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5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14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81.
海南脆蛇蜥(Dopasia hainanensis Yang, 1983)为杨戎生根据1号来自海南吊罗山的标本命名,其形态和分子系统发育关系少有人研究。2018年至2019年间,作者获赠2号来自海南脆蛇蜥模式产地的标本和1号来自脆蛇蜥(D. harti)模式产地的组织样。经过形态特征比较和线粒体Cyt b基因序列分析,发现两地样本Cytb基因序列的遗传距离很近(仅有4.96%),且形态差异不明显,难以找到典型鉴别特征。本文研究成果支持海南脆蛇蜥和台湾脆蛇蜥(Ophisaurus formosensis)为脆蛇蜥的同物异名,同时认为越南的“海南脆蛇蜥”可能为一未描述的新种或新亚种。鉴于脆蛇蜥种下遗传差异较大,其种下关系亟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2.
热带地区已有大量原始林转变为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影响了陆地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功能.为了明确热带原始林转变为其他土地类型对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在海南中部山区选择4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包括林龄大于100年的原始林(VF)、10年生次生林(SF)、12年生槟榔林(AF)和35年生橡胶林(RF),评估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持水性能和水源涵养功能指数(SWI)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原始林相比,表层土壤(0~10 cm)中,其他土地类型土壤持水性能指标均降低,12年槟榔林各土层指标均最低.土壤含水量和最大持水量与植被郁闭度、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容重显著相关,表明郁闭度、土壤有机质和紧实度的改变是土壤持水性能变化的重要原因.与原始林相比,次生林、槟榔林和橡胶林土壤水源涵养功能分别减少27.7%、54.3%和11.5%,不同土层的差异各异,橡胶林仅表层土壤水源涵养功能显著降低.植被郁闭度、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容重可解释土壤水源涵养功能变量的83.3%.土地利用转变显著改变了土壤持水性能和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相比12年槟榔林,35年橡胶林能更好地保持土壤水分,土地管理中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减少土壤紧实度可改善土壤持水性能及水源涵养功能.  相似文献   
83.
生境分析与预测是受威胁物种有效保护的基础。本研究通过ArcGIS技术平台,利用MaxEnt模型,结合野外调查获得的海南臭蛙(Odorrana hainanensis)66个分布点数据和17个30 m×30 m分辨率的环境变量数据,对该物种在海南岛内的潜在分布区进行预测,并分析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海南臭蛙的潜在分布区主要位于海拔200~1 200 m的地区,最适宜的海拔范围是600~1 000 m,总分布面积约2 179 km2。海南臭蛙空间分布具有不连续性,其分布区分为三个斑块,尖峰岭所在地为斑块Ⅰ,霸王岭、鹦哥岭和黎母山所在地为斑块Ⅱ,五指山和吊罗山所在地为斑块Ⅲ。适宜生境分析显示,斑块Ⅰ适宜生境面积为218.4 km2,主要分布在尖峰岭中部的三分区、五分区和南部的南崖;斑块Ⅱ适宜生境面积为963.5 km2,主要分布在霸王岭北部的牙琼、南美岭以及鹦哥岭东部的鹦哥嘴、什寒、秀寨岭和黎母山主峰西侧的四分场;斑块Ⅲ适宜生境面积为997.1 km2,主要分布在五指山西部的那罗岭、南部的好定岭和吊罗山中部的度假村、白水岭以及研究区东部的牛上岭。环境变量分析显示,海拔是影响海南臭蛙分布的最主要环境因子,其次是坡度、距水源距离、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年降水量,温度、湿度和日照对海南臭蛙的分布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84.
采用样方调查方法,对海南俄贤岭紫毛野牡丹(Melastoma penicillatum Naud.)灌丛群落的种类组成、区系类型和群落结构等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200 m2的样地内,有维管植物37种,隶属于26科33属;属的区系成分以热带亚洲(印度-马来西亚)分布和泛热带分布为主,分别占非世界总属数的31.03%和24.14%。在种的水平上,泛热带分布最多,占非世界分布总种数的25%。群落种类主要由灌木(24种)和草本(9种)构成,灌木层中以紫毛野牡丹为优势种,草本层以乌毛蕨(Blechnum orientale L.)为优势种;藤本植物仅有3种。生活型以中高位芽为主,占40.54%;群落的频度划分为5个等级(A:1%~20%、B:21%~40%、C:41%~60%、D:61%~80%、E:81%~100%),频度等级的分布规律为A > B > D > C=E。与该地海南凤仙花(Impatiens hainanensis Y.L.Chen)群落和海南大戟(Euphorbia hainanensis Croizat)灌丛群落进行比较发现,该群落植物种类更少,分布更稀疏,层次更明显。  相似文献   
85.
研究不同径级尺度群落系统发育多样性有助于了解不同年龄模式下物种的亲缘关系及其群落系统发育结构; 但是关于物种多度对群落系统发育结构影响的研究较少。以海南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群落为例, 首先在不同径级尺度比较物种多度加权与否分别对4个广泛采用的系统发育指数的影响, 继而利用其中2个经过标准化处理的系统发育多样性指数: 净种间亲缘关系指数(net relatedness index, NRI)和净最近种间亲缘关系指数(nearest taxon index, NTI), 结合群落的生境类型来量度不同局域生境条件下不同径级尺度木本植物系统发育关系。结果发现: (1)未考虑物种多度加权的系统发育平均成对距离(mean pairwise distance, MPD)指数比考虑物种多度加权的MPD指数显著地高估了群落整体系统发育多样性, 且这种现象在小径级尺度(1 cm≤DBH<5 cm)最为明显。因此, 在森林监测样地中对于中、小径级群落系统发育结构研究中建议考虑物种多度信息。(2) 从群落组成整体系统发育结构来看, 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在几乎所有径级尺度和生境下均倾向于系统发育发散, 且随着径级的递增发散程度趋于明显(NRI<0)。(3)从群落组成局部系统发育结构来看, 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在中、小径级倾向于系统发育聚集(NTI>0), 而在大径级(DBH≥15 cm)则倾向于系统发育发散(NTI<0)。总之, 研究群落系统发育结构时应考虑物种多度的影响以及径级尺度效应。  相似文献   
86.
海南龙血树的组织培养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1植物名称海南龙血树(Dracaena cambodiana). 2材料类别幼嫩茎段. 3培养条件(1)诱导培养基:MS 6-BA 5.0 mg·L-1(单位下同) NAA 0.5 Ad(腺嘌呤)40;(2)增殖培养基:MS 6-BA 5.0 NAA 0.5 Ad 0.4;(3)分化壮苗培养基:MS 6-BA 5.0 NAA 0.1 Ad 40 AC(活性碳)1 g·L-1;(4)生根培养基:MS NAA 0.3 AC 1 g·L-1.以上培养基均添加30 g·L-1蔗糖、5.8g·L-1卡拉胶,pH 6.0.培养温度26~28℃,光照时间8~10 h·d-1,光照度1500~2000 1x.  相似文献   
87.
作者系统地研究了海南乐东洪帽剖面鹿母湾组孢粉化石,共计26属60种,其中苔藓类植物孢子1属3种,蕨类植物孢子18属30种,裸子植物花粉7属27种,组成以Cicatricosisporites-Schizaeois porites-Ephedripites-Exe-sipollenites为特征的孢粉组合.依据组合中主要分子和重要分子地质时限的讨论以及与相关孢粉组合进行比较,将洪帽剖面鹿母湾组的地质时代归为Aptian期-早Albian期.  相似文献   
88.
海南青牛胆中游离氨基酸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海南青牛胆(Tinospora hainanesis H.S.Lo et Z.X.Li)藤茎中游离氨基酸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海南青牛胆中游离氨基酸种类极其丰富,其含量总游离氨基酸为0.27%,人体必需氨基酸占总游离氨基酸选75%,精氨酸含量最高,为0.0909%。  相似文献   
89.
辣椒蚜虫种类的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蚜虫属同翅目蚜虫总科,是重要的作物害虫。调查海南辣椒植株的蚜虫种类,采集蚜虫标本。将上述活体蚜虫分别接种在室内盆栽辣椒植株上饲养、繁殖,并观察记录各龄期蚜虫的形态特征。经室内观察测定,鉴定出三种蚜虫:棉蚜[Aphis gossypii(Glover)]、桃蚜[Myzus persicae(Sulzer)]和萝卜蚜[Lipaphis erysimi(Kaltenbach)]。  相似文献   
90.
2004年11月至2005年11月, 采用逐月定点统计的方法, 对海南北黎湾和后水湾两个湿地黑脸琵鹭(Platalea minor)的越冬种群和水鸟的季节动态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到水鸟50种, 隶属于5目10科, 首次发现海南新记录种半蹼鹬(Limnodromus semipalmatus)。两地水鸟种类和数量的最高峰均发生在11月, 最低谷在次年6月, 与湿地水鸟的全年变化相关。黑脸琵鹭的越冬种群最早到达海南为9月, 离开时间为次年4月, 数量最高峰在北黎湾为12月(75只), 在后水湾为1月和2月(9只)。北黎湾水鸟的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最大多样性值均大于后水湾, 湿地面积大小及其生境的多样性是两地水鸟丰富度差异的主要原因, 而人为干扰强度可能是影响黑脸琵鹭对两地越冬地利用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 北黎湾和后水湾是许多水鸟, 尤其是黑脸琵鹭在海南的重要越冬地, 需进一步加强监测和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