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1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8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国际湖沼学的长期研究发现,一个完整的湖泊生态系统应包括底栖食物网和浮游食物网,而营养条件变化会显著改变浅水湖泊中底栖-浮游食物网的结构和功能。为了明晰富营养化对浅水湖泊底栖-浮游耦合食物网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以浅水草型湖泊——白洋淀为研究区,运用野外监测和ECOSIM与ECOPATH(Ew E)模型相结合方法,构建白洋淀底栖-浮游耦合食物网的概念模型,模拟1982—2011年间富营养化对白洋淀底栖路径和浮游路径的结构和功能影响:(1)野外监测的结果表明,从1999年至今白洋淀一直处于富营养化状态;(2)Ew E模型模拟结果表明1982—2006年,总生物量呈下降趋势,下降比例达66.38%;能流路径从以底栖路径为主转变为以浮游路径为主;(3)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浮游植物与TN(r=0.67,P0.01)和TP(r=0.37,P0.05)呈显著正相关,而底栖藻类和大型沉水植物与TN(r=0.77,P0.01;r=0.67,P0.01)和TP(r=0.54,P0.01;r=0.36,P0.05)呈显著负相关。富营养化是白洋淀底栖初级和次级生产力向浮游初级和次级生产力转变的主要驱动力。采用科学的方法准确评估富营养化对湖泊底栖-浮游耦合食物网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可为湖泊生态系统管理提供技术和方法支持。  相似文献   
82.
该研究基于叶绿体16S rRNA基因序列,构建绿色裸藻类的系统发育树,并对绿色裸藻类植物8个形态性状进行祖先重建分析,以明确绿色裸藻类植物的系统演化关系,为研究该类植物的起源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贝叶斯法构建的绿色裸藻类系统发育树显示,双鞭藻属与拟双鞭藻属互为姐妹群,扁裸藻属、鳞孔藻属和盘裸藻属亲缘关系较近,而囊裸藻属和陀螺藻属亲缘关系较近,裸藻属、隐裸藻属、柄裸藻属和旋形藻属亲缘关系较近,表明裸藻属不是一个单系类群。(2)基于形态性状的祖先重建结果显示,绿色裸藻类相对原始的7个性状包括:表质柔软易变形,出现螺旋形线纹,细胞后端渐尖或尖尾刺状,无囊壳,叶绿体为片状、盾状或大盘状,具无鞘蛋白核,副淀粉粒为小颗粒状且数量不定,而鞭毛长度不能推断可能的祖先状态。(3)综合8种性状祖先重建结果发现,裸藻属和眼裸藻属植物具有所有原始性状,可能是最先出现的绿色裸藻类的祖先。  相似文献   
83.
本次工作对来自南海北部大陆架地区琼东南盆地LS33-1-1井和LS2-1-1井渐新统—上新统的孢粉、藻类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孢粉分析,确定孢粉植物群,恢复古植被,推测古气候,建立了与气候变化趋势相关的孢粉组合序列。结果显示,研究区内渐新统崖城组、陵水组时期的植被类型是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针叶、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气候条件较温凉湿润;中新统三亚组时期植被发展为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气候条件暖而湿润;中新统梅山组时期是气候逐渐变化的过渡期;中新统黄流组的植被类型为亚热带针叶阔叶、常绿和落叶阔叶混交林,气候条件温凉略干燥;上新统莺歌海组山地植被中针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多有分布,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林混交林继续扩大,草本植物空前发展,气候趋于凉干。孢粉组合所反映的渐新世—上新世气候变化特征与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具有较好的可比性。通过孢粉、藻类资料对沉积环境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区渐新世以近岸浅海的沉积环境为主,为陆架边缘到内陆架区,中新统梅山组及其以上地层应形成于距岸较远海水较深的浅海环境。  相似文献   
84.
综述了藻类光合作用PSI色素蛋白复合物结构及长波荧光特性的研究进展,并同高等植物进行了比较。藻类PSI结构和长波荧光的多样性同高等植物PSI的同一性形成鲜明对比。认为藻类PSI的这种多样性可能具有门类特征。对藻类和高等植物的PSI进行比较研究,将有助于了解PSI的结构、功能和进化。  相似文献   
85.
藻类产烃研究进展唐赢中(武汉城市建设学院)黄利群(湖北省化学研究所)严国安(武汉大学)一、前言随着70年代以来全球性环境危机特别是温室效应、臭氧空洞和光化学烟雾,以及所谓石油危机引起的能源恐慌,寻找新的无污染、可再生的替代能源就成为研究者的重要课题。而当GelpiE.和其它研究者从Botryococusbrauni(葡萄藻,又名丛粒藻)等藻类中发现具有很多烃含量以后[1,2],将藻类作为有希...  相似文献   
86.
综述了藻类光合作用PSI色素蛋白复合物结构及长波荧光特性的研究进展,并同高等植物进行了比较。藻类PSI结构和长波荧光的多样性同高等植物PSI的同一性形成鲜明对比。认为藻类PSI的这种多样性可能具有门类特征。对藻类和高等植物的PSI进行比较研究,将有助于了解PSI的结构、功能和进化。  相似文献   
87.
有毒赤潮甲藻塔玛亚历山大藻(香港株Ⅱ)的生长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室内条件下研究温度、N和P、维生素、抗生素对有毒赤潮甲藻塔玛亚历山大藻(香港株Ⅱ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塔玛亚历山大藻的适宜生长温度和N、P浓度分别为21-25℃,882-1765μmol/L和18-72μmol/L。复合维生素B的加入有利于塔玛亚历山大藻的生长,而50Uml^-1以上的抗生素则对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8.
本文对现代海洋以及海洋沉积物中四种来源的有机质(海水的可溶有机质,海雪和颗粒有机质,底质表面的生物席以及陆源输入的有机质)的形成机理和沉积规律进行了解析与归纳;介绍了当前海洋学所流行的观念,列举烃源岩生烃母质研究的部分实例,展示了寒武、奥陶、志留和二叠纪烃源岩中保存的显微与超显微有机组份(寒武系细菌状化石、可能的微微型疑源类以及寒武系与志留系的胞外聚合物、二叠系微微型浮游生物状化石)。可以认为粘土有机复合体,海雪、生物席和有机质的陆源输入是从源头上影响烃源岩发育的四大主要母质类型。它们的各自发育又受许多因素的控制。但是,在有机质沉积和埋葬过程中,我们总能发现微生物的身影。  相似文献   
89.
深远海浮游动物生态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孙栋  王春生 《生态学报》2017,37(10):3219-3231
深远海浮游生态系统依据水深的差别可以被划分为几个子系统,包括上层、中层、深层和深渊层等。目前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海洋上层,由于光照、温度、海冰和营养盐补充等因素的影响,浮游生物群落往往呈现出显著的时空变化。但在海洋中层及更深的区域,传统观点认为随着水深的增加,海洋的理化环境趋向于稳定,在这一区域生态系统的时空变化要弱于海洋上层。同时受调查技术和经费的限制,人们对于这一广阔区域内浮游生态系统时空变化规律的认识要局限的多。随着我国海洋科学的发展和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海洋科学研究也逐渐由过去的以近海研究为主发展到当前的近海、边缘海和深远海研究协同发展。但与我国近海浮游生态学过去数十年间积累的大量研究成果相比,我国科学家对深远海,特别是中层、深层和深渊层浮游生态学方面的研究极为缺乏。从大洋浮游动物群落的垂直分布及其变化、种间关系与生态位分化、深海浮游动物群落在碳沉降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等多个角度全面总结了当前国内外深海浮游生态学的研究进展,同时介绍过去十余年来深海浮游生态学研究技术手段上的巨大进步,以期为今后国内同行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0.
为研究施用生石灰对池塘浮游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采用基于16S rRNA的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分析了施用生石灰前后精养池塘浮游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差异。研究结果显示,施用生石灰进行处理1d后,池塘优势浮游细菌在门和属水平上均与施用前相同,但相对丰度产生变化。在门水平上,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的相对丰度由53.80%显著降低至47.57%,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的相对丰度由7.00%显著降低至5.24%,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由19.72%显著降低至17.60%,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的相对丰度由6.76%显著上升至13.47%,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的相对丰度由8.24%显著上升至11.10%。另外,在属水平上,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的相对丰度由0.73%显著降低至0.49%,浮丝藻属(Planktothrix)的相对丰度由0.041%显著降低至0.0074%。施用生石灰后池塘浮游细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指数(ACE和Chao 1)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均显著提高,且Simpon指数显著降低(P < 0.05)。研究结果可为施用生石灰管理池塘水质和进行疾病预防提供理论解释,并可为更加科学合理地利用生石灰管理池塘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