对资源供需关系、发展生态效率与生态本底结构三个子系统的影响机制存在差异。(3)鉴于影响机制差异,采用系统聚类法将闽三角城镇划分为赤字型、失衡型、粗放型与可持续型四类,针对不同类型城镇的主要发展制约因素提出相应的转型发展路径。研究希望为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为闽三角区域城镇转型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216.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加强该流域典型城市群"三生"空间(PLES)时空演变和生态效应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中原城市群为例,基于2010年、2015年和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耦合未来土地利用变化情景模拟模型(FLUS)、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和生态环境效应模型,分析了2025-2100年五种SSPs情景下中原城市群"三生"空间的时空演变特征,以及2035年不同情景下的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1)从2025年到2100年,除SSP4情景外,其余4种情景均表现为生产空间面积持续缩减、生活空间面积明显扩张、生态空间面积略有起伏总体缩减。(2) 5种SSPs情景下,"三生"空间的空间分布格局相对一致。城镇生活用地较为聚集呈片状分布,农村生活用地呈点状零散分布。农业生产用地较大,分布均匀。林地和牧草生态用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南部,水域生态用地呈东西向带状分布在中原城市群中北部。(3)2035年,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分布不均衡,呈现"西南高-中部低"特征。中间发展情景(SSP2),生态环境质量略高于其他情景。研究结果对中原城市群的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17.
218.
219.
陈康富  吴隽宇 《生态学报》2023,43(10):3855-3868
生态保护优先区识别对于城市群的整体性生态保护和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识别城市群生态保护优先区,有助于保障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水平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大湾区”)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增加粮食供给等生态系统服务指标和土地利用强度等生态脆弱性指标构建新的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指标体系,以弥补原指标体系忽略部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或者关乎生态脆弱性的重要因素所导致的评价结果片面性问题;然后运用结合空间主成分分析法和有序加权平均算子(Ordered Weighted Averaged, OWA)的主客观结合赋权法进行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的多情景模拟,并基于保护效率和权衡度进行多情景择优,由此所得最优情景的生态保护优先区的整体生态保护价值相对最高,且一定程度上减小了指标间权衡问题可能导致的评价误差;最终大湾区生态保护优先区面积为26406.04 km2,占大湾区陆域国土总面积的47.69%,主要分布在大湾区中部以外的肇庆、惠州、香港、广州北部、江门外环以及深圳东部沿海,同时优先区识别结果基本覆盖现有生态保护红线和周边大部分一般生态空间...  相似文献   
220.
在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社会经济水平趋于高阶的时代,城市生态系统是当前开展交叉学科研究的重要对象,融合了自然科学(如林学、生态学等)和社会科学(如管理学、人文地理学等)领域的思想体系和研究方法。作为一种新兴技术,无人机遥感已在生物学、地理学、信息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广泛使用。主要从监测、研究、评估和保护等四个方面简要叙述了无人机技术在林业生态研究和管理中的应用情况,并以广州南沙区河涌景观为例简要分析了无人机技术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森林景观中的实际应用。试图为我国城市区域的森林生态、生物多样性与人居环境研究和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