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4篇
  免费   90篇
  国内免费   753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80篇
  2020年   79篇
  2019年   79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67篇
  2016年   68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113篇
  2013年   101篇
  2012年   112篇
  2011年   119篇
  2010年   112篇
  2009年   113篇
  2008年   122篇
  2007年   98篇
  2006年   85篇
  2005年   77篇
  2004年   77篇
  2003年   72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82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41篇
  1989年   35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52.
文和群   《广西植物》1991,11(3):216-217
<正> 密花厚壳树 新种 图1 Ehretia densiflora F. N. Wei et H. Q. Wen, sp. nov. A speciebus ceteris foliis crasse-chartaceis integris, ellipticis, vetule utroque glabris; thyrsis brevibus, floribus crebris differt. Frutex, ramulis juventute fulvo-hirsutis. Folia crasse chartacea, integra,  相似文献   
53.
麻风树毒素的分离及其某些性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54.
麻疯树毒素的分离及其某些性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用磷酸盐缓冲液萃取,硫酸铵盐析及葡聚糖凝胶G-100柱层析后,从麻疯树种子分离出三个蛋白组分。其表观分子量分别约为34000、27000和9500道尔顿;等电点分别为8.1、8.8和8.8.它们在紫外区呈现典型的蛋白吸收光谱。组分Ⅰ毒性最大,小鼠腹腔注射半致死量(LD50)为6.39mg。  相似文献   
55.
56.
人αA干扰素在克鲁氏乳酸酵母中的表达和分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新杰  高卜渝 《遗传学报》1992,19(3):284-288
pE1是由酵母天然质粒pKD1衍生出来的重组穿梭质粒,在克鲁氏乳酸酵母中具有高拷贝,高稳定性等特点。把人αA干扰素分泌表达单元克隆到pE1载体中,得到分泌型表达质粒pE-IFN1。pE-IFN1在克鲁氏乳酸酵母中相当稳定,在非选择性培养基中生长50世代后,大多数酵母细胞仍带有质粒。结果表明,分泌表达单元中的酿酒酵母α因子的分泌信号肽能被克鲁氏乳酸酵母的蛋白质分泌系统所识别,人αA干扰素被分泌到细胞外。在摇瓶培养条件下每升发酵液中含有1—2毫克αA干扰素。  相似文献   
57.
吕宝忠  陈捷 《遗传学报》1992,19(5):397-402
系统树是描述物种、人种甚至基因间亲缘关系和演化的重要工具,必须以进化距离或(相对)替代率作为重要的参数。但以哪一个参数构建的树更能反映真实的系统树呢?事实上迄今并无人对此作过认真的研究。本文以模拟数据并用方差分析法检验两个参数的异同并讨论其包含的生物学意义。研究结果表明,当氨基酸的替代率和核苷酸的替代率分别为0.18和0.13时,它们的进化距离分别为0.199和0.143。经方差分析证实,若检验的氨基酸和核苷酸最大数目均为75只时,不论以替代率或进化距离中那一个作为构树参数,拓扑树事实上几乎只有一个。这就是说,该时拓扑树可靠性很大,而且随着它们替代率的减少,则检验的氨基酸和核苷酸的数目会随之增加。但是一旦氨基酸的替代率和核苷酸的替代率超过上述数字,则两个参数构建的树在拓扑长度上是不等价的。经分析,若进化距离大致上与进化时间成线性关系的话,则应选用进化距离。用进化距离重建的系统树事实上支持中性学说;若进化距离与进化时间显著地不存在线性关系的话,则可选用替代率,该情况表明中性学说不适用,似更倾向于新达尔文主义。  相似文献   
58.
目的:制备抗曲霉菌半乳甘露聚糖的单克隆抗体,并基于获得的抗体建立用于快速准确检测曲霉菌感染的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以期可用于侵袭性曲霉菌病的临床诊断。方法:提取曲霉菌半乳甘露聚糖后免疫BALB/c小鼠,筛选与制备抗曲霉菌半乳甘露聚糖的单克隆抗体,通过间接ELISA法与Western Blot方法开展单克隆抗体检测性能分析,使用获得的单克隆抗体建立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并初步应用于曲霉菌感染血清检测。结果:获得抗曲霉菌半乳甘露聚糖单克隆抗体5株,均可特异性识别曲霉菌半乳甘露聚糖,以其中性能最佳的3C9抗体和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3C9抗体配对为基础,建立了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通过初步评价确定该方法可应用于临床侵袭性曲霉菌病血清检测,并且该方法与现有商品化试剂盒相比检测背景值较低,可更有效区分曲霉菌感染阴阳性血清。结论:本研究筛选获得针对曲霉菌半乳甘露聚糖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以该抗体为基础建立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具有潜在转化应用前景,可为侵袭性曲霉菌病的临床诊断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59.
生物絮凝技术和微生物制剂在水产养殖业中广泛应用,但向生物絮凝系统中添加益生菌最优条件研究甚少。本试验采取L_9(3~3)安排3因素3水平关于溶氧(厌氧0.5 mg/L,有氧5 mg/L,厌氧-有氧交替)、pH (5.5, 7, 8.5)、温度(25℃, 30℃, 35℃)正交试验,开展35 d以植物乳杆菌为添加剂培养生物絮团试验,通过比较三态氮的变化情况、脱氢酶活性(dehydrogenase activity, DHA)及微生物种群结构,得出以植物乳杆菌为添加剂培养生物絮凝的最佳工艺。结果表明:在有氧、pH值8.5、30℃时,生物絮凝培养用时最短,为13 d,生物脱氮效率高;温度和溶氧对脱氢酶活性有显著性影响,25℃,厌氧-好氧交替,pH值7条件下培养的生物絮团脱氢酶活性最高;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表明生物絮团中主要为变形菌门(70%),其次为拟杆菌门;植物乳杆菌在有氧、35℃、pH值5.5条件下丰度最高,为1.8%。综合实际生产,添加植物乳杆菌构建生物絮凝系统最佳条件为30℃、p H值7、有氧条件(DO5 mg/L)。  相似文献   
60.
三十五年历程 健笔凌云群英舞, 而立有五桃李秋。 但期英才风云志, 谱写新曲唱九州。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自创刊至今已经走过了35个春秋。 40年前,正当“改革”的春风吹拂祖国大地,面向世界的大门“开放”之际,我们仿佛如梦初醒,看到了外面的精彩世界,包括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腾飞,以及市场、资本、知识和科学技术给西方带来的繁荣。我国的生化界老一辈科学家和教育家也充分认识到向发达国家学习、开展科学技术交流对国家发展生产力的重大意义,于是聚集在全国生物化学会,为迎接和适应国内科技发展和高校建设的需要,讨论创建《生物化学杂志》(现名《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以下简称《学报》)。 《学报》的创刊、建设过程是一段令人难忘和跌宕起伏的历史。从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到1979年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国家面临重振经济、经费困难的局面。在“中国生物化学会”(现名“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的支持下,在当时北京医学院(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前身)党委书记彭瑞骢和院长马旭应允解决空间、人力和物力的帮助下,张昌颖、郑集、张龙翔、邹承鲁、杨福愉、周廷冲、黄翠芬、张树政、蔡良婉、苏成芝、李玉瑞,以及国内很多科研院所、高校的生物化学前辈们付出了艰苦卓绝的贡献,于1984年6月14日在京聚首,成立了《学报》首届编辑委员会,并于1985年正式创刊。《学报》的面世、建设和发展得益于全国各大学、科研院所科技工作者的厚爱和支持,得益于编辑部姚仁杰、张迺蘅、杜国光等前辈们的呕心沥血、苦心经营。 创业难,守业更难。在科学技术及数字化的出版业迅猛发展、激烈竞争的21世纪,《学报》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宣传科学与创新,为广大的中国科技工作者服务,为中国科技工作者建立科学与技术交流平台的宗旨和初衷,辛勤耕耘,已将《学报》发展、建设成为包括综述、研究论文、研究简报、技术与方法、信息交流等多个栏目在内的、完善的科学技术交流和服务的平台,刊载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领域创新性的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论文和反映当前国内外生物科学前沿或热门领域的综述性文章越来越多,影响越来越大,成为了国家生物学类/基础医学类核心期刊,并被国内、国际众多知名的检索数据库收录。为进一步丰富内容,提高影响力, 2015年起《学报》又陆续设立了特约综述、要文聚焦、青年论坛、术语商榷等新栏目及专刊专栏,并通过开通微信公众号,及时发布热点文章和要闻,提高了宣传科学、服务科学的质量,有效地扩大了期刊的影响。 《学报》诞生、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由老一代生化界前辈们和新一代科学家们共同谱写的波澜壮阔、可歌可贺的伟大诗篇,一部生动、可贵的创业、守业史。春树桃李,秋获其实。感谢生化界前辈们的艰苦创业,感谢新一代科学家们为学报的建设和发展做出的贡献,感谢广大读者对本刊的关爱和支持。 热烈庆祝《学报》创刊35周年!祝愿《学报》更加繁荣、昌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