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8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51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86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67篇
  2008年   109篇
  2007年   77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92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94篇
  2002年   82篇
  2001年   66篇
  2000年   62篇
  1999年   51篇
  1998年   54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45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40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2 毫秒
91.
目的 建立环介导恒温扩增(LAMP)检测肺炎链球菌的方法.方法 用LAMP技术扩增肺炎链球菌菌株,并应用50例临床标本采用传统培养法、PCR法、LAMP法进行检测,比较3种方法的检出率,同时检测方法特异性和灵敏度.结果 所测肺炎链球菌均获扩增产物,对其他非肺炎链球菌无交叉反应.LAMP检测灵敏度可达102 CFU/mL.50例临床标本使用LAMP法检出9例肺炎链球菌阳性(18.0%),使用传统培养法检出阳性4例(8.0%).结论 LAMP法较传统培养检测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操作方便、快速,适合临床标本的肺炎链球菌检测.  相似文献   
92.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常见的免疫功能紊乱所致慢性顽固性胃肠道炎性疾病,现有的治疗手段难以根治。随着炎症性肠病分子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在基因水平上应用核酸药物及其给药系统,对炎症性肠病发挥的独特治疗作用,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并取得一定进展。本文简介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综述近年来核酸药物及其给药系统用于炎症性肠病治疗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3.
目的:构建突变型核心抗原核酸疫苗,观察该核酸疫苗在体外蛋白的表达.方法:采用基因工程定点突变技术,构建5种突变型核酸疫苗,分别去除乙肝病毒核心抗原N端的第1、2位氨基酸,命名为M12,去除3、4位氨基酸命名为M34以及去除5、6位的氨基酸命名为M56,用上述构建的核酸疫苗与野生型HBc核酸疫苗(pJW4303/Hc)及空载体质粒pJW4303分别用脂质体转染293T细胞,应用蛋白印迹法检测核心蛋白的表达.结果:经过pstl和BgI双酶切和测序鉴定结果突变型核心抗原核酸疫苗构建成功.在去除2个氨基酸的核酸疫苗结果中显示:野生型pJW4303/HBe、M12、及M56体外转染293T细胞后,在细胞上清和裂解中能很好的表达,而M34上清未见表达,仅裂解中可见极少量疑似表达条带;在原有基础上分别去除第3位和第4住氨基酸,命名为M3和M4,结果显示M3上清未见表达,裂解液中可见少量表达,而M4在上清和裂解中均可见明显的表达.结论:去除核心抗原N端第3位的氨基酸(M3)可以明显影响核心抗原的表达,HBcAg氨基端第3位氨基酸对蛋白的表达可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4.
目的:探讨针对乙肝病毒前S2基因同聚嘌呤区的锁核酸体外抑制细胞内病毒复制的作用.方法:针对乙肝病毒前S2基因同聚嘌呤区,分别设计合成锁核酸、硫代寡核苷酸、未修饰寡核苷酸及无关对照序列,以半乳糖配体介导转染HepG2.2.15细胞,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FQ-PCR)、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技术(TRFIA)和酶联免疫法(ELISA)分别监测1、3、5和7d细胞培养上清液中HBV DNA、HBsAg和前S2抗原的含量;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锁核酸对细胞代谢的影响.结果:加入锁核酸后,对HBV DNA复制、HBsAg和前S2抗原表达均显示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且抑制率随时间呈增高趋势,7d后抑制率分别达61.56%、68.18%和72.82%.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NA对细胞代谢无明显影响.结论:针对乙肝病毒前S2基因同聚嘌呤区的反基因锁核酸,体外能有效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既为乙肝病毒治疗提供有效靶位,也为反基因治疗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5.
目的:研究常压下强电场辐射对国稻6号DNA甲基化的影响.方法:常压下在相同时间下,以不同强度(和在相同强度下,以不同时间)辐射国稻6号种子,应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ethylation sensitive amplification polymorphism,MSAP)技术,研究在不同辐射条件下,水稻基因组DNA甲基化的水平及差异.结果:所有强电场辐射的试验组甲基化水平都比未辐射的对照组有所降低,并与辐射的时间和强度有关.细胞DNA全甲基化、半甲基化扩增位点占总扩增位点的比例为:12.89%~13.62%,3.36%~4.63%,随着辐射强度和时间的增加有所降低.结论:说明经强电场辐射的国稻6号水稻基因组DNA甲基化较亲本发生了明显的变异,强电场能引起表观遗传变异,为研究其规律奠定了基础,也为探讨水稻甲基化对水稻生长调控的分子机理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96.
[目的]选育高沥水性的螺旋藻新品系,显著降低藻粉生产中干燥的能耗。[方法]以用于工厂化培植的钝顶螺旋藻ZJU0115为出发品系,用组织匀浆-离心沉降法制得其原生质球,并先以0.6%EMS处理30 min再用2.4 kGy的~(60)Coγ射线辐照,经含0.02%黄原胶(xanthan gum)的Zarrouk's培养液筛选、藻丝单体分离培养、藻泥持水率和胞外多糖(EPS)等检测及生产培植试验。[结果]获得了一株产量、蛋白质和多糖含量与ZJU0115相当,而藻泥持水率和EPS含量分别下降5.9%和29.7%的突变体,命名为ZJU0115(HD)。超微结构与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标记(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分析结果显示,与其亲本ZJU0115相比,ZJU0115(HD)藻丝表面更光滑,可能为酸性多糖的乳白状粘附物也更少;ZJU0115(HD)细胞内的多磷酸盐颗粒显著变小且呈弥散状;基因组DNA在随机引物S90的扩增产物中显示出多态性差异。[结论]ZJU0115(HD)在工厂化培植中生产性状好、高沥水性能稳定,藻泥的干燥能耗降低了近50%,它的育成与应用,有助于推进当前螺旋藻产业迈向高效、节能、绿色、环保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97.
Bst DNA聚合酶大片段作为一种常用的DNA聚合酶,因其独特的特点:能引发链置换反应、高保真、耐高温等,而成为一种重要的DNA多重置换扩增酶。目的:为减少成本,设计一种高产,方便且扩增活性高的Bst DNA聚合酶大片段表达体系;探究该酶应用于胃癌石蜡包埋组织基因组DNA的扩增条件。方法:采用p TWIN1质粒作为载体克隆表达Bst DNA聚合酶大片段,应用几丁质亲和层析柱纯化该酶,使用该酶对人类基因组DNA进行不同温度下扩增,探究其最适反应温度,并据此对胃癌石蜡包埋组织基因组DNA进行扩增。结果:由此得到的Bst DNA聚合酶大片段能运用于胃癌石蜡包埋组织基因组DNA的扩增,扩增效率可达200倍,并能应用于a CGH芯片。结论:扩增得到保真性高,覆盖基因组范围大的DNA扩增产物。该应用与a CGH结合,使得对少量的癌症石蜡包埋组织DNA样本进行全基因组扩增,并进行其基因拷贝数变异研究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98.
木尔坦棉花曲叶病毒(Cotton leaf curl Multan virus,CLCu Mu V)是引起世界范围内棉花曲叶病流行的主要病原之一,目前已入侵我国广东、广西、海南、福建、云南等地区。该病害由烟粉虱传播,随着烟粉虱扩散范围增加、危害不断加重,棉花曲叶病对我国棉花生产的潜在危害也日益增加。加强该病毒传播介体携带病毒的快速、特异性检测技术研发,对该病害的有效检疫与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木尔坦棉花曲叶病毒(CLCu Mu V)的基因序列设计出LAMP检测4条特异性引物,建立LAMP扩增体系并优化扩增条件,扩增试验证明引物组合的特异性高,LAMP检测所需时间短,仅29 min即可定性检测CLCu Mu V扩增产物;该方法较普通PCR的扩增灵敏度高,可用于检测1头烟粉虱体内是否携带CLCu Mu V,简便易行,只通过颜色变绿或浊度变浑浊即可定性判断。建立的LAMP检测技术可被用于苗木上烟粉虱携带CLCu Mu V的早期检测,为介体昆虫带毒的检疫监测提供一种快速、准确和易操作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99.
目的制备淋病奈瑟菌(Neisseria gonorrhoeae,NG)核酸检测试剂盒国家参考品。方法分别将10株NG和10株非NG参考菌株在各自适宜的培养基和温度下培养,收获新鲜无污染培养物,用比浊法和显微计数法将不同的培养物制备成10份NG菌悬液阳性参考品、5份精密性参考品和10份非NG菌悬液阴性参考品以及最低检出限参考品,然后利用5种不同来源的NG核酸检测试剂盒验证各种参考品,并考察参考品在不同处理条件下的稳定性。结果每株菌在各自适宜的培养基和温度下培养后,均生长良好,无杂菌污染。经5种试剂盒验证检测,10份阳性参考品的检测结果均为阳性,10份阴性参考品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精密性参考品检测结果为Ct值的CV均小于5.0%;5种试剂盒的最低检出限均能达到1 000/m L,其中试剂盒B和E的最低检出限达100/m L。参考品在2~8℃放置7 d、3 7℃放置3 d的热稳定性及反复冻融5次以内的稳定性良好。结论制备的NG核酸检测试剂盒国家参考品的准确性、特异性及精密性均符合要求,可用于NG核酸检测试剂盒的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100.
田恩堂  李鲁峰  贾世燕  林树春 《广西植物》2016,36(12):1445-1452
芥菜型油菜是我国芸苔属的三大油料作物之一,具有耐旱、抗病虫等优良特性;而我国是芥菜型油菜的重要起源中心,具有丰富的种质资源.该研究从全国各地搜集了34份芥菜型油菜,在贵阳环境条件下种植,其脂肪酸含量(芥酸、油酸、硬脂酸、亚麻酸和亚油酸)表现出丰富的变异,并呈正态分布.结果表明:这些芥菜型油菜种质资源的不同脂肪酸含量间的相关性发现,芥酸和油酸间呈极显著负相关,亚麻酸和硬脂酸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亚麻酸和亚油酸呈现负相关.利用这些材料的脂肪酸含量进行主成分分析,发现绝大部分材料(30份,占88.2%)集中在二维图的特定区域,只有少数其它材料散落在图中其它区域,他们分别是SL63、棱角油菜、T6342和长阳黄芥,这些变异较大的材料在芥菜型油菜的育种中可以发挥特殊作用.此外,运用来自甘蓝型油菜和甘蓝的芥酸调控基因FAE1的已知序列,并设计了FAE1特异引物,而引物在全部34份芥菜型油菜种质资源中均表现出了较好的扩增效果.因此证实芥菜型油菜中至少含有一个FAE1拷贝.该研究结果对于芥菜型油菜育种在我国的开展及其未来的分子育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