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3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28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8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71.
清洁能源行动—环保新举措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苑泽宁  艾燕 《生物磁学》2003,3(3):39-40
清洁能源行动作为环境保护策略的重要一环,涉及到污染物的“全程”控制和预防,具有现实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72.
73.
本文报道,用XAD-2离子树脂吸附富集法制备自来水和滇池及松华坝水库源水提取物,以Ames鼠伤寒沙门氏菌回复突变系统诱发致突变性,Ames试验结果如下:来自滇池源水经氯化的自来水提取物,用TA[98]菌株加S9或不加S[9]混合物,突变率>2,结果为阳性。滇池源水提取物致突变性为可疑。使用化学分析法结合生物分析法评价昆明自来水和滇池及松华坝水库水中的化学微量污染物,估价在水中的微量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潜在致癌效应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74.
本文在中医学理论的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来认识疼痛的的产生与疼痛的治疗机理,剖析穴位作为感受器与经络的内在联系,应用现代电子技术设计一种新颖的镇痛仪器。  相似文献   
75.
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植被变化时空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0年以来,国家在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开展一系列生态治理工程,该地区退化生态系统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而2008年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以来该地区的植被覆盖和生产力如何变化尚不清楚。本研究利用遥感增强型植被指数(EVI)和总初级生产力(GPP)数据,研究2000—2015年西南喀斯特地区植被EVI年均值和GPP年总量的时空变化特征,重点探讨2008年以来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气候变化等因素对植被覆盖及生长的影响,进而评估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成效。结果表明,2000—2015年西南喀斯特地区植被EVI总体显著增加,其中2008—2015年植被EVI均值和变化率分别比2000—2007年高6.9%和85.7%,EVI显著增加的区域占西南喀斯特地区的13.4%;该区域GPP年总量亦呈显著增加趋势(20.58 g C m-2a-1)。2008—2015年气温和降水对植被EVI变化趋势的贡献仅占28.3%,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恢复措施、大气CO2浓度、大气氮沉降的增加可能是该区域植被覆盖显著增加的主要贡献因子。在100个首批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县中,大部分试点县植被EVI的变化趋势受非气候因子的影响,其中治理面积大的县受非气候因子的影响显著高于治理面积小的县,表明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试点县植被覆盖的增加。  相似文献   
76.
将城市污泥应用于生态恢复因能避开粮食作物食物链而具有良好前景,但其对地表水环境影响仍不十分清楚.本文将城市污泥与建筑垃圾按1∶1体积比混合为生长基质,覆盖在模拟的煤矸石边坡上,播种8种乡土木本植物,对生长季植物生长情况以及坡面地表水和下渗水的电导率、p H、氮磷钾、重金属、多环芳烃等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坡面植物生长良好,平均覆盖度达60%;地表水和下渗水的p H值近中性,变化不大,而电导率、氮磷钾、重金属和多环芳烃含量均较高,其中,氮、磷含量在整个生长季超过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Ⅴ类水质标准;7月重金属含量最高,其中,As含量只达地表水环境质量Ⅳ~Ⅴ类标准,其余重金属含量多达Ⅱ~Ⅳ标准;随着夏季雨水淋洗增加以及植物-土壤系统对化学物质的吸收、降解和固着作用,地表水和下渗水的电导率、氮磷钾、重金属和多环芳烃含量均显著下降,生长季后期重金属含量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Ⅱ~Ⅲ类标准,多环芳烃含量减少约一半.将城市污泥直接应用在煤矸石边坡生态恢复中有利于植物生长,植物-土壤系统使得生长基质中的有害物含量逐渐降低,对地表水环境的负影响主要表现为氮、磷的富营养化,但总体上其环境安全性可控.  相似文献   
77.
薇甘菊是大湄公河次区域的重要恶性入侵杂草,其种群跨境入侵扩张备受区域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广泛关注。2011年以来在我国相关农业科研机构、团队和专家的科技支撑下,中国云南与周边五国科研机构成立“大湄公河次区域植物保护工作组”。本文简要介绍工作组围绕该入侵杂草在生态异质性条件下种群扩展与灾变过程的预警监测、阻截防控带建设、替代控制与选择性除草剂协同应用取得的阶段性成效,为积极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服务于中国云南的经济国境线、绿色国境线和生态国境线发挥建设性作用。  相似文献   
78.
当大气受到污染后,植物就会不同程度地作出反应,如叶片的变色、脱落或枯死等。因此,可以利用植物对大气污染的异常反应,监测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成分和含量,以了解大气的质量状况。大气污染中的主要有害物质有:臭氧、过氧酰基硝酸酯类、二氧化硫和氟化物等。 臭氧 这是一种气态的次生大气污染物,氮氧化物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复杂反应的产物。它具有很强的毒性。 当植物与其周围环境进行正常的气体交换时,臭氧经气孔进入植物叶片,诱发一系列的污染伤害。其急性典型症状为:叶片上均匀地散布着形状、大小较规则的细密点状斑,呈棕色或黄褐…  相似文献   
79.
柯为 《微生物学通报》2007,34(1):147-147
在本刊2006年33(3):23已报导发展堆肥生物技术治理农村有机废弃物。这里介绍堆肥生物技术治理废弃油泥的研究成果。俄罗斯喀山大学研究人员对石化生产中废弃的油泥(含有沥青、树脂、苯酚、二甲苯等有毒或致癌性的碳氢化合物)进行了治理的研究。用化学方法清除这些废弃油污是解决不了这一难题,而用堆肥生物技术途径以治理带来机会,即某些特定微生物在治理油污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如木屑作为填充物含有某些特定微生物,通过它们的分解吸收,清除转化油泥中污染物,同时使这些特定微生物能有效维持生命活力;还得向堆积物中洒些微生物所需的“养料”,  相似文献   
80.
新疆干旱区盐碱地生态治理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田长彦  买文选  赵振勇 《生态学报》2016,36(22):7064-7068
现阶段新疆干旱区高强度水土资源开发,致使传统灌排水盐平衡模式难于维继;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应用改变农田土壤水盐运移规律,需要创新调控理论与技术体系;传统盐碱地农业开发利用模式资源效率低、维持成本高,需要以生物修复技术为核心构建盐碱地高效率资源化利用模式。针对上述问题,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C0501400)的资助下,通过机理研究、关键技术研发、产品研制、县域集成示范实现:(1)建立新疆干旱区现代水盐平衡调控理论,(2)创新干旱区盐碱地生态治理模式,(3)建成盐碱地产业化集成示范区,形成全产业链的盐碱地生态治理技术服务体系,(4)稳定一支以新疆相关单位为主体,国内优势单位参与的根植新疆的盐碱地生态治理队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