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9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61.
太湖梅梁湾水体悬浮颗粒物和CDOM的吸收特性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张运林  秦伯强  杨龙元 《生态学报》2006,26(12):3969-3979
通过测定滤膜上悬浮颗粒物和过滤液中CDOM吸光度的方法计算得到太湖梅梁湾总颗粒物和CDOM的光谱吸收系数,并计算了各吸收组份的贡献份额以及吸收与PAR衰减的比值。总颗粒物的吸收系数从400 nm到600 nm大致呈下降趋势,到675nm附近由于叶绿素a的特征吸收会出现明显峰值,峰值高低随叶绿素a浓度的变化而变化,ap(440)在3.58~9.86 m-1间变化。非藻类颗粒物和CDOM的吸收随波长增加大致按指数规律下降,ad(440)和ag(440)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23~7.07m-1和1.06~1.70 m-1。非藻类颗粒物在400~700 nm波段的指数函数斜率Sd的平均值为(10.91±0.62)μm-1;CDOM在280~500 nm波段指数函数斜率Sg的平均值为(15.52±0.49)μm-1。浮游藻类的光谱吸收表现为在440、675 nm附近存在两个明显的峰值,分别为(2.55±1.14)、(1.34±0.69)m-1。ap(440)与TSS、OSSI、SS均存在显著性正相关,而ad(440)则只与TSSI、SS有显著性相关,aph(440)只与OSS、Chla有显著性相关。CDOM吸收系数与DOC浓度没有显著正相关,但与Chla存在显著幂函数关系,浮游藻类降解产物是水体中CDOM的重要来源之一。水体中物质吸收主要以颗粒物为主,对总吸收的贡献率在70%以上,而颗粒物中又以非藻类颗粒物占主导,一般超过40%,总吸收对漫射衰减的贡献也在40%以上。  相似文献   
62.
63.
提要本次工作利用2013年4月-2017年11月在低纬季风海区采集的浮游生物分层拖网样品为材料,共鉴定出活体浮游有孔虫27种,以热带-亚热带暖水种和较少的广适性冷水种为主。南海、西太平洋和东印度洋广泛分布的浮游有孔虫优势属种为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Globigerinoides ruber,Neogloboquadrina dutertrei,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和Globorotalia menardii。优势属种中,表层种G. sacculifer和G. ruber丰度最高、占据全种60%以上,主要集中分布在0~50 m水层,受温度和生产力影响较大;次表层种N. dutertrei和P. obliquiloculata分别生活在0~100m、50~100 m水层,其分布与盐度和生产力密切相关。浮游有孔虫的分布受季风影响明显,冬、夏季风通过改变海水上层的温度、盐度以及温跃层、营养跃层的深度极大影响了浮游有孔虫在平面和垂向上的分布,同时也造成了浮游有孔虫分布的季节性差异。  相似文献   
64.
广东省肇庆七星岩是我国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 ,里湖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面积约 2 .6× 1 0 5 m2 ,近年来 ,里湖水质有劣化趋势 ,表观上出现不同颜色 ,有藻类突发现象。对景区产生不良影响。既往研究表明 ,影响里湖水质的关键组分除浮游藻类叶绿素a与氮、磷含量之外 ,水中的DO和COD、BOD也是极其重要的指标。研究它们的相互关系 ,旨在探讨其内在联系及变化规律 ,对于湖泊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水污染的治理具有重要意义。1 研究材料与方法1 .1 主要仪器日立F -30 0 0型荧光分光光度计 (日本) ;WZ -80 0D2 型紫外分光光度计(北京…  相似文献   
65.
对虾综合养殖围隔中浮游细菌生产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5个养虾实验围隔研究了对虾综合养殖生态系浮游细菌的生产力。结果表明,生产量(μgC/L·d)变动在90~909之间,平均为292±141。对虾-罗非鱼-缢蛏混养及对虾-扇贝混养生态系细菌生产量相对稳定;对虾单养及对虾-缢蛏、对虾-罗非鱼混养生态系细菌生产量却变化较大。细菌生产量与水温、细菌生物量及浮游生物群落呼吸量均呈现显著相关性。细菌的日P/B系数变化在0.22~1.67(d-1)之间,平均为0.93±0.37(d-1)。细菌生产量与浮游植物毛生产量比值平均为0.15。  相似文献   
66.
象山港网箱养殖区与非养殖区的细菌群落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海集约化养殖是导致我国近海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浮游细菌在近海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海洋浮游细菌群落对养殖活动的响应,对于指示和评价海水养殖生态系统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采集了象山港网箱养殖区与非养殖区3个深度,包括表层(0.5 m)、中层(2.5 m)、底层(8.0 m)的水样,利用焦磷酸测序技术测定16S rRNA基因,研究浮游细菌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结果表明:网箱养殖活动不仅使得附近区域水体理化性质发生改变,如化学需氧量浓度显著高于非养殖区域,而且显著地(P0.05)改变了浮游细菌的群落结构,但不同深度间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差异不显著。网箱养殖区和非养殖区中主要浮游细菌类群为α-变形菌(Alphaproteobacteria)、γ-变形菌(Gammaproteobacteria)、拟杆菌(Bacteroidetes)、放线菌(Actinobacteria)、β-变形菌(Betaproteobacteria)、ε-变形菌(Epsilonproteobacteria)和其它变形菌(Unclassified Proteobacteria),占细菌总序列数的98.64%。有些细菌类群的平均相对丰度从网箱区到非养殖区差异显著,如拟杆菌(P0.01)和放线菌(P0.05)显著降低,而γ-变形菌(P0.05)显著增加。相似度分析表明γ-变形菌、α-变形菌和拟杆菌是造成网箱区和非养殖区群落差异的主要类群,对群落差异总贡献率达到45.02%。偏冗余分析表明,影响细菌群落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有化学需氧量、磷酸盐、铵盐和总有机碳,共解释38.18%的群落变异,空间距离单独解释10.66%的群落变异。实验结果表明,养殖活动导致浮游细菌群落的改变,其中拟杆菌、放线菌和γ-变形菌的丰度显著变化,可能用于评价养殖水体的水质状况。  相似文献   
67.
于2012年6月至2013年5月,对苏州工业园区湖泊和河流水体的浮游甲壳动物组成及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浮游甲壳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的年度变化,探讨其分布与水体理化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园区水体有枝角类6科12属24种,桡足类7科13属18种,其中短尾秀体溞、长额象鼻溞、汤匙华哲水蚤及近邻剑水蚤在不同水体中不同季节均为优势种.在湖泊水体和河流水体中,浮游甲壳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表现为夏、秋季较高,冬、春季较低,且在夏、秋季分别具有2个峰值.枝角类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在河流水体中均高于湖泊水体,两者间均具有显著差异;桡足类的平均密度在河流水体和湖泊水体间差异不显著,而平均生物量要显著高于湖泊水体.湖泊水体和河流水体在溶解氧、pH、透明度、总溶解固体、盐度、总磷、总氮及铵氮含量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冗余分析表明无论是湖泊水体还是河流水体,多数浮游甲壳动物的分布与水温、盐度、化学需氧量(CODMn)和总磷等指数呈正相关,只有枝角类中的溞属、船卵溞属种类的分布与水体溶解氧、pH值及透明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8.
为了解P限制水体中浮游植物群落对N、P营养盐的响应,通过添加N、P营养盐设置N/P梯度,对广东省流溪河水库中的浮游植物群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添加N、P显著促进浮游植物的生长,浮游植物群落受P盐的影响比N盐显著;藻类的种属特异性导致浮游植物群落对氮磷营养盐的响应不一致,浮游植物总丰度与N/P比值不相关,其中隐球藻(Aphanocapsa sp.)、拟柱胞藻(Cylindrospermopsis raciborskii)和假鱼腥藻(Pseudanabaena sp.)等蓝藻适合在高N高P条件下生长,双对栅藻(Scenedesmus bijuga)等绿藻优势种偏好中N高P环境,而曲壳藻(Achnanthes sp.)、小环藻(Cyclotella sp.)等硅藻在低N低P的环境下占据优势;P浓度为0.8~2.0μmol/L时存在诱导浮游植物碱性磷酸酶活性的阈值,当P浓度大于2.0μmol/L时则抑制酶活性; P浓度为2.0μmol/L可能是浮游植物维持生长的最适浓度,浮游植物N/P维持动态平衡;藻细胞N/P、C/P与水体P浓度、N/P呈显著正相关,而藻细胞C/N受N影响更明显(P0.05)。这为热带亚热带水库的水质管理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9.
河口细菌群落多样性及其控制因素:以切萨皮克湾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咸淡水的混合和重要营养盐与有机物的再循环,使得河口成为地球上生产力较高而动态变化明显的水生生态系统.一个典型的河口区断面中,细菌群落包含了一些从淡水到海洋的过渡类型:例如α-变形菌(Alphaproteobacteria)、p-变形菌(Betaproteobacteria)、γ-变形菌(Gammaproteobacteria)、蓝细菌(Cyanobactenia)[聚球藻(Synechococcus)]、拟杆菌(Bacteroidetes)、放线细菌(Actinobacteria)和疣微菌(Verrucomicrobia)等.此外,河口也包含其独特的细菌群落:SAR11组、玫瑰杆菌属(Roseobacter)、SAR86和放线细菌(Actinobacteria)的一些进化亚枝(subclades),表明海湾或者大型温带河口区细菌类群具有区域生态适应性.以研究较多的美国切萨皮克湾(Chesapeake Bay)为例,其细菌群落呈现出显著的季节性变化和周期性的年际变化特征;这些变化除了受水的滞留时间和细菌生长速度影响外,还可能受其他许多环境因子的影响.其中叶绿素a和水温变化的影响最大,其他环境因子如溶解氧、铵态氮、亚硝酸盐和硝酸盐以及病毒的丰度也有影响.近年来,基于群落水平的基因组学(genomics)和后基因组学(postgenomics)(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技术应用于研究自然条件下微生物群落错综复杂的基因多样性和表达,提供了揭示水环境中微生物群落组成和新功能基因的途径.  相似文献   
70.
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一种由林业副产晶和甲壳类动物外壳组成的复合物或许能从水中滤掉放射性污染物。负责该研究的北卡罗来纳州大学生物材料学副教授乔尔帕夫拉克说,由核电事故引发的众多灾害中,放射性碘化物对饮用水水体的污染是其中的一大问题。由于放射性碘化学性质与非放射性碘化物相同,人体无法通过感官进行区分,而这种物质一旦进入人体就会在甲状腺中形成沉积,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便有可能引发癌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