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166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51.
蛋白质的序列决定结构,结构决定功能。新一代准确的蛋白质结构预测工具为结构生物学、结构生物信息学、药物研发和生命科学等许多领域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与挑战,单链蛋白质结构预测的准确率达到与试验方法相媲美的水平。本综述概述了蛋白质结构预测领域的理论基础、发展历程与最新进展,讨论了大量预测的蛋白质结构和基于人工智能的方法如何影响实验结构生物学,最后,分析了当前蛋白质结构预测领域仍未解决的问题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52.
摘要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复合不同麻醉深度在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患者中的麻醉效果,并分析其发生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7月~2022年1月期间收治的130例老年THA患者。根据术中麻醉意识深度分为A、B、C组,其中A组41例,脑电双频指数(BIS)值为40~49;B组43例,BIS值为50~59;C组46例,BIS值为60~69。观察三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包括苏醒质量、术后谵妄发生情况、麻醉不良反应。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谵妄将患者分为无谵妄组和谵妄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THA患者发生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结果:A组、B组的恢复自主呼吸时间、呼叫开始至睁眼时间短于C组,且B组短于A组(P<0.05)。B组的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较A组和C组低(P<0.05)。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A组和C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的谵妄发生率较A组和C组低(P<0.05)。A组、C组的谵妄发生率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谵妄的发生与年龄、体质量指数、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ASA)分级、冠心病、术中出血量、血钠浓度、术后低氧血症、术前合并低蛋白血症、术前焦虑、麻醉时间、术后贫血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偏高、术后贫血、体质量指数偏低、血钠浓度偏低、术中出血量偏多、术后低氧血症、麻醉时间偏长、术前合并低蛋白血症是老年THA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BIS值为50~59的情况下复合右美托咪定治疗老年THA患者,可获得较好的麻醉效果,可降低术后谵妄、不良反应发生率。此外,年龄、术后贫血、体质量指数、血钠浓度、术中出血量、术后低氧血症、麻醉时间、术前合并低蛋白血症均是老年THA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53.
摘要 目的:探讨削痂植皮术后结合负压封闭引流在深度烧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血清致痛因子及炎性因子的影响,以此为临床治疗深度烧伤患者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收治的75例深度烧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削痂植皮术治疗;按术后不同换药方法分为常规换药组和VSD组,其中常规换药组35例,术后常规换药;VSD组40例,术后采用VSD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首次植皮成活率,术后1周、2周创面愈合率,创面愈合时间,疼痛程度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测定两组患者血清致痛因子、冲洗液炎性因子表达水平。结果:VSD组首次植皮成活率95.00%(38/40),常规换药组首次植皮成活率71.43%(25/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SD组术后1周、2周创面愈合率高于常规换药组,创面愈合时间、创面疼痛评分低于常规换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周相关致痛因子表达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且VSD组致痛因子表达低于常规换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周冲洗液炎性因子表达低于术前(P<0.05),且VSD组冲洗液炎性因子表达与常规换药组比较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SD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2.50%(5/40)低于常规换药组40.00%(14/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削痂植皮术后结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可提高深度烧伤患者创面愈合效果,增加首次植皮成活率,减少细菌生成、炎性因子的释放,减轻创面疼痛程度,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54.
启动子探测质粒pSDS1有构建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相似文献   
255.
不同视觉通道中频差所引起的深度感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体视倾斜效应(Stereoscopic tilt effect)是否能在视觉系统的不同空间频率通道中由双眼频差(Binocular diffrequency)所引起,我们设计了二组心理物理实验.观察到了Wilson频率调制曲线的第二及第四峰值的二个频道(1.7周 度和4.0周 度)中双眼频差所引起的倾斜感知.它们在同样频差率(频率和中心频率之比)下,引起相等倾斜感知.在一定频差率范围内(0.070-1.30),倾斜感知和频差率成正比关系.  相似文献   
256.
【背景】高通量测序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环境微生物研究的各个领域。不同原理的测序平台以及众多生物公司的出现为各个科研团队提供了各具特色的测序技术支持,在满足了不同研究需要的同时,也产生了多种多样的测序数据。这些基于不同测序平台,以及同一测序平台下不同测序公司所产生的数据之间是否具有通用性,一直以来都是广大科研学者所关注的。【目的】探究同一样品在基于MiSeq测序平台下,不同测序环境以及不同测序深度对实验数据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造成差异的原因,以及这些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方法】从鄱阳湖松门山、南矶山、饶河、白沙洲采集底泥沉积物样品,分别在2个公司进行不同测序深度16SrRNA基因V3-V4区高通量测序,并比较分析2组测序数据。【结果】2组数据反映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在实验样地间的分布规律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但稀有微生物的差异导致他们在PCoA以及聚类分析中被分为两簇。关系网络关联分析发现具有较高测序深度的B组数据反映了更为复杂的微生物间相互作用,部分稀有微生物如Deferribacteres(脱铁杆菌门)、Lentisphaerae (黏胶球形菌门)等在群落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METAGENassist功能预测发现了他们在Atrazine metabolism、Chitin degradation、Sulfate reducer、Nitrogen fixation等14类功能上存在差异。【结论】不同的测序环境对实验数据造成的影响可以通过数据质控过程减弱甚至排除,而测序深度的不同则会对测序数据产生显著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较深的测序深度会显著增加稀有微生物的丰富度,进而有利于增强我们对环境微生物群落整体功能的认识。  相似文献   
257.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CD133、β-catenin的表达与临床意义。方法:分别选择2013年12月到2017年2月选择在我院进行诊治的胃癌患者标本120例和同期在我院收治的正常胃组织标本120例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检测CD133、β-catenin表达情况,并分析CD133、β-catenin的表达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CD133、β-catenin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0%和63.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3%和9.7%](P0.05)。CD133、β-catenin的表达与胃癌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黏液癌、Dukes分期呈正相关(P0.05),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呈负相关(P0.05)。结论:CD133、β-catenin的表达上调可能参与了胃癌的发生与发展,并可能作为胃癌诊断和预后预测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58.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7,7(10):I0005-I0006
physorg网站2007年8月23日报道:由Pittsburgh大学科学家发明的新型感应器可以在哮喘发作前就探测到其中一些症状。这种结合在手提设备中的感应器为哮喘病人提供了一种监控身体状况的简单方法,其原理是监测呼吸中和哮喘炎症相关的特殊气体。[第一段]  相似文献   
259.
喀什霸王(Zygophyllum kaschgaricum)是生长于中国新疆南部荒漠环境的稀有种及二级保护植物。当前, 该物种在自然种群中呈分散式及片段化分布, 且种群密度低, 种群老龄化较严重。因此, 为了了解该物种种子萌发特性及其对荒漠环境的响应, 该文采用室内控制实验方法, 对该物种的自然坐果率、结籽率、种子吸水特性、种子休眠和萌发特性及对干旱胁迫的响应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喀什霸王在自然种群中的坐果率及结籽率较低, 且种子的败育率较高。不同干藏时间种子的吸水速率间存在显著差异; 随着干藏时间的延长, 种子的吸水率逐步增强。刚成熟的种子在不同温度及光周期下均可萌发; 其中高温(10/20 ℃, 20/30 ℃)及黑暗条件下的萌发率比低温(10/5 ℃, 5/2 ℃)及光照条件下的萌发率高。不同干藏时间的种子在不同浓度赤霉素(GA3)下的萌发率均较高; 但低温储藏时间对该物种种子的打破休眠及萌发率没有促进作用。以上结果说明该物种存在非深度生理休眠; 而干藏时间、高温且黑暗及高浓度(50 mmoloL -1) GA3是打破休眠及促进种子萌发的最合适条件。高温条件下的干旱胁迫对喀什霸王种子萌发具有抑制作用; 春季和秋季降水量决定种子的萌发率。总之, 喀什霸王种子在物候上表现出的春秋季萌动及非深度生理休眠以提高幼苗存活力及保障种群稳定性, 是一种对新疆南部干旱及高温胁迫荒漠环境的适应策略。  相似文献   
260.
基因组编辑是对基因组遗传信息进行定向改造的技术,其中CRISPR/Cas系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基因组编辑新技术。将先进的高通量测序以及相关计算生物分析应用于基因编辑研究,可进一步优化基因编辑效率和精度等检测流程,实现对全基因组功能基因筛选的监测。同时,利用基于生物信息及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新方法,可对向导RNA(gRNA)的高效设计和实现对编辑效果的预测。本文将对计算生物学分析在CRISPR/Cas基因编辑系统的应用及研究进展等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