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1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23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会哭的鱼     
会哭的鱼,说的就是娃娃鱼,这让我想起40多年前第一次在自然环境中发现并捕捉到娃娃鱼的情景,至今还记忆犹新。 那是1960年的盛夏,我带领学生到河南西部伏牛山宝天曼一带的山区进行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天气非常炎热,使人透不过气来,刚刚到达目的地的第一天,吃过晚饭就和几位同学到住地近旁的一条小河沟洗澡乘凉。河水浅,清澈  相似文献   
82.
2006年3—6月,采用野外直接观察法和样方法,在四川省南充市太和白鹭自然保护区对雉鸡(Phasianus colchicus)的巢址选择和春夏季栖息地选择进行了研究。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对比分析,巢址选择研究结果表明:雉鸡的巢都是选择在乔木盖度小、距水距离较近、草本高度和盖度都较大的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l)干草丛中;影响雉鸡巢址选择的主要因子依次为:坡度、总盖度、乔木平均胸径、乔木盖度、郁闭度、距水距离、距路距离、灌木平均高度、巢周围干草比例、裸地面积、巢上方覆盖物厚、灌木盖度和巢所在草丛宽度等13个因子。春夏季栖息地选择研究结果表明:雉鸡在春夏季倾向于在植被总盖度大、坡度适中、乔木盖度适中、草本盖度和高度较大、灌木盖度较小、灌木高度较大、隐蔽度较大、距路距离较远和郁闭度较大等的生境栖息。  相似文献   
83.
本文介绍了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制开发的“脊椎动物标本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和用此系统建立的有关标本资源管理库。首先简要说明了建立脊椎动物标本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目的和意义,然后详细介绍了该系统的结构设计、数据模型、基本功能和特点,以及本系统创建或应用的物种和地名代码体系。最后介绍了已经用此系统建立的昆明动物研究所标本馆鸟类、兽类和鱼类标本资源管理库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84.
短尾猴栖息地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本文阐述了短尾猴栖息地的季节变化。春季,主要利用海拔570-1600米的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夏季,限于海拔1000米以上的落叶阔叶林。秋季的栖息地,在海拔650-1200米常绿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冬季仅利用海拔600-900米的常绿阔叶林。此外还报道了短尾猴四季的食物组成。并对栖息地的变化原因,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5.
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种群数量及栖息地的移动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本文根据大熊猫季节性活动规律特点,应用海拔高度路线调查法,全面收集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的比较新鲜粪便,计获124个粪样材料,提取DNA作DNA指纹图,经微机检测,保护区有大熊猫37只,个体数量与粪样采集量之比为1∶33514,有6个家系,雌兽21只,雄兽16只。并搞清了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箭竹遭受病虫害的程度,洪水对栖息地的影响,特别对引起大熊猫数量减少及栖息地移动等原因,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86.
陈浩  王刚  王成  薛菲  成海  张亚楠 《生态学报》2024,(4):1526-1538
了解野放丹顶鹤的运动模式、家域和栖息地选择的时间节律特征对丹顶鹤种群保护和栖息地管理尤为重要。基于GPS-GSM跟踪数据,综合运用3S技术、动态布朗桥模型、栖息地选择指数,研究了盐城海滨湿地野放丹顶鹤在不同生活周期的活动节律、家域的面积和重叠指数,以及栖息地选择。结果表明:(1)丹顶鹤日活动节律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征。丹顶鹤活动强度:育成期>越冬期>孵化期>育雏期,孵化期和育雏期日间活动强度平稳,育成期和越冬期呈“双峰”模式。(2)丹顶鹤95%家域面积均值介于(111.18±22.15)hm2—(621.28±105.77)hm2,育成期((621.28±105.77) hm2)>育雏期((226.83±54.86) hm2)>孵化期((112.40±7.72) hm2)>越冬期((111.18±22.15) hm2);核心家域面积均值介于(0.53±0.26)—(45.78±6.66) hm2,育成...  相似文献   
87.
印度野牛(Bos gaurus)在中国分布在云南省南部和西藏藏南地区。2016年2-3月和2016年11-12月, 我们在西双版纳州、普洱市及高黎贡山区域开展印度野牛调查, 并对藏南地区进行文献调研, 共获得47处印度野牛有效出现位点数据。目前云南地区印度野牛种群数量约180-210头, 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 在高黎贡山未发现印度野牛。利用印度野牛分布位点数据, 选取地形、土地覆被类型、人类足迹指数、距水源和道路距离以及气候共5类14种因子作为自变量建立MaxEnt生态位模型, 通过模拟云南和西藏印度野牛的适宜分布区, 分析各环境因子对该物种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 模型预测精度较高, 平均AUC (area under the curve)值为0.994。印度野牛潜在适宜栖息地可划分为高适宜、次适宜、低适宜和不适宜4个等级。高适宜栖息地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和藏南地区, 其中西双版纳部分镶嵌有次适宜和低适宜栖息地斑块, 面积为4,987 km²; 藏南部分高适宜栖息地面积为13,995 km²。次适宜栖息地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南部、高黎贡山区域以及藏南高适宜栖息地区的边缘, 总面积为32,778 km²。低适宜和不适宜栖息地区连接成片, 位于云南省中部、北部地区和藏南地区北部。Jackknife检验结果显示, 季节温度变化和等温线对印度野牛潜在分布区的影响较大, 而地形因子和降水变化的影响较弱。遥感地物分类结果表明: 橡胶林等人工经济林的种植占据了西双版纳野牛的适宜栖息地, 降低了景观连接度。建议管理部门加大对天然林的保护力度, 控制橡胶林等人工林在野牛适宜栖息地的扩张, 提高景观连接度, 以促进该物种种群的恢复。  相似文献   
88.
Studying the habitat characteristics and habitat selection of the plateau zokor in different grassland types is very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e function and position of the zokor in these grassland ecosystems. We selected the plateau zokor inhabiting in the alpine meadow, alpine shrub meadow and alpine grassland located in northern Qilian Mountain to describe habitatcharacteristics and study its habitat selection by dividing five plots in each grassland according to the zokor’s mounds densities, which can be regarded as relative population density of zokors. We investigated soil compaction, soil moisture, soil temperature, soil pH, as well as plant community structure in each plot of three grassland types. One-Way ANOVA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vegetation and soil among the three grassland types. Soil compaction, soil temperature, and total plant species number in alpine meadow were the highest (P<0.05), soil moisture and total vegetation coverage in alpine shrub meadow were the highest (P<0.05), soil pH in alpine grassland was the highest (P<0.05).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soil compaction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relative population density of the zokor (P<0.05). Stepwis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plateau zokor preferred habitat with lower compaction, richer forbs in alpine meadow, lower compaction in alpine shrub meadow, and lower compaction, higher soil moisture, richer sedges in alpine grassland. In the three grassland types, we found that the soil compaction was the key factor of habitat selection of the plateau zokor and food resources was the secondary factor.  相似文献   
89.
秦岭细鳞鲑栖息地环境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 tsinlingensis)的栖息地环境选择偏好,对陕西陇县秦岭细鳞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甘肃秦州珍稀水生野生动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25个样点进行了鱼类采样和生境测量。共采集到130尾秦岭细鳞鲑样本,样点的平均分布密度为(0.10±0.07)尾/m,两个保护区内秦岭细鳞鲑的密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5)。与秦岭细鳞鲑密度分布呈正相关的因子依次为坡度、跌水区密度、海拔、粗糙度、遮蔽度、底栖动物生物量和流速,与密度呈负相关的环境因子依次为河宽、水深和溶氧。冗余性分析(RDA)筛选了坡度、粗糙度、遮蔽度、海拔和跌水区5个关键环境因子。基于关键环境因子的实测值建立了栖息地适合度曲线,秦岭细鳞鲑分布的最适坡度范围为5%-10%,海拔分布范围为1500-2000 m,粗糙度范围0.3-0.4;跌水区密度范围12-18个/100 m,遮蔽度在0.5以上。  相似文献   
90.
新疆雪豹调查中的痕迹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雪豹(Unciauncia)属于中亚高山高度濒危动物,夜行性,极其罕见。新疆雪豹研究小组2004年9~11月,在新疆的北塔山、阿尔泰山东部、天山东部和托木尔峰地区大约9个地点,对雪豹的痕迹进行了全面调查。共计完成67个样线,总长度47776m,其中发现遗留痕迹的样线有27条,痕迹数118个,平均为2.47个/km。记录到的痕迹有粪团、嗅痕(气味标记)、足迹、刨痕、卧迹、爪印、毛发、尿迹、血迹、剩余食物(动物尸体)和吼声等。同步还完成了200余份问卷调查表,充分了解雪豹与当地居民的冲突。最后,通过痕迹学的分析,初步掌握雪豹的栖息地选择、领域范围、分布规律和相对密度。这对于种群数量估计和物种的保护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