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1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319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5篇
  1983年   2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为研究瓦尼桑黄提取物的降尿酸作用,筛选了瓦尼桑黄子实体降尿酸作用的活性部位并初步探究其机制。为建立大鼠高尿酸动物模型,将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8组:正常对照组(NC组)、模型组(Model组)、阳性对照组(PC组)、醇提物组(CT组)、水提物组(ST组)、20%醇沉多糖组(ST20组)、50%醇沉多糖组(ST50组)和70%醇沉多糖组(ST70组)。连续灌胃8周后处死,测定血清中尿酸、肌酐、尿素氮、AST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ALT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根据肝肾病理切片和免疫组化分析瓦尼桑黄提取物降尿酸的效果及对肾脏的保护作用。与模型组相比,瓦尼桑黄提取物各组血清尿酸、尿素氮和ALT水平显著降低(P<0.05),HE及Masson染色显示肾脏结构明显清晰,细胞坏死和纤维化等病理现象改善明显,且瓦尼桑黄子实体降尿酸的活性部位主要集中在水提多糖,且粗多糖ST20组分降尿酸活性最佳。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瓦尼桑黄多糖显著增强了大鼠肾脏组织中尿酸转运蛋白ABCG2表达水平。瓦尼桑黄子实体降尿酸的活性部位主要是水提物,且大分子粗多糖ST20效果最佳,初步证明瓦尼桑黄多糖通过激活...  相似文献   
92.
高纬度和高海拔区为气候变化敏感区,该区域湿地碳循环与气候反馈关系倍受关注。为探究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高海拔区沼泽湿地碳源/汇功能是否发生了转化,以长白山高海拔区沿水分环境梯度分布的5种沼泽类型(草丛沼泽-C、灌丛沼泽-G、落叶松泥炭藓沼泽-LN、落叶松藓类沼泽-LX、落叶松苔草沼泽-LT)为对象,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和相对生长方程法,同步测定各沼泽类型全年尺度上的土壤异养呼吸碳排放量(CO2和CH4)、植被年净固碳量及相关环境因子(温度、水位和土壤有机碳等),并依据生态系统净碳收支平衡,量化各沼泽类型的碳源/汇作用,揭示其沿水分环境梯度变化规律及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5种沼泽类型土壤CO2年均通量((97.68±8.64)—(291.01±18.31)mg m-2 h-1)沿水分环境梯度呈阶梯式递增规律性(环境梯度上部生境地段的落叶松苔草沼泽和落叶松藓类沼泽最高,中部生境地段的落叶松泥炭藓沼泽和灌丛沼泽居中,草丛沼泽最低);(2)CH4年均通量((-0....  相似文献   
93.
在季节性积雪地区,冬季气候变暖导致积雪变薄、积雪不连续、融雪提前及雪盖面积缩小等现象。然而相较于氮沉降、增温、降水变化等全球变化因子,目前尚缺乏积雪因子对陆地生态系统过程和功能影响的系统报道。为加深人们对积雪特征变化生态后果的认知,综述了积雪深度和融雪时间变化对植被物候和群落组成、凋落物分解、土壤碳氮过程、温室气体排放和土壤微食物网(土壤动物和微生物)的影响。由于模拟积雪变化手段不同和复杂的气候、土壤背景,生态系统各要素对积雪特征变化的响应规律存在较大的分异和不确定性。例如,在未来气候变暖导致积雪变薄和融雪提前情景下,植被物候提前,生长季延长,导致生产力增加和凋落物数量增加,禾草比例减少导致凋落物质量增加,早春温度高刺激微生物活性,凋落物分解速率高,促进土壤碳氮周转过程。但积雪减少和融雪提前导致的早春低温和夏季干旱也可能引起植被生产力下降,凋落物数量减少质量降低,土壤微生物活性低,分解速率低,从而减缓碳氮周转过程。此外,积雪特征变化对植被特征和土壤碳氮过程影响相关研究目前还存在以下问题:1)积雪深度和融雪时间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否存在交互效应仍缺乏关注,且积雪变化对后续生长季是否存在持续...  相似文献   
94.
根据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它的碳平衡为4个生产层的碳平衡之和,也是3个界面的碳平衡之和,而某一生产层或者某一界面的碳平衡则是其固定、输入、排放和输出的碳之和。草地农业生态系统4个生产层的碳平衡分析方法定量重要生产环节的碳汇与碳源过程,便于草业生产改进碳汇管理;草地农业生态系统3个界面的碳平衡分析方法显示碳源和碳汇的发生机理,及其空间和数量关系,便于调控草业生产组分以增汇减排;但是,这两个方法不易区分碳的来源和去向,难以明确其利用效率。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碳平衡分析的输入/输出法定量地指示碳的来源和去向,以及碳效率,计算简单,但是较为概括,不利于牧场尺度的草业碳汇管理。以中国祁连山甘肃马鹿牧场和澳大利亚塔斯玛尼亚奶牛牧场为例,用3种方法分析了两个牧场的碳平衡,结果表明,放牧管理的草业系统的主要碳源是休闲旅游、产品加工流通环节产生的温室气体,主要碳汇是草地和土壤中贮存的碳,好的草地管理可以增汇减排。  相似文献   
95.
肖明  赵小超  银江林  陈柏承  周静 《蛇志》2017,(3):270-272
目的研究水杨柳根D_(101)树脂提取物(HRE)对肝损伤模型动物的保护作用。方法取小鼠行连续灌胃给予50%白酒30天制造酒精性肝损伤模型,于小鼠腹腔注射CCl_4制造急性肝损伤模型,每周2次于大鼠腹腔连续注射CCl_430天制造慢性肝损伤模型,然后分别测定各动物血清ALT和AST水平。结果在酒精性和CCl_4慢性肝损伤动物模型中,HRE高、中剂量组(小鼠为2.7g/kg,1.8g/kg;大鼠为3.9g/kg,2.6g/kg)均能显著降低血清ALT和AST水平(P0.01或P0.05);在CCl_4急性肝损模型小鼠中,HRE高、中剂量组(2.7g/kg,1.8g/kg)也能显著降低血清ALT和AST水平(P0.01或P0.05)。结论水杨柳根的D_(101)树脂提取物的主要成分为黄酮、多糖和皂苷,具有保肝降酶作用,且随剂量增加而增强。  相似文献   
96.
目的:探讨Western blot免疫印迹法不同转膜方法和不同抗原抗体比例对磷酸化蛋白表达的检测效果。方法:选择肌球蛋白轻链(myosin light chain,MLC)及其磷酸化蛋白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半干转印法、湿转法和1:3000、1:5000、1:10000等抗体稀释比例对磷酸化蛋白检测效果的影响。结果:半干转印法(恒压16V,30 min)观察到蛋白信号断续;而同样样品利用湿转法(恒压130 V,1h)检测发现信号连续且强度明显增高;对于磷酸化蛋白,半干转印法无法观察到磷酸化蛋白信号;而同样样品湿转法检测出现连续信号。统一利用湿转方法进行后续蛋白磷酸化检测,当抗体稀释比为1:3000时,结果出现非特异性条带;降低抗体稀释比为1:5000时无非特异性条带,且蛋白信号效果较好;抗体稀释比为1:10000时条带图像出现弥散且背景较高。结论:选择合适的转膜方式和抗原抗体比例有助于磷酸化蛋白表达检测。  相似文献   
97.
天然药物治疗肝损伤的功效及其低毒性已得到广泛的认可。由于大多肝损伤均有氧化应激的参与,天然药物的保肝作用通常与其抗氧化特性或激发体内抗氧化防御系统的能力有关。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除了抗氧化,天然药物还具有许多其他保肝机制。文章综述了近年来保肝降酶的天然药物的研究进展,将国内外已报道的天然药物分黄酮类、生物碱类、皂苷类、多糖类、木脂素类、萜类及其他类并分别列举其治疗机制及效果,为天然药物保肝降酶相关性的研究提供文献依据和研究思路,并对未来保肝降酶的新药研发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98.
卞晓萌  郭佳佳  赵勇  李长林  李伟 《菌物学报》2016,35(10):1273-1279
报道了分离自渤海沉积物的4个中国真菌新记录种:黄褐隐囊菌Aphanoascus fulvescens、小翅孢壳Emericellopsis minima、弗氏光黑壳Preussia flanaganii和湿生假散囊菌Pseudeurotium hygrophila。其中,隐囊菌属Aphanoascus为中国新记录属研究菌株保存于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物标本室(OUCMB)。  相似文献   
99.
采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诱变技术处理茂源链霉菌(Streptoverticillium mobaraense)菌株HS47的孢子,选育微生物谷氨酰胺转胺酶(MTG)高产菌株。菌株的致死率强度和正突变率高低结果表明,在电源功率为120W,处理距离2mm,工作气流量10slpm时,等离子体氦气对茂源链霉菌HS47孢子的最佳处理时间为30s。将诱变后的孢子液稀释涂布后,利用96孔板高通量筛选方法对单菌落进行初筛,选出高产的突变株进行两轮试管复筛,筛选过程中保持对菌株的分离纯化,最终获得一株高产菌株M-8,其MTG酶活由2.8U/ml提高到5.1U/ml,较出发菌株HS47提高了82%。该菌株的摇瓶发酵实验证明,其酶活的提高是单位菌株分泌的MTG有所增加的结果。经过8次传代,证实该菌株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这为谷氨酰胺转胺酶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菌种支持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0.
若尔盖高原湿地甲烷排放的时空异质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集中于北美落基山高山湿地甲烷排放的零星报道远不能解析全球高山湿地甲烷源强. 因此,世界范围内其他区域高山湿地甲烷排放的研究对于合理估计全球高山湿地甲烷源强,意义重大.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基于3种典型湿地类型的甲烷排放数据,认为若尔盖高原湿地生长季甲烷的平均排放量为4.69 mg CH4 m-2 h-1.同时根据2a数据,初步分析了甲烷通量及其对环境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甲烷排放昼夜变化具有双峰模式 (主峰出现在15:00,次峰出现在06:00),可由土壤温度以及植物气孔开启来解释.(2)若尔盖湿地甲烷排放季节动态较为典型,即在7月份或8月份出现排放高峰,冬季甲烷排放较少.生长季,对3类群落类型,表面温度与甲烷排放显著相关 (r2=0.55,P<0.05,n=30),地表水位和植物群落高度与甲烷排放相关性更为显著 (r2=0.32,0.61,P<0.01,n=30).分析认为该季节节律是由温度以及植物生长状况直接影响的,而水位则是使该节律发生波动的原因(高原气候).(3)群落尺度下,物候学上相当重要的两个时期,甲烷排放通量均有较高的空间变异 (植物生长高峰变异系数为38%,积雪融化高峰为61%).通过逐步回归线性分析,发现植物生长高峰期,地表水位和群落高度是影响甲烷排放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 (r2= 0.43,0.59,P<0.01,n=30).(4)景观尺度下,生长季,景观尺度下甲烷排放有较大的空间变异,湖滨湿地甲烷平排放量最高为11.95 mg CH4 m-2h-1,其次为宽谷湿地,其排放量为2 12 mg CH4 m-2h-1,河岸湿地表现为甲烷吸收,其吸收量为0.007 mg CH4 m-2h-1.地表水位、植物地上生物量以及植物高度能够很好地解释甲烷排放的景观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