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7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81.
运用植块法培养脑微血管内皮细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简易可行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BMECs培)养方法,为研究BMECs细胞在脑血管疾病中的重要作用提供技术支持。分离出生后1~7天内的SD乳鼠大脑皮质区,植块法培养BMECs细胞。用倒置显微镜观察BMECs细胞的形态以及从皮质块迁出的过程;MTT比色法检测BMECs细胞的生长曲线;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VIII因子相关抗原和CD34抗原,以鉴定内皮细胞。结果发现,大脑皮质块植块法培养的大鼠BMECs细胞呈单层贴壁生长,细胞形态以长梭形、多角形三角形、四边形为主,呈典型的“铺路石”样征象,经鉴定为内皮细胞,第三代纯度达95%以上。提示该方法具有经济、简便、要求条件不高,易于纯化的优点,可作为大鼠BMECs细胞体外培养的良好模型。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讨Bryan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术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疗效及颈椎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到2016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8例,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植骨融合组(25例)和假体置换组(23例),其中植骨融合组采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进行治疗,假体置换组采用Bryan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日本骨科协会(JOA)颈椎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分、颈椎生理曲度、颈椎活动度、手术节段活动度、上邻近节段活动度、下邻近节段活动度,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12个月假体置换组的NDI评分明显低于植骨融合组(P0.05);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植骨融合组的颈椎活动度低于假体置换组(P0.05);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假体置换组的手术节段活动度高于植骨融合组(P0.05);术后12个月植骨融合组的上邻近节段活动度、下邻近节段活动度高于假体置换组(P0.05);两组患者随访期间颈部轴性症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比较,Bryan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术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远期疗效更佳,可更好的改善患者的颈椎生物力学,降低颈部轴性症状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讨玻璃化冻存延期回植技术用于大面积撕脱皮肤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大面积皮肤撕脱伤的患者16例,根据处理方式分为撕脱皮肤玻璃化冻存二期回植组和撕脱皮肤一期回植组,每组8例患者。皮肤冻存后回植前,采用MTT法检测皮肤活力,比较两组皮片回植后的成活率、感染率、平均住院时间。结果:玻璃化冻存组皮肤冻存后平均活力为92.56%±7.20%,皮片成活率为81.74%±5.78%,感染率12.5%,平均住院时间33.13±3.91 d;一期皮肤回植组皮片成活率21.91%±5.28%,感染率100%,平均住院时间47.50±1.93 d。玻璃化皮肤保存组皮片成活率、感染率、平均住院时间均优于一期皮肤回植组(P0.05)。结论:皮肤玻璃化冻存延期回植技术用于无法一期回植皮肤撕脱伤的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4.
新疆小叶白蜡丛枝病植原体的鉴定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新疆小叶白蜡丛枝病植原体进行检测,通过其16S rRNA基因分析确定其分类地位。【方法】利用苯胺蓝和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新疆小叶白蜡嫩茎横切片;采用植原体16S rRNA基因的通用引物对P1/P7和R16F2n/R16R2进行直接和巢式PCR扩增,对得到的16S rRNA基因的序列进行RFLP和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现丛枝病症状的新疆小叶白蜡中存在植原体,暂命名为Fraxinus sogdianaBunge witches’broom phytoplasma(Fraxinus sogdianaBunge WB);其16S rRNA基因的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KF061042,RFLP图谱与16Sr V-B亚组的枣疯病植原体相同,系统进化地位与枣疯病菌株AB052876相同。【结论】新疆小叶白蜡丛枝病植原体为16Sr V-B亚组成员。  相似文献   
85.
目的:探讨逆行交锁髓内钉联合单侧骨皮质钢板固定治疗股骨髁上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5例股骨髁上骨不连,均采用逆行交锁髓内钉联合单侧骨皮质钢板固定加自体髂骨植骨治疗。结果:25例获12~24个月随访,平均12个月。4~8个月内均获骨性愈合。结论:应用逆行交锁髓内钉联合单侧骨皮质钢板固定后骨折端可获得坚强内固定,手术操作简便、安全,可早期进行膝关节和股四头肌功能锻炼,是一种治疗股骨髁上骨不连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6.
人参悬浮细胞系的建立及其生长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唐巍  吴绛天 《生物技术》1994,4(1):26-29
从人参幼叶的培养中,筛选出了质地松疏、生长迅速、易于分散、可以长期进行继代培养的淡黄色半透明状愈伤组织系。将这种愈伤组织接种在液体培养基中进行振荡培养.建立起分散程度好的人参悬浮细胞系。在此基础上,测定了人参细胞悬浮培养物的生长曲线。实验表明,水解酪蛋白(LH)对人参悬浮细胞的生长有利。滋养培养可以使人参悬浮细胞的愈伤组织形成率提高,并在低密度下达到较高的植板率。这为有效地筛选出适合于工业化生产的高产人参细胞株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   
87.
青藏高原常见早熟禾亚科植硅体形态特征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文章对采自青藏高原地区早熟禾亚科(Pooideae)常见的10属19种现代植物进行详细的植硅体形态描述、分类、统计、测量和对比。分析发现:青藏高原现生植物早熟禾亚科(Pooideae)特有的植硅体形态主要包括帽型、齿型、针茅哑铃型和针茅多铃型,同时发育塔型、棒型、尖型、刺球型等其它亚科常见的类型。初步明确了部分属一级的植硅体形态特点,例如,羊茅属(Festuca)、早熟禾属(Poa)等主要发育尖顶帽型;长芒草(Stipa bungeana Trin.)、赖草(Leymus secalinus(Georgi)Tzvel.)等主要发育平顶帽型;针茅属(Stipa)主要发育针茅哑铃型;早熟禾属(Poa)、三毛草属(Trisetum)同时发育较丰富的帽型和齿型。为进一步地深入研究该区草原植被群落的演替过程和规律提供了植硅体形态学分析的基础。  相似文献   
88.
植原体的最新分类研究动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要介绍了植原体分类研究历史与现状,综述了最新的植原体分类方法和植原体候选种的描述规则,指出了我国在植原体分类鉴定方面与当今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及今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9.
吉林敦化地区全新世泥炭沉积中植硅体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敦化吉祥泥炭沉积中的植硅体分析发现,该剖面中植硅体含量丰富,分类特征比较明显。该地泥炭中植硅体组合以示冷型植硅体占优势,温暖指数比较低,反映气候呈寒冷型,期间曾发生4次气候波动。此次研究以泥炭为信息载体,为恢复古环境、古气候演变提供了又一重要的途径。  相似文献   
90.
云南松球果延迟开放及其植冠种子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物果实成熟后在植冠中宿存延迟鳞片开放释放出种子,是易火生境中植物的一种常见适应性状。以分布于昆明西郊的云南松为研究对象,调查了云南松植冠中保存球果的数量、鳞片开闭状况、球果年龄分布和球果内种子的萌发率,以及宿存闭合球果鳞片开放对高温和火烧的响应。结果显示:云南松植冠中除有当年成熟球果外,还有1a到7a前成熟的鳞片闭合球果,以及1a到8a前成熟的鳞片开放球果。宿存闭合球果中有可萌发的种子,种子的萌发率随球果宿存时间的延长而下降,宿存9a球果中的种子平均萌发率仅为2.9%。每100m~2林地的植冠中储存有大约10~5粒有活力的种子是近3年平均种子产量的2倍。宿存的各年球果在宿存期间每年会有一些球果的鳞开放释放出种子,一般在成熟后的8a内所有球果逐渐开放释放出种子。40℃以上的温度可诱导球果鳞片开放球果开放时间随着烘烤温度的升高而缩短。过火后云南松释放种子的数量约为非过火地段年均释放种子量的2.6倍,过火地段云南松释放种子的萌发率为(69.8±22.8)%。研究结果表明,云南松具有非严格植冠种子库,地面火可诱导植冠中的闭合球果鳞片开放释放种子,球果在植冠中最长宿存和延迟开放的时间与种子存活的时间基本一致;每年自然释放和过火后释放的种子都由多年成熟的种子组成;云南松球果延迟开放可能与生境易发生林火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