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3篇
  免费   103篇
  国内免费   823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78篇
  2021年   68篇
  2020年   64篇
  2019年   72篇
  2018年   61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68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99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85篇
  2011年   76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93篇
  2008年   147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72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5篇
  1985年   2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7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采用多室隔网培养法,在宿主植物生长状况相同的条件下研究了土壤中不同浓度灭克磷对AM真菌生长的直接效应。与对照相比,0.5、1.5和3.5mg/kg灭克磷使Glomusmosseae菌丝生长量和具有琥珀酸脱氢酶活性的菌丝生长量明显地增加;随着灭克磷剂量的增加,菌丝总量的相对生长速率呈降低趋势,但在数值上仍然高于对照的;与此同时,高剂量(1.5和3.5mg/kg)灭克磷使Glomusmosseae活性菌丝量的相对增长速率明显低于对照,达到几乎停止的水平。上述结果说明,低剂量灭克磷(0.5mg/kg)对AM真菌生长和代谢活性都有一定刺激作用,但是在高剂量灭克磷(1.5和3.5mg/kg)下菌丝生物量的增加和周转速度的加快只是AM真菌对毒物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52.
通过5个土壤Cu2+水平(0,20,50,100,150mgkg-1)的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土壤Cu2+水平接种AM真菌对紫云英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土壤Cu2+水平升高,紫云英生物量下降,与未接种相比,接种AM真菌明显提高了紫云英的生物量,接种G.intraradices对紫云英生物量的提高比接种G.mosseae更为明显,两者间呈显著性差异。(2)随着土壤Cu2+水平升高,紫云英根段浸染率下降,菌丝琥珀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活性也下降。(3)在相同土壤Cu2+水平接种不同的AM真菌,紫云英根段浸染率有显著差异,接种G.intraradices的紫云英根段浸染率显著高于接种G.mosseae的处理,其菌丝琥珀酸脱氢酶活性及碱性磷酸酶活性也显著高于接种G.mosseae的处理。(4)接种G.intraradices能显著抑制Cu2+从紫云英地下部分向地上部分的运转,降低Cu2+的毒害,接种G.mosseae相对促进了Cu2+的运转。以上结果显示,Cu2+污染土壤中接种G.intraradices对紫云英生长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3.
目的:利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端粒酶抑制剂作用于人肝癌细胞SMMC-7721后端粒酶活性的变化,探讨其抑制端粒酶活性的可能机制,为端粒酶抑制剂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荧光染料SYBR—Green I建立一种新的端粒酶活性检测方法:FQ—TRAP法。利用FQ—TRAP法检测端粒酶抑制剂作用后肿瘤细胞端粒酶活性变化。结果:端粒酶抑制剂作用后,肝癌细胞端粒酶活性都有变化,其中以ASODN,EGCG,AZT抑制效果较明显。结论:端粒酶FQ—TRAP法是一种特异性、灵敏度、重复性都较好,可快速、简便及定量检测人端粒酶活性的方法,端粒酶抑制剂作用后癌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变化,为端粒酶抑制剂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4.
目的:建立一种简单高效的中脑多巴胺神经元细胞原代培养方法,并观察胰酶消化对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突起生长的损伤作用。方法:以Nakai等经典神经元细胞原代培养方法为基础,通过使用低日龄胎鼠,初次培养液加入胎牛血清等步骤,促进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贴壁和生长;在无胰酶消化组直接使用内口外翻的小口径硅化吸管轻柔吹打离散细胞,比较两种方法间神经元细胞突起形成的差异。结果:接吹打组其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突起的生长程度(2124-10um)明显高于胰酶消化组(113+9μm)(P〈0.01),而两组间多巴胺阳性细胞比例未见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原代培养中,低日龄胎鼠及免胰酶消化离散细胞可减少神经元细胞损伤,有利于细胞突起的生长。  相似文献   
155.
蕨藻红素促进大豆插条不定根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蕨藻红素影响大豆下胚轴插条不定根形成的研究表明:蕨藻红素促进大豆插条不定根的形成,其最适浓度为0.5μmol·L^-1,最适处理时间为2d。0.5μmol·L^-1蕨藻红素处理大豆插条后,不定根诱导阶段(0~24h)的POD、CAT、IAAox活性较低;而不定根形成生长阶段(24~72h)的CAT和IAAox活性较高,POD活性低于未作处理的。试验推测蕨藻红素促进大豆插条不定根形成的生理基础可能与其影响POD、CAT和IAAox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56.
不同理化因子对雨生红球藻CG-11碳酸酐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雨生红球藻CG-11为实验藻株,探讨在不同CO2、HCO3-、Zn2+浓度以及pH和氮磷比例条件下,藻细胞的碳酸酐酶活性对这些理化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通入空气实验组的碳酸酐酶活性最高,为(75.20±1.53)U·mg-1(Chla),通入5%CO2条件下的碳酸酐酶活性为(9.96±1.43)U·mg-1(Chla);高浓度HCO3-对碳酸酐酶活性亦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培养液中可溶性无机碳的浓度与碳酸酐酶活性呈负相关;在实验设置的pH范围内,pH9.0时碳酸酐酶活性最高,为(62.32±3.25)U·mg-1(Chla);适当的氮磷比与Zn2+浓度显著提高了雨生红球藻CG-11的生长速率,碳酸酐酶的活性亦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57.
为了揭示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 Motschulsky纤维素酶与寄主选择的关系, 以4种不同寄主树种(新疆杨Populus alba var. pyramidalis Bunge、箭杆杨Populus nigra var. thevestina (Dode) Bean、合作杨Populus simonii × Populus pyramidalis cv. opera Hsu和漳河柳Salix matsudana f. lobato-glandulosa Faug et Liu来源的光肩星天牛幼虫, 和以取食5种不同树种(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合作杨、旱柳Salix matsudana Koidz.和复叶槭Acer negundo Linn.)的光肩星天牛成虫为实验对象, 测定其纤维素酶活性。结果表明: 不同寄主来源的光肩星天牛幼虫内切-β-1,4-葡聚糖酶活性在1.36~2.71 μmol葡萄糖/ (g FW·h)之间, β-葡萄糖苷酶活性在2.57~4.86 μmol葡萄糖/(g FW·h)之间;取食不同树种的光肩星天牛成虫内切-β-1,4-葡聚糖酶活性在4.08~9.27 μmol葡萄糖/(g FW·h)之间, β-葡萄糖苷酶活性在2.87~6.08 μmol葡萄糖/ (g FW·h)之间。不同寄主树种来源的光肩星天牛幼虫体内纤维素酶活性无显著性差异, 取食与否以及取食树种的不同对光肩星天牛成虫纤维素酶活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8.
藏中矿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微生物活性变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微生物几乎参与土壤中的一切生物及生物化学反应,土壤微生物活性可较敏感地反映土壤中生化反应的方向和强度,是探讨重金属污染生态效应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野外调查与采样和室内分析,研究了藏中矿区重金属污染对土壤酶活性、基础呼吸、代谢商(qCO2)和可矿化N的影响。结果表明,矿区土壤受重金属Cu、Zn、Pb、Cd不同程度污染,使得土壤酶活性、可矿化N受到抑制,基础呼吸和qCO2则受到刺激。逐步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在Cu、Zn、Pb、Cd复合污染条件下,矿区土壤重金属复合污染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是复杂的;主成分分析表明,土壤总体微生物活性指标能较好地反映拉屋矿区土壤重金属复合污染状况,可作为藏中矿区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及量化分类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59.
造纸废水灌溉对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造纸废水含有大量有机营养物质,经生物塘处理后灌溉退化滨海盐碱地可以有效改善土壤化学性质。分析了不同灌溉方式对土壤脲酶、磷酸酶、脱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废水灌溉、清污轮灌和清水灌溉3种处理下,棉田土壤的脲酶、磷酸酶和脱氢酶活性均有显著提高;同样,清污轮灌模式下,轻度、中度及重度盐碱化土壤的脲酶、磷酸酶和脱氢酶活性也均有较显著的提高。较之棉田土壤和轻度盐碱化土壤,中度和重度盐碱化土壤酶活性的提高更为显著,具体表现为,与对照相比,中度盐碱化土壤的脲酶、磷酸酶以及脱氢酶活性分别提高了44.7%、15.6%、12.4%, 重度盐碱化土壤分别提高了823%、551%、320%。研究证明造纸废水灌溉不但可以提升退化盐碱地的土壤肥力,还可以显著提高退化盐碱地的土壤酶活性。  相似文献   
160.
蚯蚓对秸秆还田土壤细菌生理菌群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连续7a稻麦轮作系统中,通过测定作物收获后表层土壤(0-20cm)中4种细菌生理菌群数量和4种酶活性的变化,研究接种蚯蚓(Metaphire guillelmi)对秸秆(表施或混施)还田土壤的细菌生理菌群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试验设5个处理:对照、秸秆表施、秸秆混施、秸秆表施且接种蚯蚓、秸秆混施且接种蚯蚓。结果表明,单独秸秆还田促进了土壤氨化细菌、固氮菌、纤维素分解菌和无机磷分解菌数量增加,且土壤酶活性显著地增强;在秸秆表施方式下,接种蚯蚓使得上述4种细菌生理菌群微生物的数量增加;秸秆混施方式下,接种蚯蚓增加氨化细菌和无机磷分解菌数量,且土壤蛋白酶和蔗糖酶活性显著地增强(P0.05)。另外,蚓粪中4种细菌生理菌群微生物数量和水解酶活性都远远高于其周围土壤。在秸秆还田的作物轮作系统中,蚯蚓活动进一步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对改善农田土壤肥力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