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12篇
  免费   1680篇
  国内免费   4954篇
  2024年   169篇
  2023年   526篇
  2022年   564篇
  2021年   579篇
  2020年   636篇
  2019年   607篇
  2018年   482篇
  2017年   525篇
  2016年   496篇
  2015年   551篇
  2014年   784篇
  2013年   593篇
  2012年   818篇
  2011年   854篇
  2010年   791篇
  2009年   771篇
  2008年   969篇
  2007年   709篇
  2006年   626篇
  2005年   623篇
  2004年   558篇
  2003年   535篇
  2002年   494篇
  2001年   493篇
  2000年   365篇
  1999年   347篇
  1998年   281篇
  1997年   223篇
  1996年   224篇
  1995年   209篇
  1994年   179篇
  1993年   135篇
  1992年   167篇
  1991年   158篇
  1990年   124篇
  1989年   98篇
  1988年   41篇
  1987年   40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43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19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我们曾观察到大鼠经γ-射线照射后胰淀粉酶活性降低和分泌减少[1],为进一步探讨照射后胰酶分泌减少的机制,本研究制备出分散的大鼠胰腺腺泡悬液并以不同浓度的~3H-二苯羟乙酸-3-喹咛环酯(~3Hquinuclidinyll benzilatc,简称~3H-QNB)进行M受体结合测定,同时观察胆碱能介质氨甲酰胆碱刺激腺泡所引起的淀粉酶释放反应。结果表明,γ-射线10Gy照射后3天,大鼠分散的胰腺腺泡在氨甲酰胆碱刺激时淀粉酶释放量减少到对照的50%,腺泡M受体与~3H-QNB最大结合量(Bmax)减少到对照的38%,伋M受体与~3H-QNB结合的解离常数(K_D)无改变,说明胰腺腺泡细胞M受体数量的减少可能是照射后胰腺腺泡分泌淀粉酶减少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2.
1985年4~10月与1986年6~8月,在贵州省沿河县的纸坊村和崔家坨村先后发生了病因不明的传染病。纸坊村约有1/5的村民发病,病死率为12%,崔家坨村有1/10的村民发病,病死率高达30%。发病波及各年龄组,以青壮年为多,有家庭集聚现象。 本病起病急,轻症者只有头晕、乏力、肌痛、多汗、心悸伴以低热,有的初期有短暂的腹泻。重症者有高热(40℃以上)、大汗、心悸、游走性肌肉痉挛伴有明显疼痛和触痛,以腰骶部及四肢肌肉为好发部位。病人烦燥不安,2~5天内死亡。经实验室检查,排除了食物中毒、农药中毒、钩端螺旋体病和弓形体感染。从病人和接触者的粪便中分离到9株病毒,性状一致,为RNA型25nm的球形颗粒,耐酸,耐乙醚,能凝集人“O”型血球。经血清学鉴定为ECHO3型病毒。16份病人双份血清的检测结果表明,恢复期血清对该病毒中和抗体有4倍以上升高者共8例(纸坊村和崔家坨各4例)。病人单份血清也都有较高的抗体。有理由认为两年中先后在两个村庄发生的传染病与ECHO3型病毒有密切关系。查阅文献,尚未见有关ECHO3型病毒引起以肌痛、游走性肌痉挛为特征的疾病的报道。  相似文献   
33.
连续注射抗菌i-RNA诱生内源性细胞毒因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抗菌免疫核糖核酸(i-RNA)对家兔进行连续致敏注射和诱生注射,结果证明在家兔血清中有抑制和杀伤靶细胞(L929)作用较强的细胞毒因子出现。实验对i-RNA诱生内源性细胞毒因子的动态、不同i-RNA的诱生效果,对人和鼠的某些瘤细胞毒作用等做了初步研究,对内源性细胞毒因子的作用主要来自TNF的活性也做了讨论。  相似文献   
34.
 本文报告膜蛋白溶脱剂溶脱大鼠脑M胆碱受体的结果,其中0.5%CHAPS,0.35%洋地黄皂苷和10%甘油的混合液效果较好,可溶脱30%的受体,并得到22%有活性的受体。溶脱的受体有较好的稳定性,与膜结合受体有同样的配体结合特异性,可饱和性及可逆性。平衡结合及动力学研究表明溶脱受体和膜结合受体对[~3H]QNB有类似的亲和性。  相似文献   
35.
 本文~3H-TdR参入细胞DNA为指标研究了EGF等生长调节因子对小鼠腹水癌细胞DNA合成的影响,发现不同癌细胞对EGF等生长因子的敏感性有所差异,考虑到这也许与肿瘤细胞自身特性如恶性度有关。为了进一步探讨恶性度与这一敏感性是否相关,我们观察并比较了C_3H10T1/2CL_8(一种来源于鼠胚的正常成纤维细胞,简称NC_3H_(10)及转化的C_3H_(10)T1/2CL_8(用~3H-TdR转化的上述细胞,简称TC_3H_(10))对EGF等生长因子的敏感性。实验证明,细胞恶性转化后,对EGF的敏感性明显降低,~3H-TdR参入率降至原先的1/4以下。用DBcAMP作用于NC_3H_(10)和TC_3H_(10)均能抑制~3H-TdR参入DNA并可抑制EGF诱导的~3H-TdR参入作用。因此,我们认为,有关物理的致癌因素如放射性同位素,像生物、化学的致癌因素一样,亦能引起其转化细胞对外源性生长调节因子敏感性的改变。  相似文献   
36.
血管内皮舒张因子在氧自由基所致慢性缺氧大鼠肺内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郑永芳  李俊发 《生理学报》1992,44(3):254-260
The role of endothelium-derived relaxing factor (EDRF) on the effect of oxygen-derived free radicals (generated by xanthine-xanthine oxidase system) on intrapulmonary arterial in chronic hypoxic rats was studied by a microbioassay method. Intrapulmonary artery rings with intact or denuded endothelium of hypoxic (5,000 m, 10 days) and normoxic rats were prepared for observation of oxygen-derived free radicals induced contraction. It was shown that oxygen-derived free radicals induced contractions of intrapulmonary arterial rings with intact endothelium were obviously augmented in hypoxic rats than in normoxic controls. The augmented responses could be further potentiated by the addition of EDRF inactivator reduced hemoglobin (RHb), but diminished or even abolished by applying superoxide dismutase (Cu-Zn SOD). However, no effect on denuded rings was observed when RHb or SOD was added. It is concluded that chronic hypoxia may attenuate the action of EDRF in the enhancement of the reactivity of intrapulmonary artery to oxygen-derived free radicals.  相似文献   
37.
以黄嘌岭(X)-黄嘌呤氧化酶(XO)系统产生氧自由基,应用微量生物测定法观察慢性缺氧(5000m,10d)对大鼠氧自由基所致肺内动脉收缩的影响及内皮舒张因子(EDRF)在其中的作用。慢性缺氧大鼠有内皮的肺内动脉环对氧自由基的收缩反应较正常环境中的对照动物明显增强,加入EDRF灭活剂还原型血红蛋白(RHb)后更加显著;而加入超氧化物歧化酶(铜锌SOD)后则减弱,甚至消除。反之,不论加入RHb或SOD对氧自由基所致去内皮肺内动脉环的收缩反应均无明显影响。上述结果表明慢性缺氧引起肺内动脉收缩增强与EDRF有密切关系:慢性缺氧可能使EDRF的作用减弱,肺内动脉对氧自由基的反应性增强。表示EDRF及其与氧自由基的关系在慢性缺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形成中可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8.
人子宫内膜中存在组织型(tPA)及尿激酶型(uPA)两类纤蛋白溶酶元激活因子,其含量在增殖期高于分泌期。本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定位证实uPA及tPA两类抗原存在于子宫内膜的腺体细胞和间质细胞中。应用SDS-PAGE分高蛋白质,继而应用纤蛋白-琼脂糖铺盖技术测得离体培养下间质细胞仅释放tPA,腺体细胞仅释放uPA,但两种细胞均分泌PA的抑制因子(PAI)。培液中加入孕酮,明显抑制PA和刺激PAI生成。雌二醇作用与孕酮相反。某些肽类激素hCG、PRL、GnRH及cAMP作用基本与雌二醇相同。但福司克林(FK)则刺激间质、腺体两种细胞产生tPA及少量uPA,抑制PAI生成。本工作表明人子宫内膜中存在PA及PAI作用相反的酶,受激素调控,其生理意义尚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39.
油茶开花时喷施2ppm GA_3或 2,4-D液,可以提高结果率,尤以在光照充足的条件下喷施树冠的效果最好;阳坡比阴坡高两倍,喷施树冠比喷施树下部高1.5倍以上。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