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研究丙泊酚联合舒芬太尼或芬太尼对无痛人流患者麻醉情况及术后疼痛的影响差异。方法:选取我院自愿申请无痛人流孕妇208例,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实验组(n=104)和对照组(n=104),对照组给予丙泊酚联合芬太尼用药,实验组给予丙泊酚联合舒芬太尼用药。观察并记录患者麻醉前(T0)、麻醉后手术前(T1)、扩宫时(T2)、术后(T3)的MAP、SpO_2、RR、HR;记录患者丙泊酚用量、苏醒时间、患者醒后宫缩VAS疼痛评分;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与T0时比较,两组在T1和T2时的MAP、SpO_2、RR、HR均有所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丙泊酚用量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平均苏醒时间、醒后宫缩VAS疼痛评分及丙泊酚注射痛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联合舒芬太尼较丙泊酚联合芬太尼镇痛作用更佳,术后恢复更快,值得在无痛人流手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全麻对腰椎手术患者镇痛效果及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于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择期行腰椎全麻手术患者92例,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6例,两组麻醉诱导方案相同,于麻醉诱导前给予观察组静脉泵入右美托咪啶,给予对照组静脉泵入生理盐水。术后均采用经静脉自控镇痛。记录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0)、插管1 min(T1)、插管5 min(T2)、拔管后1 h(T3)及术毕(T4)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氧饱和度(SPO_2)和心率(HR)。比较两组患者拔管后即刻疼痛及镇静情况。记录两组患者定向力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以及吗啡使用剂量。统计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T1时刻SBP、DBP水平较T0明显下降,对照组T3时刻SBP水平高于T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1时刻DBP、SBP水平高于对照组,T3时刻SBP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1、T2、T3、T4时刻观察组HR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后观察组视觉模拟评分(VAS)低于对照组,而Ramasy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吗啡使用剂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以及拔管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全麻对腰椎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小,镇痛、镇静效果显著,术后镇痛药物使用量减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对结肠癌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炎症反应及免疫球蛋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于新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腹腔镜下结肠癌根治术患者189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对照组(n=94,丙泊酚麻醉)和研究组(n=95,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血流动力学、炎症反应及免疫球蛋白水平,记录两组术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苏醒时间、拔管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麻醉诱导10 min(T2)、术毕拔管后10 min(T3)时间点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较T1时间点降低,T3时间点高于T2时间点(P0.05),研究组T2时间点HR、MAP较T1时间点降低(P0.05);研究组T2、T3时间点HR、MAP高于对照组同时间点(P0.05)。研究组术后1h(T4)、术后1d(T5)时间点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低于对照组同时间点(P0.05)。研究组T4、T5时间点免疫球蛋白A(Ig A)、免疫球蛋白M(Ig M)、免疫球蛋白G(Ig G)高于对照组同时间点(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肠癌手术中使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可有效改善围术期各项指标,维持机体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机体炎症反应、免疫抑制,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丙泊酚与瑞芬太尼持续泵注浅全麻状态下拔除气管导管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ASAI-Ⅱ级择期行开腹胆囊切除手术全麻患者2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00例.对照组术毕符合拔管条件时拔除气管导管,试验组手术结束时持续泵注丙泊酚瑞芬太尼维持病人于浅麻醉状态,待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潮气量达6~8ml/kg,呼吸频率大于12次/min,脱氧10minSpO2在95%以上,PetCO2在正常范围,停止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拔除气管导管.记录两组患者手术结束时、拔管时、拔管后1min、3min、5min各时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术后患者恢复情况.结果:组内比较,与T1时刻比较,试验组T2、T3、T4时刻的MAP、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T2、T3、T4时刻的MAP、HR高于T1时刻(P<0.05).组间比较,T1时刻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T3、T4时刻的MAP、HR对照组高于试验组(P<0.05).试验组不良记忆的发生例数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SpO2<96%的发生例数、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丙泊酚与瑞芬太尼持续泵注浅全麻状态下拔除气管导管,患者血流动力学平稳,无不良记忆.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地佐辛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在无痛胃肠镜检查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接受100例无痛胃肠镜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采用地佐辛复合丙泊酚麻醉,对照组采用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比较两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意识消失时间、术后睁眼时间、丙泊酚用量以及呼吸和血液动力学变化。结果:1观察组患者睁眼时间、丙泊酚用量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243,t2=69.724,t3=2.451,均P0.05);2对照组患者麻醉前、插管后1min、术中、术毕30min组内RR、SpO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2.442,F2=99.133,P0.05),插管后1min、术中两项指标均降低,MAP、HR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5.241,F2=11.383,P0.05);而观察组患者MAP、HR、RR、SpO2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9.34,F2=12.35,F3=5.34,F4=12.83,均P0.05)。3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8.452,P0.05)。结论:地佐辛复合丙泊酚麻醉应用于无痛胃肠镜检查镇痛效果好,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雷米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及麻醉苏醒的影响。方法:将116例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雷米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对照组给予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比较两组术中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气分析指标、患者麻醉后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及答问切题时间。结果:麻醉诱导后两组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均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插管即刻及插管后2 min MAP及H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麻醉后睁眼时间、拔管时间、答问切题时间显著早于对照组(P0.05);与气腹前相比,气腹10 min、20 min及60min的PaCO2均升高(P0.05),两组各时点其他血气分析指标比较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妇科腹腔镜手术给予雷米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可显著减轻插管应激心血管反应,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效果优于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麻醉。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B超指引下实施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复合静脉全麻对肩关节镜手术患者麻醉效果、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以及血清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3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80例肩关节镜手术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作为分组原则(每组样本容量40例),对照组实施单纯全凭静脉麻醉,实验组实施B超指引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复合静脉全麻,对比两组不同时点MAP、HR、血清Cor、NE水平以及瑞芬太尼、尼群地平(NIT)、丙泊酚使用剂量,并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T1-4时点MAP、HR、血清Cor、NE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瑞芬太尼、NIT以及丙泊酚使用剂量实验组均明显较对照组减少(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B超指引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复合静脉全麻应用于肩关节镜手术中可抑制患者体内应激物质释放,将MAP及HR维持在稳定范围内,极大地减少了麻醉药物、NIT使用剂量,麻醉效果理想、确切。  相似文献   

8.
修晓光  杨雪梅  邓海峰 《生物磁学》2009,(16):3092-3094
目的:比较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全麻用于小儿眼科手术麻醉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可控性。方法:选择择期眼科手术的小儿40例,随机分为两组: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全麻组(RP组)和异氟醚吸入全麻组(Ⅰ组),每组20例。麻醉诱导采用咪唑安定0.05mg·kg^-1,丙泊酚2mg·kg^-1,维库溴胺0.1mg·kg^-1,观察组用瑞芬太尼2μg·kg^-1,对照组用芬太尼3μg·kg^-1,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RP组麻醉维持采用静脉持续输注瑞芬太尼0.1μg·kg^-1min^-1和丙泊酚,Ⅰ组麻醉维持用异氟醚吸入,术中根据麻醉深度调整异氟醚吸入浓度和丙泊酚输注速度。观察围术期两组血流动力学变化、自主呼吸恢复、气管拔管和清醒的时间,苏醒后躁动和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结果:两组病人平均动脉压(MAP)变化:两组T1、T2、T3、T4与T0比较,MAP明显降低(P〈0.05),T5与T0比较,MAP无明显差异(P〉0.05);组间比较,两组在T0、T1、T2、T3、T4、T5点,MAP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病人心率(HR)变化:Ⅰ组:T3、T4、T5与T0比较,心率显著增快(P〈0.05),RP组:T1、T2、T3、T4与T0比较,心率明显降低(P〈0.05),T5与T0比较,心率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组间比较,两组在T0心率无明显差异,T1、T2、L、T4、T5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心率明显降低(P〈0.01)。麻醉苏醒时间比较:RP组与Ⅰ组比较,病人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意识恢复时间和拔管时间均明显缩短(P〈0.05)。RP组术后躁动、恶心呕吐发生率,均低于Ⅰ组(P〈0.05)。结论: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全麻可为小儿眼科手术提供稳定血流动力学状态,快速苏醒,适用于小儿眼科手术麻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丙泊酚与瑞芬太尼持续泵注浅全麻状态下拔除气管导管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ASAI-II级择期行开腹胆囊切除手术全麻患者2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00例。对照组术毕符合拔管条件时拔除气管导管,试验组手术结束时持续泵注丙泊酚瑞芬太尼维持病人于浅麻醉状态,待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潮气量达6~8ml/kg,呼吸频率大于12次/min,脱氧10minSpO2在95%以上,PetCO2在正常范围,停止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拔除气管导管。记录两组患者手术结束时、拔管时、拔管后1min、3min、5min各时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术后患者恢复情况。结果:组内比较,与T1时刻比较,试验组T2、T3、T4时刻的MAP、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T2、T3、T4时刻的MAP、HR高于T1时刻(P<0.05)。组间比较,T1时刻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T3、T4时刻的MAP、HR对照组高于试验组(P<0.05)。试验组不良记忆的发生例数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SpO2<96%的发生例数、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丙泊酚与瑞芬太尼持续泵注浅全麻状态下拔除气管导管,患者血流动力学平稳,无不良记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丙泊酚用于老年患者无痛纤维结肠镜检查术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ASA 1-II级择期行无痛肠镜检查术的8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右美托咪定联合丙泊酚(实验组)和丙泊酚和芬太尼组(对照组),每组各43例。实验组先于10 min内缓解静脉输入右美托咪定0.5μg/kg,对照组同样时间内静脉输入1μg/kg芬太尼。两组均静脉给予丙泊酚1.5 mg/kg,必要时追加丙泊酚。观察两组患者注药前(T0)、注药镜检前(T1)、过脾曲时(T2)、过肝曲时(T3)、退镜时(T4)的心率(HR)、收缩压(SBP)、血氧饱和度(Sp O2)的变化,镇痛效果(VAS评分)、丙泊酚用量、苏醒时间及麻醉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丙泊酚用量和苏醒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实验组在T1-T4时间的HR和SBP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Sp O2在T2-T3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低血压、呼吸抑制、不良体动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嗜睡、头晕、恶心呕吐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丙泊酚用于老年患者无痛肠镜检查麻醉效果确切,相对丙泊酚联合芬太尼,可以减少丙泊酚用量,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对老年骨科手术患者术后短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方式将2010 年3 月至 2013 年5 月收治的全麻骨科手术老年患者64 例分为两组,全身麻醉组(32 例)给予全身麻醉进行手术,硬膜外麻醉组(32 例)给 予硬膜外麻醉进行手术,对比分析两组观察麻醉前后动脉血压与心率,睁眼、拔管及应答时间,术后6、12、24、72 h的MMSE 评分 差异,并统计术后POCD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的年龄、体重、麻醉时间、受教育时间、出血量等一般临床资料均无明显差异(P> 0.05);两组麻醉前、麻醉后术前、手术0.5h 及手术结束时动脉血压和心率差异均不显著(P>0.05);全身麻醉组的睁眼、拔管及应 答时间分别为(30.3 ± 10. 5)min、(30.3 ± 7.8)min、(33.2 ± 9.6)min;膜外麻醉组的睁眼、拔管及应答时间分别为(30.6 ± 11.6)min、 (30.1± 6.6)min、(34.3 ± 8.5)min,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全身麻醉组麻醉前MMSE 评分为29.2 ± 1.5,而膜外麻醉组麻醉前 MMSE 评分为29.1 ± 1.0,差异不显著(P>0.05);麻醉后,两组的MMSE 评分均出现先减少后恢复的变化,膜外麻醉组麻醉后 24h 时的MMSE 评分28.7 ± 1.0 明显高于全身麻醉组的27.3 ± 0.8(t=5.491,P=0.000<0.05);全身麻醉组麻醉后6h 和12hPOCD 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膜外麻醉组的(P<0.05),而两组在麻醉后24h 开始POCD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全身麻醉 对老年骨科手术患者术后短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明显大于硬膜外麻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对老年骨科手术患者术后短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方式将2010年3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全麻骨科手术老年患者64例分为两组,全身麻醉组(32例)给予全身麻醉进行手术,硬膜外麻醉组(32例)给予硬膜外麻醉进行手术,对比分析两组观察麻醉前后动脉血压与心率,睁眼、拔管及应答时间,术后6、12、24、72h的MMSE评分差异,并统计术后POCD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的年龄、体重、麻醉时间、受教育时间、出血量等一般临床资料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麻醉前、麻醉后术前、手术0.5h及手术结束时动脉血压和心率差异均不显著(P〉0.05);全身麻醉组的睁眼、拔管及应答时间分别为(30.3±10.5)min、(30.3±7.8)min、(33.2±9.6)min;膜外麻醉组的睁眼、拔管及应答时间分别为(30.6±11.6)min、(30.1±6.6)min、(34.3±8.5)min,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全身麻醉组麻醉前MMSE评分为29.2±1.5,而膜外麻醉组麻醉前MMSE评分为29.1±1.0,差异不显著(P〉0.05);麻醉后,两组的MMSE评分均出现先减少后恢复的变化,膜外麻醉组麻醉后24h时的MMSE评分28.7±1.0明显高于全身麻醉组的27.3±0.8(t=-5.491,P=0.000〈0.05);全身麻醉组麻醉后6h和12hPOCD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膜外麻醉组的(P〈0.05),而两组在麻醉后24h开始POCD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全身麻醉对老年骨科手术患者术后短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明显大于硬膜外麻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全麻及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对胃癌手术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胃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均分为全麻组(A组)及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组(B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T0(术前)、T1(术毕)、T2(术后24 h)、T3(术后72 h)的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及血栓素B2(TXB2)值。结果:B组的清醒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及异丙酚维持麻醉用量明显低于A组(P分别为0.044、0.036、0.042);与T0相比,B组PT、APTT在T2、T3时明显延长(P0.05),A组及B组的FIB在T2、T3时明显升高(P0.05),而B组明显低于A组(P0.05);与T0相比,两组PLT在T2、T3点时明显降低(P0.05),且A组明显低于B组(P0.05);两组TXB2在T2、T3点时明显升高(P0.05),且A组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效果确切,可以减少对患者凝血系统的影响,预防术后血栓性疾病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靶控输注静脉麻醉和腰硬联合麻醉对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行直肠癌根治术的 72 例患者,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 例,其中观察组给予靶控输注静脉麻醉,对照组采用腰硬联合麻醉,对两组患者手术时 间、术中出血量以及免疫球蛋白水平(IgG、IgA、IgM)、血清白介素-6 水平(IL-6)、肿瘤坏死因子-a 水平(TNF-a)以及T 细胞亚群 (CD3、CD4)水平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手术平均时间为(130.5± 11.7)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271.3± 37.8)ml,与对照组比较差 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gG、IgA 及IgM,在T1、T2、T3 及T4 时刻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L-6、 TNF-a、CD3 及CD4 在麻醉后较T1 时均有明显变化,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变化较对照组更为明显,两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靶控输注静脉麻醉和腰硬联合麻醉对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免疫功能均存在抑制作用,且以 抑制细胞免疫功能为主,而腰硬联合麻醉抑制作用较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靶控输注静脉麻醉和腰硬联合麻醉对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行直肠癌根治术的72例患者,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其中观察组给予靶控输注静脉麻醉,对照组采用腰硬联合麻醉,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免疫球蛋白水平(IgG、IgA、IgM)、血清白介素-6水平(IL-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TNF-α)以及T细胞亚群(CD3、CD4)水平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手术平均时间为(130.5±11.7)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271.3±37.8)m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gG、IgA及IgM,在T1、T2、T3及T4时刻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L-6、TNF-α、CD3及CD4在麻醉后较T1时均有明显变化,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变化较对照组更为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靶控输注静脉麻醉和腰硬联合麻醉对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免疫功能均存在抑制作用,且以抑制细胞免疫功能为主,而腰硬联合麻醉抑制作用较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用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对患者麻醉效果和术后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2017年2月至2019年12月选择在本院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84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把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两组都给予腰硬联合麻醉,对照组采用常规浓度0.5 %罗哌卡因麻醉观察组采用低浓度0.375 %罗哌卡因麻醉,记录患者麻醉效果和术后运动功能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的麻醉持续时间、运动恢复时间和感觉运动时间都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麻醉后10 min、30 min、60 min的Bromage评分都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7 d的低血压、恶心呕吐、头晕头痛、尿潴留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1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9.0 %(P<0.05)。两组所有患者在术后2 h、术后4 h、术后24 h的呼吸、心率均在正常范围内波动,组间与组内对比都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浓度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用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能改善患者的麻醉效果和运动功能,提高麻醉效果,并不影响患者的生命体征,且能减少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与全凭静脉麻醉在宫颈癌手术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90例宫颈癌患者,均采取腹腔镜宫颈癌根治术治疗,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全凭静脉麻醉方法,观察组采用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方法。比较两组的术后感染率、拔管时间以及苏醒时间,术前、术后12 h和术后72 h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CD3~+、CD4~+/CD8~+、CD8~+、CD4~+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术后感染率、拔管时间以及苏醒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2 h的血清TNF-α以及IL-6水平明显低于术前和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72 h的血清TNF-α和IL-6水平均恢复至术前水平;两组术后12 h的CD3~+、CD4~+/CD8~+、CD4~+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且观察组术后12 h的CD3~+、CD4~+/CD8~+、CD4~+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72 h的CD3~+、CD4~+/CD8~+、CD8~+、CD4~+均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与全凭静脉麻醉相比,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更有助于宫颈癌手术患者早期拔管和苏醒,其可明显减轻患者术后的免疫抑制,有效降低术后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氯胺酮麻醉下的MECT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安全性和治疗前后的认知功能变化。方法:入组60例需要MECT治疗的难治性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氯胺酮组(30例)使用氯胺酮诱导麻醉的MECT治疗;异丙酚组(30例)使用异丙酚诱导麻醉的MECT治疗。入组患者在基线期及MECT治疗8次后完成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及连线测验AB、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汉诺塔测试,出组时评定副反应量表。结果: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认知功能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异丙酚组较氯胺酮组降低更明显。结论:氯胺酮MECT治疗难治性抑郁症安全有效,对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较异丙酚组轻,未出现严重副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观察七氟烷联合利多卡因对全身麻醉患者心功能影响,探究七氟烷联合利多卡因诱导全身麻醉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外科收治的需行非心脏手术并进行全身麻醉诱导的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5例,予单纯七氟烷诱导全身麻醉行非心脏手术;实验组35例,予以七氟烷联合利多卡因进行全身麻醉诱导。分别于全身麻醉诱导前(T1)、诱导插管后30分钟(T2)、诱导插管后1小时(T3)3个时间点对患者心功能进行观察和监测,对比观察各个时间点的外周血管阻力(SVR)、每搏输出量(SV)、每分输出量(CO)、峰值速度(Vp K)、心率(HR)、净射血时间百分比(ET%)等指标。结果:1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在T1时SVR、SV、CO、Vp K、HR、ET%水平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T1相比,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在T2和T3的SVR、SV、CO、Vp K、HR水平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T%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实验组在T2和T3时SVR、SV、CO、Vp K、HR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T%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七氟烷诱导和七氟烷联合利多卡因诱导全身麻醉对心功能均有影响,但与单纯七氟烷组相比,七氟烷联合利多卡因组对心功能的影响更小,更适合于外科手术的全身麻醉诱导,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全麻或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对食管癌手术患者的T细胞水平及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我院择期行开胸手术的食管癌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时间顺序分为观察组(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和对照组(全麻),每组50例,观察记录两组患者诱导前、插管时、术中1 h、拔管后的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 O2)和心率(HR);两组患者术前30 min、术后2 h、术后2 d和术后7 d的T细胞亚群水平,包括CD3~+、CD4~+、CD8~+、CD4~+/CD8~+;两组患者术前1 d,术后6 h,术后1 d,术后3 d的认知功能;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率。结果:诱导前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MAP、Sp O2和HR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插管时、术中1h和拔管后观察组患者的MAP和HR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Sp O2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 h,观察组和对照组的CD3~+、CD4~+、CD8~+、CD4~+/CD8~+值均较术前30 min明显降低(P0.05),但两组间各指标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2 d,观察组的CD3~+、CD4~+、CD8~+、CD4~+/CD8~+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7 d,两组的T细胞亚群水平均较术前30 min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6 h和术后1 d,两组的MMSE评分均较术前1 d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术后1 d、3 d和7 d的MMSE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 h,观察组的POCD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 d和3 d观察组的POCD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单凭全麻比较,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对食管癌手术患者的T细胞水平及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较小,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