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2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目的:探讨覆膜血管支架对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近、中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患者46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予以保守治疗,实验组予以覆膜血管支架置入进行治疗。手术后,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一般情况、血液学指标、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中期随访的情况。结果:术后,实验组患者的血常规,肝肾功能未见明显改变(P0.05)。与治疗前相比,血清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肌酐、尿素氮、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以及中性粒细胞百分含量水平升高显著(P0.05);血清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比积水平降低显著(P0.05)。实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3.04%显著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47.83%(P0.05),实验组中期总有效率为95.65%显著高于对照组中期总有效率为65.22%,(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覆膜血管支架治疗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近、中期疗效显著,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52.
目的:研究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升主动脉和正常升主动脉血管组织中Fibulin-5表达的差异。方法:收集Stanford A型AD患者手术中切除的升主动脉血管组织标本12例(AD组),多器官捐献患者升主动脉血管12例(对照组)。采用EVG染色观察主动脉中膜弹性纤维形态结构;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及Western blot法对标本组织中的Fibulin-5进行检测分析。结果:AD组主动脉中膜弹性纤维形态和排列不规则、破碎、丢失,结构紊乱。免疫组织化学显示Fibulin-5阳性表达见于主动脉壁平滑肌细胞胞质中,AD组与对照组比较,Fibulin-5表达明显较少。Western blot蛋白印迹示AD组Fibulin-5表达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ibulin-5在AD主动脉中膜中表达下调,可能在AD的发生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53.
用葡萄球菌A蛋白夹层酶联免疫吸附(PAS-ELISA)和病毒-葡萄球菌共凝集试验(SA-test),检测了葡萄糖淀粉酶生产菌中的黑曲霉病毒(AsPergillus niger virus)含量。证实了酶产量不同的黑曲霉变异株中的病毒含量与酶产量高低有相关性。并讨论了用上述技术检测病毒量作为快速简便方法筛选高酶产量菌种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4.
高血压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类疾病。近年来研究表明,血压波动对于靶器官的损伤较高血压本身更大。主动脉夹层是一种与高血压密切相关的疾病。近年来,主动脉夹层的发生发展与血压波动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关注。血压波动性可造成内膜损伤和中膜层退行性变,从而在局部影响主动脉夹层的发生;还可通过免疫反应,炎性变化等全身因素造成主动脉夹层的发生。血压波动性在已发生主动脉夹层的患者中也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本文主要介绍血压波动性的分类和测量方法,以及对主动脉夹层发生发展影响的研究进展,旨在为临床医生进行主动脉夹层与血压波动性的关系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5.
目的:总结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外科治疗体会。方法:选择36例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根据病变夹层破口的位置、累及范围、有无合并主动瓣关闭不全选择相应的手术方式,观察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并随访治疗6个月后的临床预后。结果:3例患者术中死亡,术中死亡率为8.3%,平均手术时间156.7±56.7min,平均阻断时间98.5±32.7min,平均选择性脑灌注时间56.1±20.7min,术后平均ICU住院时间6.2±3.8d,术后平均总计住院时间25.4±7.3d;术后6个月后随访,3例患者死亡,其余30例患者恢复满意,生活质量与治疗前相比,均得到显著提高。结论: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应积极施行早期外科治疗,术前快速准确诊断,根据患者病情制定相应的手术方案,术后采取措施避免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56.
目的:通过经胸超声心动图获取胸骨右缘升主动脉长短轴切面观察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升主动脉结构,探讨对该类患者进行检查时该切面的应用价值。方法:31例经CTA或手术证实为A型主动脉夹层的连续性患者,超声心动图检查除常规通过胸骨左缘切面观察升主动脉结构外,均做胸骨右缘切面以进一步观察升主动脉结构,包括最大内径,有无撕脱内膜及内膜活动情况,同时应用常规胸骨左缘切面和胸骨右缘切面对A型主动脉夹层能够清晰显示出的病例比例加以比较。结果:胸骨左缘切面能够清晰显示升主动脉结构9例,占比例29%。胸骨右缘切面能够清晰显示升主动脉结构20例,比例65%。将两种切面结合能够清晰显示升主动脉结构的比例升高到74%。胸骨右缘肋间切面测得的升主动脉最大径线数值与CTA结果的一致性更好。结论:胸骨右缘肋间切面对A型主动脉夹层显示的清晰度更好,有助于临床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讨老年主动脉夹层介入手术采用丙泊酚复合芬太尼静脉复合全麻对患者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到2018年3月四川省攀枝花市中心医院麻醉科接诊的老年胸、腹主动脉夹层行介入手术治疗的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8例)及对照组(38例),观察组采用丙泊酚复合芬太尼静脉复合全麻,对照组采用丙泊酚静脉复合全麻,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循环功能指标[血压(DBP、SBP)、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肺功能指标[呼吸频率(R)、呼气末二氧化碳(P~(ET)CO_2)、血氧饱和度(SpO_2)、气道压力(PAW)]及麻醉效果[脑电双频指数(BIS)值、苏醒时间(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拔管时间的组间差异。结果:观察组术后苏醒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及拔管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R在T1~T5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P0.05),在T1时间点,观察组P~(ET)CO_2低于对照组,PAW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SpO_2在T3、T4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HR、SBP、DBP、MAP在T1~T3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的HR、MAP在不同时间点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丙泊酚复合芬太尼静脉复合全麻对于老年主动脉夹层介入手术患者,具有降低患者呼吸及循环功能影响的效果,具有更优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年龄对于复杂性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Complicated acute type B aortic dissection,cABAD)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6月急诊收治入院的156例cABAD患者的住院病例资料,将其根据不同的年龄、治疗方式(药物保守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传统手术治疗)及治疗结果进行分组,并在不同的年龄组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的患者平均年龄为52.46±11.72岁,45%的患者(n=70)大于65岁,55%的患者(n=86)小于65岁。小于65岁的患者有22.2%的患者(n=19)接受药物保守治疗、19.8%的患者(n=17)接受传统手术治疗、58%的患者(n=50)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大于65岁的患者有48.6%的患者(n=34)接受药物保守治疗、11.4%的患者(n=8)接受传统手术治疗、40%的患者(n=28)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小于65岁与大于65岁患者院内死亡率分别为12.8%与35.7%(P0.001),接受血管内治疗分别为2%与28.6%(P=0.001),常规手术治疗分别为21%与37.5%(P=0.468),药物保守治疗分别为31.5%与41.7%(P=0.489)。年龄65岁或以上是多因素分析中住院死亡率的预测因子(OR=2.72;95%CI 1.343-4.674; P=0.012)。结论:年龄≥65岁对于cABAD患者的预后具有显著的影响,血管内介入治疗可有效降低院内死亡率,但死亡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  相似文献   
59.
目的:分析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对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术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核因子-κB(NF-κB)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50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75例)采用药物治疗,观察组(75例)采用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核因子-KB(NF-κB)、白细胞介素-1β(IL-1β)、干扰素-γ(IFN-γ)、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APACHEⅡ)评分、SF-36量表评分的变化,并发症(内漏、动脉栓塞、左上肢乏力、支架后移等)发生情况,再次手术或介入治疗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清VEGF、NF-κB、IL-1β、IFN-γ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APACHEⅡ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SF-36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APACHEⅡ与SF-36量表评分改善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4%、再次手术或介入治疗发生率为5.33%,病死率为1.33%,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7.33%、21.33%、10.67%,P0.05)。结论: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能显著提高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生活质量与生存率,并发症与再治疗发生率,改善其病情,可能降低VEGF、NF-κB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60.
摘要: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 AD)为最危险的主动脉疾病之一,病死率较高,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越来越多的证据 表明遗传因素影响该疾病的发生及发展,基因多态性为该疾病的遗传易感因素之一。主动脉夹层患者可观察到主动脉中膜的退 化,当主动脉结构发生改变时,必然导致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反应,进而影响其功能。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是由弹 性纤维和胶原纤维组成的,可以保持主动脉管壁的稳定性。主动脉夹层的发生与ECM 的代谢平衡有关,降解ECM的酶为基质金 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这种酶在主动脉的重塑过程中也发挥作用,与夹层的发生密切相关。单核苷酸多态 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作为遗传学标记,可以预测该疾病的发生, 指导该疾病的临床研究方向,对于易感性较高 的患者可进行早期的预防及监测,在AD的预防及治疗方面发挥重大作用。本文对基质金属蛋白酶基因多态性与主动脉夹层之间 的关系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