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2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197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08 毫秒
111.
低溶氧量对怀头鲇呼吸代谢耗氧率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 ( 2 2± 1 )℃下 ,测定了怀头鲇在不同低溶氧量 (DO)时的摄氧量 (VO2 )和呼吸参数。结果表明 ,随着吸入水氧分压 (PiO2 )的降低 ,呼吸频率 (Fr)和VO2 略增 ;鳃通量 (Vg)和呼吸量 (Vb)显著增加 ;而氧利用率 (EO2 )则显著降低。在通常氧含量 ( 7 4 1mg L)时 ,怀头鲇呼吸代谢耗氧率 (Cr)仅为 2 6 3% ,但在严重缺氧 ( 2 5 8mg L)时 ,Cr 则增至 2 4 6 0 %。可见 ,低氧环境将严重抑制怀头鲇的生长。  相似文献   
112.
两种扁颅蝠回声定位叫声的比较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对扁颅蝠 (Tylonycterispachypusa)和褐扁颅蝠 (T robustula)在飞行状态下的回声定位叫声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2种扁颅蝠的回声定位叫声的声谱图均呈调频 (FM)型 ,且波形相似 ;但叫声的最低频率、最高频率和主频率差异极显著 (P <0 0 1)。扁颅蝠的频率范围较高 ,为 6 2 4~ 91 6kHz ,主频率为 (76 5± 2 1)kHz ;褐扁颅蝠的频率范围较低 ,为 4 2 7~ 72 4kHz ,主频率为 (49 2± 1 8)kHz ;而 2种蝙蝠的声脉冲时程、声脉冲间隔和声脉冲重复率差异不显著 (P >0 0 5 )。回声定位叫声差异与其体型、所处的生境有关  相似文献   
113.
干扰素在皮肤科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介绍国内外干扰素外用制剂在治疗由单纯疱疹病毒、人乳头瘤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以及皮肤癌等皮肤性疾病的临床应用情况,研究结果显示干扰素在治疗这些皮肤病方面具有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4.
借助计算机软件分析,设计出能特异性切割HPV11型644nt型644ntE2mNA的核酶。遵循Symons锤头状核酶结构和GUX剪切位点原则,靶序列存在32个剪切位点,通过计算机软件分析核酶的最佳剪切位点,并对底物及核酶的二级结构进行预测及进行相应基因生物学功能和基因同源性分析,筛选出2个锤头结构核酶。针对这两位点设计的核酶分别命名为RZ277和RZ3281。计算机分析显示,两核酶与底物切点两翼碱基形成锤头状结构,切点所在基因序列具有相对松驰的二级结构,位于该基因重要生物功能区内,是核酶的理想攻击区域,通过基因库检索,在已知人类基因中排除了与上述两核酶切点两翼碱基有基因同源性序列的可能性。并非所有的GUX位点(X:C、U、A)或CUX均可作为核酶的最佳剪切切割反应,为下一步将核酶用于细胞内和体内试验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15.
西南鼠耳蝠(Myotis altarium)是典型的洞栖性蝙蝠,是我国的准特有种。近年,在湘西州境内的13个溶洞中记录到该蝠361只次,并对其栖点的空间分布、栖息姿势、体温、栖点温度及个体的安全性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其栖点主要集中在距离洞口200 m的范围之内,离地面的高度通常在2—6 m之间,约74%的个体采用腹部贴壁倒挂的姿势栖息;体温变化范围在3.57—20.25℃之间,个体体温均略高于其栖点温度,但两者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不同月份之间的体温、栖点温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仅60.1%的个体栖息在"安全性高"的栖点,栖息在"安全性中"和"安全性低"栖点的比例分别达22.7%和17.2%。加强对地方群众的宣传教育,增强民众对蝙蝠物种、生物多样性及洞穴资源的保护意识,减少人为因素对洞穴环境和蝙蝠种群的干扰与破坏,将有助于保护该珍稀物种。  相似文献   
116.
2017年5月分别在贵州省兴义市和安龙县用雾网采集到1只大体型雌性管鼻蝠和2只小体型雄性菊头蝠,经鉴定为毛翼管鼻蝠(Harpiocephalus harpia)和华南菊头蝠(Rhinolophus huananus),属贵州省翼手目新分布记录。所采集的毛翼管鼻蝠雌性个体可能为怀孕个体,故测量相关数据并鉴定后原地放归野外。华南菊头蝠标本保存于东北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毛翼管鼻蝠(1♀):鼻部呈短管状,全身被毛厚密而柔软,后足、翼膜和尾膜均被覆黄褐色绒毛;体重14.01 g,前臂长48.23 mm;回声定位声波为调频(FM)型,静止状态下声波峰频为(56.04±4.52)k Hz。华南菊头蝠(2♂):耳大,对耳屏相对较小;鼻叶之蹄状叶宽大,完全覆盖吻部;鞍状叶小,其高略超过其宽,近乎矩形;体毛烟褐色;2只样本体重分别为4.52 g、4.12 g,前臂长40.70 mm、40.00 mm;头骨狭长,颅全长16.35 mm、16.46 mm,颅宽8.11 mm、8.14 mm;回声定位声波属调频-恒频-调频(FM-CF-FM)型,静止状态下峰频分别为(68.48±0.08)k Hz、(67.18±0.06)k Hz。2种蝙蝠物种在贵州省为首次发现,扩大了其在国内的分布范围,丰富了生态资料,为进一步的研究和保护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17.
目的:研究宫颈癌患者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分布情况及多重感染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8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18例宫颈癌患者,根据患者宫颈癌的病变程度分为I期组(n=21)、II期组(n=46)、III期组(n=49)、IV期组(n=2)。所有患者均进行HPV分型检测,比较不同程度的宫颈癌患者的HPV感染情况,分析不同宫颈癌病变程度患者的多重感染和临床病理特征关系。结果:118例患者中有97例患者感染了HPV,感染率为82.20%,且II期组、III期组、IV期组患者HPV感染率高于I期组(P0.05)。II期组、III期组、IV期组患者一重感染率低于I期组,IV期组二重感染率低于I期组,II期组、III期组、IV期组患者多重感染率高于I期组,且IV期组多重感染率高于II期组、III期组(P0.05)。多重感染患者类型有多种,其中尤以HPV16+18+53型最多,占比49.05%,其次是HPV16+18+68型感染,占比32.07%,HPV16+53+58型感染,占比13.21%。年龄在50岁以上、分期为III-IV期、鳞癌、淋巴结转移的患者HPV多重感染率更高(P0.05)。结论:HPV多重感染与宫颈癌病变程度和临床病理特征均有联系,对年龄较大且HPV多重感染的宫颈癌患者进行筛查,预防病情恶化。  相似文献   
118.
菲菊头蝠(Rhinolophus pusillus),亦称小菊头蝠,英文名Least Horseshoe Bat,是目前已知体型最小的菊头蝠之一。头体长30.0~40.0mm,前臂长33.5~40.00mm。鞍状叶中间收缩,基部较宽,至顶尖渐窄呈圆形。连接叶三角形。顶叶短且呈戟状。毛色呈棕褐,毛基部灰白。据Simmons(2005)报道,菲菊头蝠模式产地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广泛分布于印度、尼泊尔、泰国、缅甸、老挝、中国南部、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的明打威群岛、爪哇岛、小巽他群岛及其附近的岛屿。柬埔寨是否有该种尚未得到证实。Csorba等人(2003)还记录越南有分布。目前,被承认的亚种有:…  相似文献   
119.
2004年12月10日,在广西南宁地区马山县金伦洞捕到2只雄性印度假吸血蝠(Megaderma lyra: Megadermatidae, Chiroptera),分析其中的胃容物,发现有蝙蝠的残遗物,包括牙齿、后足、骨骼、毛发(棕黄色);未发现昆虫残遗物。通过对残遗物中牙齿(上颌齿式:2.1.3.3)的鉴定,与蝙蝠科鼠耳蝠属(Myotis)的齿式一致,因此确定印度假吸血蝠捕食了鼠耳蝠属的蝙蝠。  相似文献   
120.
王建锋  赵峰  宋超  杨刚  侯俊利  庄平   《生态学杂志》2016,27(1):291-298
棘头梅童鱼是长江口水域的常见小型经济鱼类,具有一定的捕捞价值.为了解长江口棘头梅童鱼食物组成和摄食习性的季节变化,本研究利用胃含物分析法对2013年11月—2014年8月在长江口水域捕获的棘头梅童鱼样本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长江口棘头梅童鱼全年摄食的饵料生物有8目30种,其中虾类(游泳亚目)是主要饵料生物,相对重要性指数百分比(IRI%)为38.5,优势指数(Ip)为79.1;其次为糠虾目和磷虾目.全年饵料生物中的主要优势种类为葛氏长臂虾、安氏白虾、脊尾白虾、长额刺糠虾、短额刺糠虾、光背节鞭水虱和中华哲水蚤等.饵料生物优势种存在季节差异,春季和夏季的主要优势种均为葛氏长臂虾、安氏白虾和短额刺糠虾,秋季主要优势种为长额刺糠虾、短额刺糠虾和脊尾白虾,冬季主要优势种为葛氏长臂虾、中华哲水蚤和中华假磷虾.长江口棘头梅童鱼全年空胃率为10.4%,冬季最高,秋季最低;全年平均胃饱满系数为0.6%,冬季最低,春季最高,摄食习性存在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