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2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14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5篇
  1982年   3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采用样方调查方法,对海南俄贤岭紫毛野牡丹(Melastoma penicillatum Naud.)灌丛群落的种类组成、区系类型和群落结构等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200 m2的样地内,有维管植物37种,隶属于26科33属;属的区系成分以热带亚洲(印度-马来西亚)分布和泛热带分布为主,分别占非世界总属数的31.03%和24.14%。在种的水平上,泛热带分布最多,占非世界分布总种数的25%。群落种类主要由灌木(24种)和草本(9种)构成,灌木层中以紫毛野牡丹为优势种,草本层以乌毛蕨(Blechnum orientale L.)为优势种;藤本植物仅有3种。生活型以中高位芽为主,占40.54%;群落的频度划分为5个等级(A:1%~20%、B:21%~40%、C:41%~60%、D:61%~80%、E:81%~100%),频度等级的分布规律为A > B > D > C=E。与该地海南凤仙花(Impatiens hainanensis Y.L.Chen)群落和海南大戟(Euphorbia hainanensis Croizat)灌丛群落进行比较发现,该群落植物种类更少,分布更稀疏,层次更明显。  相似文献   
102.
海南龙血树的组织培养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1植物名称海南龙血树(Dracaena cambodiana). 2材料类别幼嫩茎段. 3培养条件(1)诱导培养基:MS 6-BA 5.0 mg·L-1(单位下同) NAA 0.5 Ad(腺嘌呤)40;(2)增殖培养基:MS 6-BA 5.0 NAA 0.5 Ad 0.4;(3)分化壮苗培养基:MS 6-BA 5.0 NAA 0.1 Ad 40 AC(活性碳)1 g·L-1;(4)生根培养基:MS NAA 0.3 AC 1 g·L-1.以上培养基均添加30 g·L-1蔗糖、5.8g·L-1卡拉胶,pH 6.0.培养温度26~28℃,光照时间8~10 h·d-1,光照度1500~2000 1x.  相似文献   
103.
作者系统地研究了海南乐东洪帽剖面鹿母湾组孢粉化石,共计26属60种,其中苔藓类植物孢子1属3种,蕨类植物孢子18属30种,裸子植物花粉7属27种,组成以Cicatricosisporites-Schizaeois porites-Ephedripites-Exe-sipollenites为特征的孢粉组合.依据组合中主要分子和重要分子地质时限的讨论以及与相关孢粉组合进行比较,将洪帽剖面鹿母湾组的地质时代归为Aptian期-早Albian期.  相似文献   
104.
传统中药影响黏性放线菌对唾液获得性膜黏附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不同传统中药提取物对黏性放线菌在唾液获得性膜黏附的影响,进一步探讨中药防龋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唾液包被羟磷灰石(S-HA)形成实验性获得性膜的体外模式,以黏性放线菌作为实验菌株,用不同的药物提取物分别处理S-HA和菌细胞,观察细菌对SHA的黏附情况。结果:两组实验中三七均能抑制菌细胞对SHA的黏附,且随药物浓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强。结论:三七等传统中药能有效抑制黏性放线菌对唾液获得性膜的早期黏附。  相似文献   
105.
海南青牛胆中游离氨基酸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海南青牛胆(Tinospora hainanesis H.S.Lo et Z.X.Li)藤茎中游离氨基酸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海南青牛胆中游离氨基酸种类极其丰富,其含量总游离氨基酸为0.27%,人体必需氨基酸占总游离氨基酸选75%,精氨酸含量最高,为0.0909%。  相似文献   
106.
辣椒蚜虫种类的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蚜虫属同翅目蚜虫总科,是重要的作物害虫。调查海南辣椒植株的蚜虫种类,采集蚜虫标本。将上述活体蚜虫分别接种在室内盆栽辣椒植株上饲养、繁殖,并观察记录各龄期蚜虫的形态特征。经室内观察测定,鉴定出三种蚜虫:棉蚜[Aphis gossypii(Glover)]、桃蚜[Myzus persicae(Sulzer)]和萝卜蚜[Lipaphis erysimi(Kaltenbach)]。  相似文献   
107.
飞机草和兰花菊三七光合作用对生长光强的适应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测定了干季不同光强下生长的飞机草和兰花菊三七叶片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荧光动力学参数、叶绿素含量和比叶重(LMA),研究了两种植物适应光环境的策略,探讨了其与入侵性的关系.100%光强下,两种植物主要通过降低捕光色素复合体Ⅱ的含量减少光能吸收,提高Pmax增加光能利用维持叶片能量平衡,而它们的热耗散能力并不强,均显著低于其它光强下的值.100%光强下,提高类胡萝卜素含量是飞机草耗散过剩能量的有效策略,而兰花菊三七可能有其它耗散途径.4.5%光强下仅飞机草能够存活,它通过降低LMA、维持很低的日间热耗散和较高的光合系统Ⅱ非环式电子传递效率适应了弱光环境.推测对强光环境较强的适应能力是入侵植物的共性之一,但这种能力强不一定入侵性大.  相似文献   
108.
2004年11月至2005年11月, 采用逐月定点统计的方法, 对海南北黎湾和后水湾两个湿地黑脸琵鹭(Platalea minor)的越冬种群和水鸟的季节动态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到水鸟50种, 隶属于5目10科, 首次发现海南新记录种半蹼鹬(Limnodromus semipalmatus)。两地水鸟种类和数量的最高峰均发生在11月, 最低谷在次年6月, 与湿地水鸟的全年变化相关。黑脸琵鹭的越冬种群最早到达海南为9月, 离开时间为次年4月, 数量最高峰在北黎湾为12月(75只), 在后水湾为1月和2月(9只)。北黎湾水鸟的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最大多样性值均大于后水湾, 湿地面积大小及其生境的多样性是两地水鸟丰富度差异的主要原因, 而人为干扰强度可能是影响黑脸琵鹭对两地越冬地利用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 北黎湾和后水湾是许多水鸟, 尤其是黑脸琵鹭在海南的重要越冬地, 需进一步加强监测和保护。  相似文献   
109.
报道了海南兰科植物6个新记录种:密花石豆兰Bulbophyllum odoratissimum(J.E.Smith)Lindl.、金唇兰Chrysoglossum ornatum B1.、勐海隔距兰Cleisostoma menghaiense Z.H.Tsi、无叶美冠兰Eulophia zollingeri(Rchb.f)J.J.Smith、心叶球柄兰Mischobulbum cordifolium(Hook.f)Schltr.及台湾白点兰Thrixspermum formosanum(Hayata)Schltr.。凭证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国家植物标本馆(PE)。  相似文献   
110.
人工林对海南鹦哥岭鸟类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在天然林中所种植的人工林对鹦哥岭鸟类多样性的影响,于2005年10月~2006年4月,分别采用样带法和雾网法,对海南鹦哥岭的原生林、次生林、人工林及其林缘的鸟类多样性进行了比较研究.野外记录到鸟类102种,其中栗腹矶鸫Monticola rufiventris、橙胸姬鹟Ficedula strophiata和黄雀Carduelis spinus 3种为海南鸟类新纪录.与原生林和次生林相比,人工林及其林缘的鸟类多样性很低,其中人工林最低.人工林不仅对鹦哥岭自然保护区的鸟类多样性具有非常大的负面影响,而且由于人工林的种植使天然林破碎化而产生的林缘与天然林林缘不同,鸟类多样性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