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蝴蝶兰成花过程中叶片内源激素与多胺含量的变化动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苗龄18~20个月的蝴蝶兰(Phalaenopsis)成熟苗为试材,通过夜温17℃/日温27℃处理诱导其成花,并研究蝴蝶兰成花过程中,叶片内源激素及多胺含量的变化动态。结果显示:低温诱导蝴蝶兰成花的临界期为第15d,芽重、内源激素和多胺含量均在第15d出现明显的消长规律;较低含量GA3、ABA,高含量ZR、Spd,高比值ZR/GA3、ZR/ABA和Spd/Put状态有利于成花;相对高含量的内源ZR是成花的关键因素;内源多胺与激素含量动态具有关联效应。  相似文献   
42.
柠檬酸和抗坏血酸对蝴蝶兰叶外植体褐变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究柠檬酸和抗坏血酸对蝴蝶兰叶片外植体褐变发生的影响以及对PPO活性变化影响的作用机理.方法:以褐变率和褐变指数为参考数据,分析柠檬酸和抗坏血酸对外植体PPO活性和PPO反应产物积累的影响以及与外植体褐变发生的关系.结果:分别用100mg/L柠檬酸共培养和50mg/L抗坏血酸浸泡处理叶片外植体,经离体培养3d,褐变率分别比对照降低94.9%和54.9%,离体培养6d,褐变指数低于对照的0.53,分别为0.46和0.36,同时PPO活性降低.结论:推测柠檬酸抑制褐变的原因是直接与酶蛋白作用,抗坏血酸则与新生醌类物质结合.  相似文献   
43.
蝴蝶兰组织培养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蝴蝶兰外植体的选择.不同基本培养基、激素及添加物对其增殖与分化的影响,外植体褐变的防治以及生根壮苗方法等,概述蝴蝶兰组培快繁方面的研究进展,为其组培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4.
蝴蝶兰EMS离体化学诱变及再生植株RAPD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EMS对离体培养的蝴蝶兰类原球茎薄切片进行化学诱变,研究了不同浓度、不同时间诱变处理对类原球茎薄切片生长、类原球茎再生及再生苗生长的影响,并对再生苗DNA进行了RAPD检测。结果表明,诱变剂EMS对类原球茎薄切片生长产生重要影响,部分薄切片褐化死亡,再生类原球茎生长受到抑制,再生苗数量减少,表现出明显的伤害作用,这种伤害作用随诱变剂浓度的加大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加重。诱变剂EMS使部分再生苗畸变,叶片皱缩、变厚。并产生2株叶形、叶色突变体。部分再生苗表现出RAPD图谱带型的多态性,暗示DNA序列发生了一定的变异。EMS适合诱变剂量为浓度0.4%处理2d~4d。  相似文献   
45.
以红色蝴蝶兰为材料,利用SMARTer技术构建蝴蝶兰全长cDNA文库,分析从文库中获得的EST序列,获得蝴蝶兰类黄酮3′羟化酶基因(PhF3′H)的全长,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研究PhF3′H基因在红色蝴蝶兰和黄色蝴蝶兰花瓣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1)从构建的蝴蝶兰文库中随机挑选24个单克隆进行测序,结果显示均含有插入片段,重组率为100.0%,其中扩增片段长度在750bp以上的克隆有22个,占91.7%。(2)获得的PhF3′H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大丽花(Dahlia pinnata,ADB77826.1)、毛油点草(Tricyrtis hirta,BAH22519.1)等多种观赏植物F3′H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均具有较高的一致性。(3)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PhF3′H在红色蝴蝶兰中的表达量大约是黄色蝴蝶兰的19倍,说明该基因对蝴蝶兰花青素苷的积累有重要影响。该研究结果为蝴蝶兰新基因的挖掘及花色育种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6.
蝴蝶兰花发育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蝴蝶兰花非常独特且高度进化,如萼片瓣化、瓣片特化为唇瓣、雌雄蕊合生成合蕊柱及子房发育须由授粉启动等,是单子叶植物花发育研究的理想材料。近年来蝴蝶兰花发育分子生物学取得了重要进展。该文就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蝴蝶兰开花转换及花器官发育相关基因研究以及B类基因与兰花花被的进化发育关系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研究表明:MADS基因在蝴蝶兰开花转换及花器官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推测其中的DEF(DE-FICIENS)-like基因早期经过2轮复制,形成了4类不同的DEF-like基因,进而决定兰花花被属性。蝴蝶兰花发育分子生物学的深入研究,将极大地利于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提高蝴蝶兰花品质如花色改良及花期调控等,推动分子育种进程。  相似文献   
47.
以蝴蝶兰(Phalaenopsis)无菌幼苗叶片为材料,研究添加TDZ(噻重氮苯基脲)条件下不同基因型、激素组合、叶片大小、暗培养时间对不定芽发生和再生植株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培养条件下,不同基因型外植体芽诱导率差异显著,‘红天使’最高,达81.5%,‘汕农姑娘’等2个品种为0,‘满天红’等4个品种为9.2%~34.9%;添加TDZ芽诱导率显著高于6-BA;单独添加TDZ或6-BA芽诱导率显著高于NAA与TDZ或6-BA的组合。叶片越小不定芽诱导率越高;短时间暗处理有利于不定芽的发生。以1~2 cm长叶片为材料、15 d暗处理、在1/2 MS添加3 mg/L TDZ培养基中,‘红天使’的叶片外植体芽诱导率和平均不定芽数分别可达100.0%和18.2个。研究发现,在继代培养中TDZ对芽的伸长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8.
根据NCBI中蝴蝶兰LFY花序分生组织基因序列设计2对引物,用RT-PCR法从蝴蝶兰花芽中扩增出LFY基因,对扩增产物进行克隆和测序.结果表明,获得的蝴蝶兰LFY基因约为1500 bp,与报道序列同源性达98.71%.将LFY基因插入pRI101-ON载体中,经PCR、双酶切及测序鉴定,证实重组表达质粒中含有目的片段,表明成功构建了高效植物表达载体pRI1O1-LFY.  相似文献   
49.
不同光质的LED对蝴蝶兰组织培养增殖及生根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蝴蝶兰(Phalaenopsis ssp.)栽培种绿熊(Green Bear)和大辣椒(Big Chilli)为培养材料, 研究不同光质的发光二极管(LED)组合对组织培养过程中增殖及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 红光更有利于蝴蝶兰单芽增殖、干重、鲜重以及株高的增加, 但不利于叶片叶绿素的积累; 蓝光有利于叶片叶绿素的积累, 并能提高根系活力; 远红光则对根长和根系活力的增加作用更显著。增殖扩繁阶段的最适LED为暖白, 2种蝴蝶兰芽增殖系数分别比白色荧光灯(对照)高出53.17%和46.37%。生根诱导阶段的最适LED组合为红:蓝:远红=3:6:1, 根长及根系活力均较对照显著增加。该研究结果为LED光源在蝴蝶兰组织培养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0.
低温对蝴蝶兰胚珠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低温(12-18℃)处理的蝴蝶兰,授粉50 d开始分化胚珠原基、60 d胚囊处于大孢子母细胞时期,比常温(20-25℃)下的推迟10-15 d;授粉70 d,常温下的蝴蝶兰植株已完成雌配子体发育和双受精,而低温处理的蝴蝶兰仍未完成大孢子的发生过程.低温处理的蝴蝶兰,胚囊发育过程中珠心细胞提前退化,在大孢子母细胞外围形成较厚的胚囊壁.胚囊只发育到单核胚囊阶段,没有形成成熟胚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