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3篇
  免费   233篇
  国内免费   760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61篇
  2022年   99篇
  2021年   77篇
  2020年   82篇
  2019年   84篇
  2018年   71篇
  2017年   82篇
  2016年   85篇
  2015年   108篇
  2014年   127篇
  2013年   110篇
  2012年   113篇
  2011年   137篇
  2010年   140篇
  2009年   123篇
  2008年   158篇
  2007年   110篇
  2006年   80篇
  2005年   76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86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75篇
  2000年   68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981.
通过对水稻 (OryzasativaL .) 4号染色体一段 32 3kb的序列测定和分析 ,在其中 10 8kb的区域内发现了一个由 14个编码S位点相关的受体样蛋白激酶 (SRK)基因组成的基因簇。RT_PCR实验证明了这 14个基因中有 9个基因表达 ,并且这 9个基因有不同的表达模式 :其中 2个基因主要在生殖器官中表达 ,而另外 7个基因在水稻的营养和生殖器官中均有表达。对这些基因的预测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表明他们的细胞外受体部分均和甘蓝的SLG蛋白高度同源 ,而细胞内的激酶区都包含有丝氨酸 /苏氨酸激酶中特异的氨基酸。  相似文献   
982.
RAPD分析与ITS序列分析在拟茎点霉分类鉴定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和核糖体RNA基因(rDNA)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分析对22种拟茎点霉共34个菌株进行了系统发育研究。RAPD分析构建的UPGMA聚类图所反映的种间、种内关系与形态学分类结果基本一致,可以清楚地将分自7科寄主植物上的不同的种分别区分开来,但分自同科或同属寄主植物上的不同的种并不具有相近的亲缘关系。ITS序列分析结果不支持将Phomopsis mangiferae Ahmad和P. cytosporella Penz. et Sacc. 合并为同一个种的观点,同时还显示出P. mangiferae与P. psidii de Camara的亲缘关系非常近, 可能是异名同物;而为害木棉叶的拟茎点霉与杨梅枝枯病菌P. myricae Y.J.Huang et P.K.Chi之间的碱基差异亦属于种下不同菌株间的正常差别范围,很可能就是同一个种。对相同的供试菌株两技术所反映的亲缘关系趋势相同,表明两技术用于拟茎点霉的亲缘关系分析和种类鉴定均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83.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和核糖体RNA基因(rDNA)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分析对22种拟茎点霉共34个菌株进行了系统发育研究。RAPD分析构建的UPGMA聚类图所反映的种间、种内关系与形态学分类结果基本一致,可以清楚地将分自7科寄主植物上的不同的种分别区分开来,但分自同科或同属寄主植物上的不同的种并不具有相近的亲缘关系。ITS序列分析结果不支持将Phomopsis mangiferae Ahmad和P. cytosporella Penz. et Sacc. 合并为同一个种的观点,同时还显示出P. mangiferae与P. psidii de Camara的亲缘关系非常近, 可能是异名同物;而为害木棉叶的拟茎点霉与杨梅枝枯病菌P. myricae Y.J.Huang et P.K.Chi之间的碱基差异亦属于种下不同菌株间的正常差别范围,很可能就是同一个种。对相同的供试菌株两技术所反映的亲缘关系趋势相同,表明两技术用于拟茎点霉的亲缘关系分析和种类鉴定均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84.
为在凝血基因IX基因剔除小鼠基础上建立基因组中整合有含特定点突变的人凝血因子IX基因表达载体原转基因小鼠家系,为血友病乙的研究提供更接近临床实际的动物模型。利用体外定点突变技术,构建含有特定点突变的人凝因IX基因表达载体,该载体包括由人凝血因子IX编码区及第一内含子构成的人凝血因子IX基因(hFIXml)、4个拷贝的MCK增强子(MCKe)、鸡β-肌动蛋白启动子(bA)及PolyA,命名为pMe4bAIXml质粒。将其线性化后,用显微注射法注射入817只凝血因子IX基因剔除小鼠受精卵雄原核,再将它们分别回输45只假孕受体母鼠的输卵管中,共产仔69只,存活63只。采用PCR与基因组Southern杂交筛选法鉴定小鼠,证实6只小鼠基因组中整合有含特定点突变的pMe4bAIXml质粒,并对1只小鼠的PCR产物进行测序,证实转基因结构特征符合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985.
大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基因的克隆及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梁东春  郭刚  左爱军  张镜宇 《遗传学报》2002,29(12):1063-1067
以大鼠染色体DNA为模板,PCR分别扩增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基因外显子2编码区和外显子3编码区,并使外显子2编码区的3′端与外显子的3编码区的5′端有相同的40个碱基,采用外显子拼接法,以两种扩增产物为模板再次进行PCR,得到210bp的大鼠IGF-Ⅰ基因编码序列,将此序列克隆入pUC18质粒进一步构建表达型重组粒pGEX-IGF-Ⅰ,并在大肠杆菌DH5α中进行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经SDS-PAGE分析及Western blot检测,并经体外实验证明其具有刺激细胞增殖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986.
987.
利用PCR技术克隆截短型HPV58 L1基因并重组入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穿梭质粒pFastBac-Htb,通过转座反应,将目的基因片段重组入杆状病毒基因组,分离重组的Bacmid DNA, 并转染Sf-9昆虫细胞,收集被转染的Sf-9细胞,提取细胞蛋白,SDS-PAGE检测可见在大约58Kda处出现一新生蛋白条带,Western blot 证实为HPV58L1蛋白。用ProBondTM纯化系统纯化所表达的蛋白。小鼠红细胞凝集试验证实纯化的蛋白可介导小鼠红细胞凝集,透射电镜观察证实纯化蛋白可自组装成VLP。结果表明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可高效表达截短型HPV58L1蛋白,纯化后的截短型HPV58L1蛋白在体外可自组装VLP,并具有介导小鼠红细胞凝集的生物学活性。  相似文献   
988.
用改进的重叠PCR引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突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的PCR产物克隆于T载体上,经转化JM109感受态菌株后,随机挑取8个白斑菌落,混合后制成混合模板.采用3条引物,做两轮重叠PCR反应,获得了VEGF的突变基因,经PCR鉴定,酶切鉴定和测序分析表明所得基因为目的产物.实践证明这种突变方法简单快速,为下一步实验大量引入突变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989.
真核基因受体位点识别是剪接位点识别的一部分,也是基因识别中的重要环节,一直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已有的研究结果显示受体位点的识别与分支位点有关,然而关于分支位点和受体位点识别的关系问题,目前还无人将其作为专门的问题予以深入研究。从受体位点识别出发,选取不同的受体位点序列长度,以神经网络为识别工具,对分支位点在受体位点识别中的作用做了深入研究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受体位点序列的特征信息集中在分支位点一例,因此分支位点在受体位点识别中具有重要作用。研究结果为受体位点识别问题中序列特征提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90.
参照豆科合萌属(Aeschynomene)作物炭疽病菌的tub1和tub2基因序列设计了2对引物,分别从芒果(Mangifera)炭疽病菌对多菌灵(MBC)田间抗药性(MBCR)和敏感(MBCS)的菌株中扩增β_微管蛋白基因。结果只有以tub2为参照设计的引物扩增到了特异片段。进一步对全基因进行了克隆和测序。该基因序列全长1344bp,编码447aa,其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与豆科合萌属炭疽病菌的tub2基因高度同源。对芒果炭疽病菌抗、感菌株β_微管蛋白氨基酸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发现第181、237和363位氨基酸发生了突变,而其它位置(如第198位或200位)均不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