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10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81.
使用CFD模拟软件Fluent对实验室用7L通气搅拌发酵罐内不同桨叶组合的搅拌效果进行气液两相流模拟.首先对发酵罐自带桨叶组合进行模拟,针对模拟结果提出两种改进桨型组合,对比分析3种组合的速度矢量图、速度分布柱形图和速度云图,以此优化出一种搅拌效果较好的桨型组合.结果表明:发酵罐内的流场可受通气的影响而发生改变,通气发酵过程的模拟采用多相流模型更为准确;底层桨离底距离的不同可导致发酵罐内流场的不同,以六直叶圆盘涡轮桨为底桨时,离底距离应不小于T/3;液相死区的大小是由桨叶组合、桨叶安装位置以及气液两相的相互作用共同导致的,不能单纯靠提高转速改善;在800 r/min下,搅拌效果组合3为最佳.  相似文献   
82.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分析了西伯利亚鲟细菌性败血症致病菌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lia)X1菌株、豚鼠气单胞菌(Aeromonas caviae)XL2-T菌株、致病性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W1菌株与无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lia)M3菌株等水产养殖主要病原菌与抗血清之间的免疫交叉反应。结果显示具有致病性的同属菌株X1菌株、XL2-T菌株、W1菌株交叉反应程度较大,说明这3株菌表面存在较多相同抗原决定簇。而无致病性菌株M3与其他3株致病性菌株免疫交叉反应程度较小。  相似文献   
83.
沉水植物中挥发性物质对铜绿微囊藻的化感作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鲜啟鸣  陈海东  邹惠仙  尹大强 《生态学报》2006,26(11):3549-3554
比较了两种淡水沉水植物金鱼藻和苦草中挥发性物质对铜绿微囊藻的化感抑制作用,在100mg/L浓度下,新鲜植物挥发油的抑藻作用非常显著,两种植物抑藻活性相近,但是在干粉材料中金鱼藻挥发油的抑藻活性明显强于苦草,且挥发油浓度与抑藻活性呈正相关。不同植物之间以及新鲜植物和植物干粉之间挥发油的成分和相对含量差别较大,新鲜植物挥发油中含有40%的邻苯二甲酸酯,而在于粉挥发油中70%为脂肪族化合物和萜类物质。在新鲜植物挥发油中约占20%的是不稳定的未知物,其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4.
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致病性维氏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志宏  杨慧  李铁梁  罗琳  高俊莲 《微生物学报》2009,49(10):1289-1294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寻找引起养殖西伯利亚鲟鱼(Acipenser baerii)病害的致病因子。【方法】从北京地区自然患病的西伯利亚鲟鱼体内分离到致病菌株X-1-06909,采用生理生化鉴定结合16S 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学分析确定该菌株的系统发育地位。同时采用琼脂扩散法对抗菌类药物的敏感性进行测定。【结果】菌株X-1-06909与Aeromonas veronii ATCC 35624T的16S 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达99.6%;结合形态特征与生理生化测定结果,革兰氏阴性杆菌,具极生单鞭毛  相似文献   
85.
研究固气界面上花菁染料J-聚集体的光学性质、形貌特点和形成机制。以花菁染料为研究对象,在云母基底表面制备花菁染料的超分子J-聚集体,根据J-聚集体独特的光学性能,通过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荧光显微镜等对云母界面上的花菁染料聚集体进行光谱测量和形貌表征。结果表明:云母/空气界面上的花菁染料聚集体在580nm处出现相对于染料单体红移且狭窄的强吸收峰,而在583nm处出现一个伴随微弱Stokes位移的荧光峰,这些结果符合吸附在基质上的J-聚集体的光学特征,同时荧光显微镜观察表明云母基底上分散分布着2~4μm微晶棒状的聚集体。结果证明:花菁染料能够在云母/空气界面生成超分子J-聚集体,其形成机制是通过带正电荷的花菁染料分子与云母基底表面带负电荷的空穴通过外延相互作用形成的。  相似文献   
86.
软枣猕猴桃挥发物质的提取及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机的分析方法,从软枣猕猴桃挥发成分中共分离出13个组分,鉴定了12个组分,占全部组分的 99.03%。其主要成分是酯类、醇类物质,其中丁酸乙酯的相对含量高达 86.89%。  相似文献   
87.
筛选出一株产气气扦菌(Aerobacter aerogenes)AS1.490,经甘油诱导培养能在细胞内形成NAD—甘油脱氢酶,每毫升培养液菌体含1—1.4单位酶活力。酶形成的最适发酵条件研究表明:培养基中含3%甘油时酶形成量最高。添加少量葡萄糖或果糖对酶形成有促进作用。无机氮源——铵盐对酶形成是必需的,以硫酸铵最佳,加入0.2%硫酸铵酶活力最高,添加硫酸铵到0.3%或0.4%时,不再增加生物量,酶量略有下降。其他铵盐效能依次为氯化铵、硝酸铵、磷酸氢二铵等。单加有机氮源不利产酶。酶形成的培养基最适起始PH为7.0,生物量亦最高。酶形成的最适温度为30℃,但在20—40℃范围内,生物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用250ml三角瓶以35mL装液量最适。在上述最适条件下,发酵培养18小时后,细胞生长不再增加。培养至26小时,培养基中甘油基本上完全消耗,这时酶形成量达到最高峰,以后随时间延长酶形成量迅速下降,在42小时后几乎完全消失。  相似文献   
88.
为鉴定江苏省高邮市某养殖场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发病死亡的病原体,研究从患病濒死的罗氏沼虾肝胰腺中分离出一株优势菌WSQ-1,对其进行纯化培养、革兰氏染色、生理生化特征鉴定、16S rRNA及gyrB基因序列分析,鉴定为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回归感染实验表明,分离株WSQ-1对罗氏沼虾有较强致病性,且出现与自然发病类似的症状:感染虾活力减弱,食欲下降,肌肉发白; 72h半致死浓度(LD50)为2.51×106 CFU/mL。组织病理学观察可见其肝胰腺组织病理损伤,并随感染浓度的增加或感染持续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加重:低浓度或感染前期结缔组织间隙增大并积聚少量炎性细胞;继而肝小管管腔变形,肝细胞空泡化,部分组织坏死;高浓度或感染后期肝小管及结缔组织大面积坏死导致不可逆损伤。毒力基因检测显示该菌携带Acsv、AexT、Act、Aer、GcaT、Acg和OmpAI共7个毒力基因,表明分离菌具有较强致病性。药敏试验显示,该分离菌对头孢哌酮等16种药物敏感,对克拉霉素等10种药物耐药,仅对卡那霉素表现为中度敏...  相似文献   
89.
黄土高塬沟壑区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效应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基于王东沟流域1994和2004年两期土地利用图,通过构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和区域生态环境指标,定量分析了王东沟流域1994--2004年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并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衡量了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地利用变化类型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1994—2004年王东沟流域农地大幅度减少,草地和果园大量增加,林地和非生产地变化不大;变化速度依次为草地〉果园〉非生产地〉农地〉林地;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多样,农地转出和林地转入是其主要类型;土地利用的空间迁移方向为农地和果园向西北方向迁移(塬区),林地和草地向东南方向(沟壑区)迁移.1994--2004年土地利用变化带来了良好的生态效益,但不同土地类型和不同土地变化类型的生态效应不同,提高和降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作用并存.农地减少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作用,林草和果园的增加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其生态服务价值;土地利用变化类型中,改善生态环境的主要是转为林地和果园的变化类型,降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主要是林地转出类型和农地转为非生产地类型.  相似文献   
90.
快速减压对豚鼠外周微循环和大脑血流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动物处于减压病(DCS)临界发病状态时微及其血流动力作用的改变。方法:采用小型化激光微综在数测量仪及LDF-3微区血流量仪,以检测动物高压暴露前及快速减压后微循环和血流动力作用的改变。结果:快速减压后动物微血管明显收缩;毛细血管开放数量减少;微循环中可见气泡并有血栓形成;白细胞、血小板与血管内皮粘附;血流中有料多白色微小血栓;细动脉血流速度平均比正常状态减慢0.9mm/s,细静脉流速减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