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4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22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61.
火龙果(Hylocereus undulatus)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热带水果, 其茎富含多糖、多酚及其它次生代谢物, 黏性极大, 很难从中提取高质量的DNA。特别是一年生以上的老茎, 目前尚未有较好的DNA提取方法。为了解决这一难题, 该研究对CTAB+Tris-HCl洗涤法进行了3种方式的改良。结果表明, “改进三”方法可不受取样时期和取样部位的限制, 从一年生以上火龙果茎中提取的DNA质量最好且不含黏性物质, 可用于酶切与分子标记等生化和分子生物学实验。该研究探索了一条较为理想的火龙果茎DNA提取方法, 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2.
研究宁夏枸杞(Lycium barbarum L.)根部和茎部的化学成分。采用硅胶柱、ODS开放柱、Sephadex LH-20葡聚糖凝胶柱及半制备反相高效液相等色谱手段,对宁夏枸杞根和茎部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部位及乙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其理化性质以及波谱数据鉴定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为N-[2-(3,4-dihydroxyphenyl)-2-hydroxyethyl]-3-(4-methoxyphenyl)prop-2-enamide(1)、3-(4-hydroxy-3-methoxy phenyl)-N-2-(4-hydroxyphenyl)-2-methoxyethyl]acrylamide(2)、N-trans-coumaroyloctopamine(3)、(E)-2-(4,5-dihydroxy-2-{3-[(4-hydroxyphenethyl)amino]-3-oxopropyl}phenyl)-3-(4-hydroxy-3,5-dimethoxyphenyl)-N-(4-acetamidobutyl)acrylamide(4)、1,2-dihydro-6,8-dimethoxy-7-hydroxy-1-(3,4-dihydroxy-phenyl)-N1,N2-bis[2-(4-hydroxyphenyl)ethyl]-2,3-naphthalene dicarboxamide(5)、(+)-syringaresinol(6)、zhebeiresinol(7)、(±)-eriodictyol(8)、isovanilin(9)、5,5′-dimethoxybiphenyl-2,2′-diol(10)、p-hydroxyphenethyltrans-ferulate(11)、E-ferulic acid hexacosyl ester(12),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此外,采用MTT法和抑制一氧化氮(NO)生成实验,从细胞毒活性和抗炎活性两方面评估了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2具有显著的抗炎活性,其IC50值(17.00±1.11μmol/L)小于阳性对照药槲皮素的IC50值(17.21±0.50μmol/L)。  相似文献   
63.
首次报道了囊萼花属(Cyrtandromoea Zoll.)的1个中国新记录种——茎花囊萼花(Cyrtandromoea grandis Ridl.),该种原记载产于泰国、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2019年在中国云南省勐海县布朗山地区发现有分布。茎花囊萼花与囊萼花(Cyrtandromoea grandiflora C.B.Clarke)最为相似,但前者聚伞花序生于老茎上,每一花序3~18朵花,二者容易区别。  相似文献   
64.
利用乙醇沉淀法提取蔓茎堇菜Viola diffusa和柔毛堇菜V.principis多糖并分别进行抑菌及抗氧化试验。结果表明,蔓茎堇菜和柔毛堇菜多糖提取率分别为7.0%和8.3%。不同倍数体积无水乙醇沉淀提取的多糖抑菌和抗氧化能力不同。抑菌效果显示,蔓茎堇菜多糖对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圈分别可达8.46mm和8.59mm,柔毛堇菜对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圈均可达9.13mm,但两种堇菜多糖对黑曲霉和啤酒酵母未呈现抑制活性;抗氧化研究发现,蔓茎堇菜多糖抗氧化活性为243.64U·mL^-1,柔毛堇菜多糖抗氧化活性为411.78U·mL^-1。由此可见,无论是抑菌还是抗氧化活性方面,柔毛堇菜极显著优于蔓茎堇菜(P<0.01)。蔓茎堇菜和柔毛堇菜多糖都具有一定的抑菌抗氧化活性,均可作为食药两用植物资源进行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65.
The early fossil record of terrestrial arthropod herbivory consists of two pulses. The first pulse was concentrated during the latest Silurian to Early Devonian (417 to 403 Ma), and consists of the earliest evidence for consumption of sporangia and stems (and limited fungivore borings). Herbivorization of most of these tissues was rapid, representing 0 to 20 million-year (m.y.) lags from the earliest occurrences of these organs in the fossil record to their initial consumption (Phase 1). For approximately the next 75 m.y., there was a second, more histologically varied origination and expansion of roots, leaves, wood and seeds, whose earliest evidence for herbivorization occurred from the Middle-Late Mississippian boundary to the Middle Pennsylvanian (327 to 309 Ma). The appearance of this second herbivory pulse during the later Paleozoic (Phase 2) is accompanied by major lags of 98 to 54 m.y. between times of appearance of each of the four organ and tissue types and their subsequent herbivory. Both pulses provide a context for three emerging questions. First is an explanation for the contrast between the near instantaneous consumption of plant tissues during Phase 1, versus the exceptionally long lags between the earliest occurrences of plant tissues and their subsequent herbivorization during Phase 2. Second is the identity of arthropod herbivores for both phases. Third is the cause behind the overwhelming targeting of seed-fern plant hosts during Phase 2. Regardless of the answers to these questions, the trace fossil record of plant-arthropod associations provides primary ecological data that remain unaddressed by the body-fossil record alone.  相似文献   
66.
应用因子分析法研究茎瘤芥(榨菜)性状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因子分析法可把23份茎瘤芥品种资源的15个数量性状集约在5个主因子上,采用正交因子和斜交因子模型分析了性状间的遗传作用关系,并探讨了各因子间的关系及其生物学意义。  相似文献   
67.
运用常规石蜡切片、显微观察及显微照相的方法, 对五爪金龙( Ipomoea cairica) 茎的结构进行了观察研究, 结果表明: 五爪金龙茎的解剖结构以初生结构为主, 维管形成层已经形成, 但次生结构尚不发达。通常具3~6 个空腔, 初步推断其为裂生式分泌道; 表皮外弦向壁增厚, 具角质层, 具气孔及气室;紧贴表皮内方的1~3 层和皮层最内1~3 层的细胞可能为分泌细胞; 具双韧维管束, 木质部极为发达, 导管细胞紧密排列, 围绕内韧皮部和中央的髓而成一圆周; 形成层位于外韧皮部与木质部之间; 茎中央是大型薄壁细胞构成的髓, 具簇晶。  相似文献   
68.
席银凯  杨武德 《广西植物》2022,42(4):682-690
为解决大花蕙兰园艺品种‘黄金小神童’(Cymbidium Golden Elf ‘Sundust’)人工繁育周期长、系数低等问题,该研究以其侧芽茎尖为外植体,在1/2MS+1.0 mg·L-1 NAA+50 g·L-1香蕉泥+15 g·L-1蔗糖中培养60 d后,以获得的愈伤组织与原球茎混合物为材料,通过L9 (3)4正交与完全组合实验研究不同因素及组合对‘黄金小神童’胚性愈伤组织和原球茎发生及增殖的影响,进而建立‘黄金小神童’高效、稳定的丛芽增殖和植株再生体系。结果表明:(1)在MS+2.0 mg·L-1 6-BA+150 mL·L-1椰汁+20 g·L-1蔗糖中,培养70 d后增殖系数达8.13,同时可获得桑葚状原球茎团。(2)原球茎团在MS+1.0 mg·L-1 6-BA+1.0 mg·L-1 NAA中培养70 d后,原球茎发育为幼芽,丛芽发生系数可达5.36;此...  相似文献   
69.
孙雨  解志红  刘卫  郭洪恩 《微生物学报》2019,59(10):2000-2012
[目的]环二鸟苷酸c-di-GMP是细菌中广泛存在的第二信使,能够调控多种细胞功能。c-di-GMP的合成与水解分别由含有GGDEF结构域和EAL结构域的蛋白催化。本研究针对茎瘤固氮根瘤菌ORS571的GGDEF和EAL结构域相关蛋白进行基因组学分析,并对三个同时含有GGDEF和EAL结构域的蛋白(AZC_3085、AZC_3226和AZC_4658)进行功能研究。[方法]利用SMART数据库对含有GGDEF和EAL结构域的蛋白进行结构域预测。利用CLUSTALW程序对蛋白序列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同源重组的方法构建突变株,并对突变株的细胞运动能力、胞外多糖合成、生物膜形成及与豆科宿主的结瘤等表型进行测定。[结果]茎瘤固氮根瘤菌ORS571中一共存在37个GGDEF和EAL结构域蛋白。突变株△4658的运动能力较野生型有下降,但是其胞外多糖合成能力、生物膜形成能力和竞争性结瘤能力较野生型有提高。此外,实验结果表明突变株△4658的胞内c-di-GMP水平高于野生型。突变株△3085和△3226的各种表型与野生型相比没有明显差异。[结论]茎瘤固氮根瘤菌ORS571编码如此大数量的GGDEF和EAL结构域蛋白,表明c-di-GMP可能在其信号转导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具有GGDEF和EAL结构域的蛋白AZC_4658对茎瘤固氮根瘤菌ORS571的运动能力、胞外多糖合成、生物膜形成及与宿主的结瘤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0.
黄秋葵组培快繁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秋葵 (HibiscusesculentusL .)为锦葵科一年生草本植物 ,别名羊角豆、秋葵。原产非洲 ,欧美及东南亚热带地区广泛栽培 (马传先 ,1999;李正应 ,1993;翁文 ,1997;雪珍等 ,1999)。黄秋葵是一种营养保健型蔬菜 ,其花、叶、芽、果均可食用 ,种子富含油脂、蛋白质及钾、钙、铁、锌、锰等矿物质 ,晒干后既可用于提取油脂和蛋白质 ,还可作为咖啡的添加剂或代用品。花、种子和根均可入药 ,对恶疮、痛疖有疗效。黄秋葵的愈伤组织在一定条件下比较容易产生体细胞胚并再生成完整植株 ,故黄秋葵的组培快繁研究也可为胚胎学研究和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