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目的:探讨E-钙粘蛋白(E-cadherin)和S100钙结合蛋白A4(S100A4)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7年12月期间梅州市人民医院收集的乳腺癌石蜡块标本50例为乳腺癌组,另选取同时期病理检查为良性肿瘤的石蜡块标本38例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E-cadherin和S100A4在乳腺癌组与对照组的表达情况,分析E-cadherin和S100A4与乳腺癌病理特征的关系,并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E-cadherin和S100A4的相关性。结果:E-cadherin在乳腺癌组中的阳性表达率低于对照组,S100A4阳性表达率高于对照组(P0.05)。E-cadherin和S100A4阳性表达率与乳腺癌患者的年龄、是否绝经及病灶直径无关(P0.05),有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为Ⅲ-Ⅳ期、病理分级为Ⅲ级的乳腺癌患者中E-cadherin阳性表达率低于无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为Ⅰ-Ⅱ期、病理分级为Ⅰ-Ⅱ级者,而有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为Ⅲ-Ⅳ期、病理分级为Ⅲ级的乳腺癌患者中S100A4阳性表达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为Ⅰ-Ⅱ期、病理分级为Ⅰ-Ⅱ级者(P0.05)。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E-cadherin阳性表达与S100A4阳性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S100A4在乳腺癌组织中呈现高表达,E-cadherin乳腺癌组织中呈现低表达,且其与患者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2.
本文用改良抗酸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对90例淋巴结(恶性淋巴瘤54例、淋巴结慢性炎36例)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恶性淋巴瘤与慢性淋巴结炎,结核菌L型感染率分别为50%和75%;两者结核菌抗体染色阳性率分别为53.7%和77.8%。组织病理学检查无典型的结核结节形成,提示结核菌L型感染可能与无反应性结核病及肿瘤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13.
应用电镜酶细胞化学方法研究了人颈淋巴结淋巴细胞ATP酶、G-6-P酶、5’-Nase的定位与活性。结果:ATP酶主要定位在淋巴细胞膜及内质网、线粒体等膜相结构。G-6-P酶主要定位在内质网、线粒体等膜相结构。5’-Nase主要定位在细胞膜外表面,在内质网与线粒体股外表面也可见此酶反应颗粒。3种酶定位准确、颗粒清晰,酶反应特异性强。结果提示应用此法可以检测以上酶活性,对判定机体免疫状态、对临床诊断与治疗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14.
目的:通过对比两种不同的临床治疗乳腺癌的效果,提出临床治疗乳腺癌更可靠的方案,为临床治疗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2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我院临床收治的乳腺癌患者56例,根据患者临床治疗手术方法情况,分成了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给予乳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对照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的腋窝淋巴结清扫术,观察和比较两者患者实施不同手术治疗后的手术时间、住院费用、术中出血量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的住院费用高于对照组,而患者术中出血量研究组患者也低于对照组患者,组问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相比较,乳腔镜手术所需时间较长,并且治疗费用偏高,临床上应给予患者的个体差异情况有针对性的选择实施。  相似文献   
115.
目的:探讨胸段食管癌术后淋巴结转移情况及其对患者5年生存期的影响。方法:对125例胸段食管癌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统计其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转移度、转移数、转移域数等相关数据资料,并分析各种淋巴结转移情况对患者5年生存期的影响,再对基于不同淋巴结转移情况"手术组"与"手术+放疗组"的5年生存率进行比较。结果:有无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度、淋巴结转移数以及淋巴结转移域数均对胸段食管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有显著影响(P0.01);有淋巴结转移患者手术组的5年生存率显著低于手术+放疗组(P0.01),同时术后加行放疗治疗对转移度0、≤20%及转移数≥2枚的患者的5年生存率有显著影响(P0.01)。结论:淋巴结转移是胸段食管癌患者术后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淋巴结转移数0、1、及≥2枚的三级别分类或可更准确地反应胸段食管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数与5年生存率的关系;术后预防性放疗能提高有淋巴结转移、转移0、≤20%及转移数≥2枚的患者的5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116.
目的:分析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对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68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行两侧附件+全子宫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研究组行两侧附件+全子宫切除+系统性腹腔、盆腔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年内的生存率、疾病复发转移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检出阳性淋巴结15枚,发现4例患者淋巴结转移;对照组患检出阳性淋巴结3枚,发现1例患者淋巴结转移。两组阳性淋巴结检出率及淋巴结转移发现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3年内生存率为88.2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7.65%(P0.05);复发转移率为14.7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5.29%(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发生不全性肠梗阻发生率为17.65%,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术后下肢水肿、深静脉血栓、淋巴囊肿、输尿管尿瘘、体温转复时间5 d的发生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可以延长子宫内膜癌患者的3年生存率,降低病灶的复发及转移率,虽然术后不全性肠梗阻的发生率有所增加,但仍在可控范围内。  相似文献   
117.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 ABC法检测了 43例乳腺癌中的组织蛋白酶 D和 nm 2 3基因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组织蛋白酶D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为 76 .7% (33/43)。 43例乳腺癌中 2 5例伴有淋巴结转移 ,18例无淋巴结转移 ,其组织蛋白酶D表达阳性率分别为 92 % (2 3/2 5 )及 5 5 .6 % (10 /18) ,两者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 nm 2 3基因蛋白在 43例乳腺癌中阳性率为 72 .1% (31/43)。在有淋巴结转移和无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中 nm2 3基因蛋白阳性率分别为 6 0 % (15 /2 5 )及80 .9% (16 /18) ,nm2 3基因蛋白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呈显著负相关 (P<0 .0 5 )。结果提示对乳腺癌根治术后无淋巴结转移 ,但组织蛋白酶 D表达阳性 ,nm2 3基因蛋白表达阴性的患者 ,可能具有潜在的复发和转移倾向 ,应多加关注 ,并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18.
<正>已经证明,脂质体疫苗配方中含有靶向天然免疫受体的刺激物会明显增加疫苗的免疫力。疫苗接种后,天然细胞群对免疫刺激物发生反应、吞噬和加工抗原,通过淋巴输入管道从注射点进入局部淋巴结。在这样的终端接受到的信号推动并塑造适应性免疫应答。然后效应淋巴细胞通过淋巴输出管离开淋巴结以执行其系统功能。作者直接将导管插入绵羊的淋巴管以详细研究疫苗用加入了Cp G的基于脂质体投递系统接种后,在局部淋巴引流网络中发  相似文献   
119.
目的:探讨咽部淋巴结外滤泡树突细胞肉瘤(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 sarcoma,FDCS)的临床病理特点、生物学行为及诊断与治疗要点。方法:对1例咽部结外FDCS进行临床病理观察、免疫组织化学及原位杂交检测,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肿瘤组织位于咽部粘膜下,呈巢团状、片状排列,瘤组织间见多少不一的淋巴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显示瘤细胞CD21、CD35、CXCL-13弥漫阳性,CD23、Podoplanin(D2-40)灶性阳性;EBER原位杂交阴性。结合文献分析发现咽部结外FDCS多发生于中青年,无明显性别差异。大多数肿瘤病变比较局限,体积相对较小,可能属于一类低度恶性肿瘤。由于对其认识不足,常常疏于考虑而误诊。据现有病例资料推荐采用根治性手术切除,目前尚没有证据支持术后的辅助放化疗可以改善预后。结论:咽部结外FDCS是一种罕见且容易误诊的低度恶性肿瘤,加深临床及病理医师对该肿瘤的认识有助于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120.
目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TEN基因在正常甲状腺组织、甲状腺良性肿瘤组织、甲状腺乳头状癌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进行比较,探讨其对甲状腺乳头状癌诊断和治疗的意义。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方法,用已知阳性组织做阳性对照,以磷酸盐缓冲液(PBS)代替一抗做阴性对照,分别作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PTEN蛋白在三组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正常甲状腺组织、甲状腺良性肿瘤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100%和82.5%,均显著高于甲状腺癌组织中的45%(P<0.05),即PTEN在甲状腺癌中表达显著降低;PTEN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5%和60%,差异有显著性(x2=10.91,P=0.001);PTEN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在包膜侵犯组和无侵犯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5.93%和60.61%,差异有显著性(x2=7.22,P=0.007);PTEN在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组和包膜侵犯组的阳性表达强度显著低于无淋巴结转移和包膜侵犯组(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TEN基因表达的降低在甲状腺癌的发生和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