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5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16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采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国产介蕨属Dryoathyrium 14种植物及宁陕蛾眉蕨Lunathyri- um ningshenense 的孢子形态进行了观察。介蕨属孢子单裂缝,两侧对称,极面观为椭圆形,赤道面观为半 圆形或肾形。根据其周壁褶皱隆起形成的表面纹饰,介蕨属孢子可分为3种类型:第一种类型的周壁 具有网状或拟网状脊状纹饰,具此类型的种有翅轴介蕨D.pterorachis,中华介蕨D.chinense,朝鲜介蕨 D.coreanum;第二种类型的周壁具有裂片状、弯裂片状或瘤状突起,具此类型的种有介蕨D.boryanum, 陕甘介蕨D.confusum,无齿介蕨D.edentulum,鄂西介蕨D.henryi,华中介蕨D.okuboanum,川东介 蕨D.stenopteron,刺毛介蕨D.setigerum,绿叶介蕨D.viridifrons;第三类型的周壁具有刺状、不规则 棒状或乳头状突起,具此类型的种有直立介蕨D.erectum,镰小羽介蕨D.falcatipinnulum,蛾眉介蕨D. unifurcatum。宁陕蛾眉蕨的孢子形态与朝鲜介蕨D.coreanum 十分相似,支持将前者作为后者的异名的分类处理。  相似文献   
82.
大叶凤尾蕨的离体培养及植株再生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1 植物名称 大叶凤尾蕨 (Pteriscretica)品种白斑大叶凤尾蕨 (cv .“Albolineneata”)。2 材料类别 叶背面成熟孢子。孢子囊群沿羽片顶部以下的叶缘连续分布 ,呈狭条形。供试植株来源于荷兰花卉市场的大叶凤尾蕨盆花。3 培养条件  (1 )诱导孢子萌发培养基 :1 / 3MS ;(2 )初代培养基 :MS 6 BA 3 .0mg·L- 1 (单位下同 ) IBA 3 .0 ;(3 )继代培养基 :MS 6 BA 1 .0 IBA 1 .0 ;(4)生根培养基 :1 / 2MS NAA 2 .0 IAA2 .0 ;(5 )复壮培养基 :1 / 2MS 活性炭 2 0 g·L- 1…  相似文献   
83.
中国金粉蕨属孢子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于晶  王全喜  包文美 《植物研究》2001,21(2):227-230,T001,T002,T003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我国产金粉蕨属8种2变种蕨类植物的孢子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该属孢子形态较为一致。三裂缝,辐射对称,极面观为钝三角形或三角圆形,赤道面观为椭圆形,超半圆形成或扇形,周壁较薄,外壁突起形成表面纹饰的基本轮廓,具赤道环,近极脊和远极脊等结构,种间差异主要表现在远极面的纹饰形态上,从孢子形态上看,金粉蕨属与中国蕨科其它属差异较大,而与凤尾蕨属相似,建议将本属放在凤尾蕨科。  相似文献   
84.
中国蹄盖蕨属植物孢子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缨  王全喜  包文美 《植物研究》2001,21(3):T001-T005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我国产蹄盖蕨属44种植物的孢子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该属孢子形态为单裂缝,两侧对称,极面观为椭圆形,赤道面观为豆形。外壁表面光滑,由周壁形成表面纹装饰。根据周壁的结构和表面纹饰,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周壁外层发达,形成粗大的脊状纹饰,有11种属此类型;二是周壁外层很薄或不完全发育,由周壁内层或中层形成表面纹饰,有33种属此类型纹饰。本文还就本属的孢子形态特征以及与本属的属下分类关系、本属与邻近属的关系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5.
香港新记载的三种蕨类植物苏美灵(香港浸会学院生物系,香港九龙窝打老道224号)NEWRECORDSOFFERNSINHONGKONG¥SUMei-Ling(M.L.So)(BiologyDepartment,HongKongBaptistColleg...  相似文献   
86.
欧洲专利局(EPO)撤销了英国AstraZeneca公司的支气管哮喘治疗药富马酸福莫特罗(Formoterol Fumarate)和布地奈德(Budesonide)合剂Symbicort的重要专利之一。  相似文献   
87.
云南广西三叉蕨科二新种周厚高,朱维明(广西农业大学,南宁530005)(云南大学,昆明650091)关键词三叉蕨科,滇桂三相蕨,桂滇肋毛蕨,云南,广西TWONEWSPECIESOFASPIDIACEAEFROMYUNNANANDGUANGXI¥ZNO...  相似文献   
88.
瘤足蕨科是一个自然的群,但由于各类群之间的形态差异及种内变异比较大,其分类和系统位置一直有争议。该研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瘤足蕨科10种及其近缘类群桫椤科2种、蚌壳蕨科1种共13种植物,即瘤足蕨(Plagiogyria adnata)、耳形瘤足蕨(P.stenoptera)、镰羽瘤足蕨(P.falcata)、峨嵋瘤足蕨(P.assurgens)、密羽瘤足蕨(P.pycnophylla)、灰背瘤足蕨(P.glauca)、华东瘤足蕨(P.japonica)、华中瘤足蕨(P.euphlebia)、日本瘤足蕨(P.matsumureana)、美洲瘤足蕨(P.pectinata)、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西亚黑桫椤(A.khasyana)和金毛狗(Cibotium barometz)的叶表皮微形态进行了观察和比较,探讨其分类学意义,并据此编制了供试10个种类的分类检索表。结果表明:13种瘤足蕨科及其近缘类群植物气孔均仅分布在叶下表皮,气孔微下陷,气孔器椭圆形至圆形;叶上下表皮角质层纹饰复杂,类型多样,少数类群叶下表皮具毛状物;多数类群气孔外拱盖凹陷;气孔外拱盖内缘浅波状或齿状;保卫细胞两极大多数有明显的"T"型加厚。不同种间叶表皮扫描电镜特征表现出一定差异,对种的划分有一定的分类学鉴定意义。  相似文献   
89.
该研究利用光学显微镜对鳞毛蕨科24种植物的叶表皮形态特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1)24种鳞毛蕨科植物的上表皮细胞形状为长条形或不规则形,垂周壁为深波状或浅波状,下表皮细胞均为无规则形,垂周壁均为深波状;上表皮细胞长宽比在1.5~5.7之间,下表皮细胞长宽比在2.2~3.9之间。(2)在24种鳞毛蕨科植物中共观察到8种气孔器类型,分别为不等细胞型、无规则四细胞型、极细胞型、腋下细胞型、横列型、无规则型、聚腋下细胞型和聚合极细胞型,每种植物具有2~8种气孔器类型,气孔均为下生型,多为椭圆形;气孔的长宽比在1.2~1.8之间,气孔密度在17.4~86.0个/mm~2之间,气孔指数为8.60%~37.4%。(3)通过对24种鳞毛蕨科植物的观察可将其上表皮细胞形状、垂周壁形状、上表皮细胞长宽比、主要气孔器类型及衍生类型等作为叶表皮形态特征的分类依据。(4)根据叶表皮形态特征可将24种鳞毛蕨科植物分为2类:即耳蕨类和鳞毛蕨类。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支持秦仁昌分类系统对鳞毛蕨科的划分,为鳞毛蕨科植物的系统分类及演化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90.
报道了采自安徽省金寨县天堂寨镇的中国对囊蕨属一新记录植物——光叶对囊蕨Deparia otomasui(Sa.Kurata)Seriz.。光叶对囊蕨之前仅发现于日本,其根状茎细长横走,叶片一回羽状,羽片羽状分裂,叶为纸质,有光泽,近光滑无毛,是对囊蕨属中形态较为独特的一个物种。该文对光叶对囊蕨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并提供了生态照片和线描图,编制了安徽省对囊蕨属部分物种的检索表,同时对该种的保护等级进行了评估。凭证标本保存于上海辰山植物标本馆(CS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