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19篇
  免费   546篇
  国内免费   3294篇
  2024年   88篇
  2023年   315篇
  2022年   354篇
  2021年   317篇
  2020年   232篇
  2019年   258篇
  2018年   214篇
  2017年   233篇
  2016年   228篇
  2015年   272篇
  2014年   380篇
  2013年   342篇
  2012年   361篇
  2011年   374篇
  2010年   372篇
  2009年   380篇
  2008年   456篇
  2007年   306篇
  2006年   236篇
  2005年   244篇
  2004年   259篇
  2003年   221篇
  2002年   187篇
  2001年   187篇
  2000年   182篇
  1999年   141篇
  1998年   107篇
  1997年   113篇
  1996年   105篇
  1995年   82篇
  1994年   94篇
  1993年   69篇
  1992年   62篇
  1991年   68篇
  1990年   39篇
  1989年   41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5篇
  1953年   2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兴安落叶松种群的稳定性与火干扰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邱扬  李湛东 《植物研究》1997,17(4):441-446
从种群生态学和干扰生态学的角度出发,采用火史重建的方法,研究了大兴安岭北部兴安落叶松种群的稳定性与火干扰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历史上火干扰频繁,平均间隔期为28.9年,火烧强度较低。兴安落叶松依靠较强的耐火力、火力恢复力及自我恢复力具一定的稳定性。种群耐火力与长期火状况密切相关,表现为:低频类〈中频类〈高频类,高强类〈中强类〈低强类。火后恢复力与自我恢复力和最近一次火烧强度及距今时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92.
本文用人肝癌裸小鼠QGY-9204移植模型为材料,进行了细小病毒H-1抑瘤的组织学、组织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以两种不同剂量(5×10~7PFU和5×10~8PFU)的H-1进行瘤内注射,发现注入H-1后的肿瘤生长速率明显缓于对照组,且5×10~7PFU的H-1注入即可产生这一效应。以1×10~8PFU H-1注入瘤内,不同时间进行组织切片观察,发现从感染后第3天起瘤内开始出现坏死,且随感染时间的延长坏死范围也逐渐扩大,而对照组在该期间均未见此变化。电镜结果也表明,在受损的肿瘤细胞内有H-1病毒颗粒存在。PCR反应和ABC免疫染色显示在感染后的肿瘤组织内也有H-1 DNA扩增和NS-1蛋白表达,并且两者显示的时间与组织内坏死的过程相一致。这些结果提示,细小病毒H-1通过它的DNA复制和NS-1蛋白的表达以促进肿瘤的坏死,从而达到肿瘤抑制和裂解。  相似文献   
993.
蛋白质合成模型的制作及使用张希一(山东省寿光县第三中学262704)现行高中《生物》(必修)教材中,关于“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内容是教学中的难点。为解决这个难点,我制作了“蛋白质合成模型”。通过3年的实践证明,使用该教具能加强直观教学,促进学生对问...  相似文献   
994.
徐建青 《生命世界》2006,(2):109-109
海水化学成份的稳定性最早是由苏格兰化学家迪特迈(William Dittmar)在1884年的科考航行时证实的。他在不同的海域和深度采集了77个水样,分析证实它们在化学成分上是一致的,盐度集中在33‰-35‰。海水的盐度主要取决于海水中氯化钠的浓度,  相似文献   
995.
石家庄西部太行山区景观格局时空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魏静  郑小刚  葛京凤 《生态学报》2007,27(5):1993-2001
基于1987、2000年两期TM、ETM+遥感数据资料,利用ArcGIS提取石家庄西部太行山区的景观类型转移矩阵,并结合重心模型,从时间和空间上对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987~2000年,景观基质均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作为斑块单元镶嵌其中;耕地、草地和水域的面积均为减少,其中草地面积减少量最大,主要向林地转化;林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的面积均为增加,其中建设用地面积增加量最大,主要由未利用土地转化而来。(2)1987~2000年间,水域重心迁移距离最大;耕地、水域和建设用地的重心偏移方向为北偏西;林地和草地的重心偏移方向为北偏东;未利用土地的重心偏移方向为南偏西。  相似文献   
996.
应用线性硅电极阵列检测海马场电位和单细胞动作电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近年来,硅材料微电极阵列发展迅速,μ为研究大脑神经细胞活动的时空特性提供了理想的手段.考察了线性硅材料微电极阵列在神经细胞电位检测中的稳定性,以及对于单细胞动作电位检测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在麻醉大鼠海马CA1区场电位记录中,上下移动记录微电极200μm,对于正向和反向诱发电位的记录几乎没有影响,说明,线性微电极阵列对于神经细胞的损伤很小,检测性能稳定.电极阵列上处于细胞胞体层的测量点可以有效地记录到CA1神经细胞的动作电位发放,同一记录点上可以清楚地分辨出数个不同神经细胞的发放电位.实验结果显示了硅电极阵列操作简便、检测信号稳定和获取信息多等特点,对于开展微电极阵列应用研究的工作人员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97.
“分子与细胞”模块教材(人教版)安排了模拟探究性实验“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该实验操作过程比较简单,但是需要学生用联想的方法将模拟实验的结果迁移至真实的细胞,明确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效率之间的关系。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物质进出细胞的效率与相对表面积成反比的关系,笔者在模拟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尝试运用构建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细胞相对表面积(细胞表面积与体积比)大小与物质运输效率之间的关系。[第一段]  相似文献   
998.
ROC曲线分析在评价入侵物种分布模型中的应用   总被引:67,自引:0,他引:67  
生态位模型(ecological niche models,ENMs)已广泛应用于物种潜在分布区预测,ENMs的应用也为外来入侵物种的风险分析提供了重要的定量化分析工具,但如何评价不同模型之间的预测效果成了当今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介绍了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在评价不同生态位模型预测效果中的应用原理和分析方法,并以一种植物病原线虫-相似穿孔线虫(Radopholus similis)为例,应用ROC曲线分析法对其5种模型(BIOCLIM,CLIMEX,DOMAIN,GARP,MAXENT)的预测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5种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Area Under Curve)值分别为0.810,0.758,0.921,0.903和0.950,以MAXENT模型的AUC值最大,表明其预测效果最好;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除GARP与DOMAIN模型之间AUC值差异不显著外,其余各模型之间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999.
郑宏 《昆虫学报》1950,63(10):1194-1200
【目的】橙带蓝尺蛾Milionia basalis近年来在我国南方地区严重危害罗汉松Podocarpusmacrophyllus和竹柏Podocarpus nagi,扩散蔓延速度快,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本研究旨在评估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 MaFZ-13菌株对橙带蓝尺蛾幼虫的致病力,探寻橙带蓝尺蛾生物防治新资源。【方法】通过绿僵菌MaFZ-13不同浓度(1.0×105~1.0×109孢子/mL)孢子悬浮液接种橙带蓝尺蛾幼虫,运用时间-剂量-死亡率(TDM)模型对生物测定结果进行分析,同时通过林间喷施1.0×108孢子/mL绿僵菌孢子悬浮液进行林间防治效果试验。【结果】橙带蓝尺蛾幼虫累计死亡率随着绿僵菌MaFZ-13孢子悬浮液孢子浓度的增加和接种时间的延长而增大。接种1.0×109孢子/mL孢子悬浮液8 d后以及接种1.0×108孢子/mL孢子悬浮液10 d后,幼虫死亡率均达到100%;接种1.0×107孢子/mL孢子悬浮液15 d后幼虫死亡率为95.6%。应用TDM模型对生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建模型通过Hosmer-Lemeshow拟合异质性检验,并由模型估算出了该菌株对橙带蓝尺蛾幼虫的致死剂量和致死时间。绿僵菌MaFZ-13菌株接种4, 5, 6和7 d后的半致死剂量(LC50)对数估计值分别为7.99, 7.12, 6.46和5.83。以1.0×107, 1.0×108和1.0×109孢子/mL的孢子浓度接种时,绿僵菌MaFZ-13菌株对橙带蓝尺蛾幼虫的LT50值分别为5.19,3.99和2.81 d。林间用1.0×108孢子/mL绿僵菌孢子悬浮液喷洒9 d后橙带蓝尺蛾幼虫死亡率可达到85.8%,防治效果为85.05%。【结论】绿僵菌MaFZ-13对橙带蓝尺蛾幼虫具有较强的致病力,林间防治效果良好,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000.
基于两种轨迹模型的褐飞虱迁飞轨迹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异地预测是迁飞性害虫发生预测的重要内容,迁飞轨迹模拟和预测是能较好地反映害虫迁飞时空动态的一种异地预测方法。褐飞虱作为我国水稻生产上的一种重要迁飞性害虫,其迁飞轨迹的准确预报,可为其灾变预警和有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为了比较选择一些准确性好、分辨率高、易于推广应用的害虫迁飞轨迹模型,选取2006年7月初发生在湖南省洪江市的一次褐飞虱重大北迁过程作为典型个例,运用中尺度天气研究和预报模式WRF,结合NCEP气象再分析数据,利用HYSPLIT和FLEXPART两种轨迹计算模式对褐飞虱迁飞轨迹进行模拟,并验证模型模拟和计算的准确度和精确度。研究结果表明:(1)WRF-HYSPLIT和WRF-FLEXPART两种轨迹计算模式在虫源地、迁飞路径(迁飞方位角和走向)、迁飞高度、迁飞速率和迁飞距离计算上总体趋势一致,但存在一定的差异,后者的起伏变化大于前者。(2)尽管两种耦合模式在调用WRF模式输出的预报场物理变量方面有很多相同之处,但WRF-FLEXPART耦合模式在运行计算过程中比WRF-HYSPLIT耦合模式多考虑了对流参数、地表胁迫和各种地形参数,因而能更全面地反映中尺度天气过程(特别是对流性天气过程)对昆虫起飞、空中飞行和降落的动力作用,也能更真实地反映地表物理过程、大气湍流结构和地形起伏对褐飞虱种群迁飞的影响。(3)从褐飞虱种群对生境和取食条件选择上看,两种模式模拟的各高度迁入种群的虫源区、迁飞路径和降落地都是合理的、准确的。但从褐飞虱迁出、空中飞行和降落所处的三维流场来看,WRF-FLEXPART模式轨迹走向与盛行气流方向的吻合度要明显高于WRF-HYSPLIT模式。(4)两种模式均可作为业务工具在迁飞性害虫测报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