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8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5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71.
林艺 《蛇志》2011,23(1):82-83
唇癌是指发生于上下口唇的恶性肿瘤,是口腔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在口腔癌中占第三位,占全身恶性肿瘤的0.1%~0.5%,占口腔恶性肿瘤的7.1%~15%。唇癌早期常为疱疹状,白斑皲裂或局部黏膜增厚,逐渐形成肿块;表面溃烂形成溃疡,溃疡表面结痂,痂皮揭除易出血并反复结痂。  相似文献   
72.
健康学龄前儿童血浆游离氨基酸含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丹酰氯薄膜层析法分析了65名3~7岁健康儿童血浆游离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血浆11种游离氨基酸含量未见性别年龄差异,其正常值可供临床实践应用。血浆游离氨基酸在健康组中显著高于残疾组,提示重度营养不良时,各种氨基酸含量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73.
本文比较和研究了水霉(Saprolegnia ferax)生长菌丝顶端胞内Fluo-3游离Ca~(2 )和CTC膜结合Ca~(2 )的荧光分布影像。激光共焦扫描显微镜下观察可见:Fluo-3荧光有房室化现象,Fluo-3荧光反映的是细胞质游离Ca~(2 )与细胞器游离Ca~(2 )总的分布状况,Fluo-3游离Ca~(2 )的最大荧光强度出现在菌丝顶端2—10μm区域,10μm以后荧光强度逐渐下降,约40μm以后荧光降到很低,值得注意的是菌丝顶端2μm以前存在一个低荧光强度区。CTC膜结合Ca~(2 )的荧光影像显示:pH6.8或8.0的条件下菌丝最顶端2μm以前的区域都不能被染色,但pH8.0条件下的荧光较pH6.8弥散而强烈,代表线粒体的蠕虫状荧光斑点不再能够清晰辨认,说明其它细胞器也被染色,但菌丝顶端仍然不能被着色。结合菌丝顶端DIC和超微结构分析说明,菌丝顶端泡囊不是一个Ca~(2 )库,线粒体和内质网等是菌丝胞内重要的Ca~(2 )库。本文结果还澄清了有关菌丝内细胞质游离Ca~(2 )分布的矛盾报道。  相似文献   
74.
采用GC-9A气相色谱仪进行三种不同原料厌氧消化残留液中游离氨基酸的测定。实验结果表明,鸡粪厌氧消化残留液中游离氨基酸种类最多,且含量较其他两种残留液高,鸡粪残留液更适于再利用。  相似文献   
75.
通过NaN3诱变得到的红豆草抗羟脯氨酸(Hyp)变异系,在酶液中游离原生质体进行培养,获得再生植株。在含不同浓度NaCl、羟脯氨酸或PEG的MS培养基上,原生质体来源抗性意伤组织中的游离脯氨酸含量在1周之内均急剧增加,随后开始下降,3周后接近正常水平。随着胁迫程度的提高,抗性愈伤组织中游离脯氨酸含量呈递增趋势,生长速度呈递减趋势。  相似文献   
76.
庞建新  单春文 《生理学报》1996,48(3):293-297
本文将fluo-3和d_i-BA-C4(3)荧光标记的血小板固定于纤维蛋白原表面,以570型粘附式细胞仪(ACAS570)动态观察了凝血酶激活的人单个血小板细胞内游离[Ca~(2+)](钙离子浓度)和膜电位的变化。静息状态时细胞游离[Ca~(2+)]和膜电位荧光较低,波动不明显。当加入0.1U/ml凝血酶激活时,[Ca~(2+)](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与膜电位迅速升高,随后[Ca~(2+)]出现反复振荡,幅度达约500荧光单位,而膜电位基本上保持峰值水平。[Ca~(2+)]_i升高与膜电位变化在时间和程度上不一致。本文结果提示,凝血酶引起血小板[Ca~(2+)]振荡和膜去极化,后者不是Ca~(2+)内流引起的。  相似文献   
77.
石小荣  黄亚芬  蒋玲 《蛇志》2016,(4):512-513
目的分析游离背阔肌坏死的原因,探讨预防措施并总结处理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游离背阔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血供不足,扩管药物使用不当以及基础代谢加快是导致皮瓣缺血坏死的主要原因;严密的病情观察和正确的处理是预防皮瓣发生坏死的有效措施。结论保证足够的血容量,合理使用扩血管药物的浓度和量,及时去除坏死组织,避免感染是预防游离背阔肌皮瓣坏死的关键。  相似文献   
78.
采用全自动微气候控制的"人工模拟气候实验系统"研究了增温和CO2浓度加倍对川西亚高山针叶林土壤硝态氮(NO_3~--N)、铵态氮(NH_4~+-N)、游离氨基酸(FAA)、可溶性有机氮(DON)和可溶性总氮(TSN)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种植油松苗木组,增温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NO_3~--N含量,不同处理0—15 cm土层NO_3~--N含量均显著小于15—30 cm层;而在未种树组,增温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NO_3~--N含量,0—15 cm土层NO_3~--N含量显著高于15—30 cm层,这表明增温促进了油松苗对NO_3~--N的吸收。2在种植油松苗木组,增温(ET)、增CO_2(EC)及两者的共同作用(ETC)均显著增加了土壤NH_4~+-N、DON和TSN含量;在未种树组,ET显著增加了土壤NH_4~+-N、FAA、DON和TSN含量,EC和ETC对NH_4~+、FAA、DON和TSN含量具有微弱影响或没有显著影响。不同处理0—15cm层土壤NH_4~+-N、FAA、DON和TSN的含量显著大于15—30 cm层。3种植油松苗木组土壤NO_3~--N、NH_4~+-N、FAA、DON和TSN含量均显著低于未种树组,这是由植物对氮素的吸收消耗造成的。研究结果表明,EC、ETC主要通过植物根系作用促进了NH_4~+-N、DON和TSN含量增加,而ET处理通过影响土壤微生物和植物根系来促进NH_4~+-N、FAA、DON和TSN含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79.
目的:探讨小腿挤压伤伴撕脱伤患者的整体治疗方法,并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5年来收治的23例小腿挤压伤伴撕脱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行自体皮肤反削回植、异种皮覆盖或封闭负压吸引治疗+二期植皮、知名血管皮瓣转移、单纯清创缝合。结果:23例中,18例Ⅰ期愈合;5例局部皮肤坏死,经换药后Ⅱ期愈合2例,残余创面行植皮后Ⅱ期愈合1例;骨外露者经皮瓣转移修复后Ⅱ期愈合2例。随访3-16月,临床效果满意。结论:对于小腿挤压伤伴撕脱伤,依具体情况采用自体皮肤反削回植、异种皮覆盖或封闭负压吸引治疗+二期植皮、知名血管皮瓣转移、单纯清创缝合等方法修复创面对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有较大的作用,临床效果较好,利于患者康复,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0.
目的:探讨丹参酮IIA磺酸钠注射液对烧伤患者植皮创面愈合及瘢痕形成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烧伤植皮患者62例,根据临床用药分为试验组(使用丹参酮IIA磺酸钠注射组)与对照组(未使用丹参酮IIA磺酸钠注射液)。比较两组创面愈合情况,术后植皮成活率及愈合后瘢痕形成情况。结果:1经治疗,两组创面均愈合,试验组患者植皮成活率为(97.12±1.89)%,高于对照组(89.96±1.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短,试验组创面愈合时间为10.1±1.9天,对照组为14.3±2.3天,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瘢痕形成评价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血肿面积(1.50±0.03 vs.3.04±0.08,P0.01)、畸形率[2(6.45)vs.8(25.81),P0.05]、感染率[2(6.45)vs.9(29.03),P0.05]。结论:丹参酮IIA磺酸钠注射液对于烧伤植皮创面的患者,能够提高植皮成活率,促进创面愈合,减轻瘢痕形成,改善创面愈合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