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 毫秒
1.
三十五年历程 健笔凌云群英舞, 而立有五桃李秋。 但期英才风云志, 谱写新曲唱九州。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自创刊至今已经走过了35个春秋。 40年前,正当“改革”的春风吹拂祖国大地,面向世界的大门“开放”之际,我们仿佛如梦初醒,看到了外面的精彩世界,包括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腾飞,以及市场、资本、知识和科学技术给西方带来的繁荣。我国的生化界老一辈科学家和教育家也充分认识到向发达国家学习、开展科学技术交流对国家发展生产力的重大意义,于是聚集在全国生物化学会,为迎接和适应国内科技发展和高校建设的需要,讨论创建《生物化学杂志》(现名《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以下简称《学报》)。 《学报》的创刊、建设过程是一段令人难忘和跌宕起伏的历史。从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到1979年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国家面临重振经济、经费困难的局面。在“中国生物化学会”(现名“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的支持下,在当时北京医学院(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前身)党委书记彭瑞骢和院长马旭应允解决空间、人力和物力的帮助下,张昌颖、郑集、张龙翔、邹承鲁、杨福愉、周廷冲、黄翠芬、张树政、蔡良婉、苏成芝、李玉瑞,以及国内很多科研院所、高校的生物化学前辈们付出了艰苦卓绝的贡献,于1984年6月14日在京聚首,成立了《学报》首届编辑委员会,并于1985年正式创刊。《学报》的面世、建设和发展得益于全国各大学、科研院所科技工作者的厚爱和支持,得益于编辑部姚仁杰、张迺蘅、杜国光等前辈们的呕心沥血、苦心经营。 创业难,守业更难。在科学技术及数字化的出版业迅猛发展、激烈竞争的21世纪,《学报》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宣传科学与创新,为广大的中国科技工作者服务,为中国科技工作者建立科学与技术交流平台的宗旨和初衷,辛勤耕耘,已将《学报》发展、建设成为包括综述、研究论文、研究简报、技术与方法、信息交流等多个栏目在内的、完善的科学技术交流和服务的平台,刊载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领域创新性的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论文和反映当前国内外生物科学前沿或热门领域的综述性文章越来越多,影响越来越大,成为了国家生物学类/基础医学类核心期刊,并被国内、国际众多知名的检索数据库收录。为进一步丰富内容,提高影响力, 2015年起《学报》又陆续设立了特约综述、要文聚焦、青年论坛、术语商榷等新栏目及专刊专栏,并通过开通微信公众号,及时发布热点文章和要闻,提高了宣传科学、服务科学的质量,有效地扩大了期刊的影响。 《学报》诞生、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由老一代生化界前辈们和新一代科学家们共同谱写的波澜壮阔、可歌可贺的伟大诗篇,一部生动、可贵的创业、守业史。春树桃李,秋获其实。感谢生化界前辈们的艰苦创业,感谢新一代科学家们为学报的建设和发展做出的贡献,感谢广大读者对本刊的关爱和支持。 热烈庆祝《学报》创刊35周年!祝愿《学报》更加繁荣、昌盛!  相似文献   

2.
2020年,《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原刊名《生物化学杂志》,以下简称《学报》)将迎来创刊35周年纪念日。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学报》承载着诸位生化前辈的期待与信任、智慧与思考,记录着无数生化人的探索与追求、成果与经验,也见证着青年学者的兴奋与喜悦、收获与成长。时至今日,《学报》也已成为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和良好口碑的优秀中文学术期刊。 记得我回国后不久,时任《学报》主编的贾弘禔教授和两位前主编张昌颖先生、张廼蘅先生都分别向我讲述了《学报》所承载的生化前辈的愿望,表达了他们对《学报》发展的期待。2006年,在探望生化前辈郑集先生时,96岁高龄的老先生告诉我们,他一直都在关注《学报》的发展,他注意到《学报》的改版等一系列变化,也为我们提出了“坚持《学报》创刊初衷”的要求。也正是秉承着“为广大的中国科技工作者服务,为中国科技工作者建立科学与技术交流平台”这样的初衷,历经35年的发展,《学报》由双月刊改为单月刊,除综述和研究论文栏目外,扩展了特约综述、要文聚焦、青年论坛、术语商榷等栏目,增加了网刊,开通了微信服务号,成为国家生物学类/基础医学类核心期刊。 为响应、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5月30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提出的“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指示和任务,作为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刊登研究论文的核心学术期刊,《学报》目前正在为双语双向、增强出版、扩大影响努力工作,争取为作者、读者提供更多的信息与体验。“牢记初心、不忘使命,栉风沐雨、砥砺前行”。我们深知路途遥远,困难重重。但我们也有信心迎接挑战,走向未来! 至此《学报》创刊35周年之际,谨向为《学报》创建和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生化界前辈致敬,向所有关爱、支持《学报》建设和发展的作者、读者,以及历届编委和编辑部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相似文献   

3.
2020年,《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原刊名《生物化学杂志》,以下简称《学报》)将迎来创刊35周年纪念日。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学报》承载着诸位生化前辈的期待与信任、智慧与思考,记录着无数生化人的探索与追求、成果与经验,也见证着青年学者的兴奋与喜悦、收获与成长。时至今日,《学报》也已成为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和良好口碑的优秀中文学术期刊。 记得我回国后不久,时任《学报》主编的贾弘禔教授和两位前主编张昌颖先生、张廼蘅先生都分别向我讲述了《学报》所承载的生化前辈的愿望,表达了他们对《学报》发展的期待。2006年,在探望生化前辈郑集先生时,96岁高龄的老先生告诉我们,他一直都在关注《学报》的发展,他注意到《学报》的改版等一系列变化,也为我们提出了“坚持《学报》创刊初衷”的要求。也正是秉承着“为广大的中国科技工作者服务,为中国科技工作者建立科学与技术交流平台”这样的初衷,历经35年的发展,《学报》由双月刊改为单月刊,除综述和研究论文栏目外,扩展了特约综述、要文聚焦、青年论坛、术语商榷等栏目,增加了网刊,开通了微信服务号,成为国家生物学类/基础医学类核心期刊。 为响应、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5月30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提出的“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指示和任务,作为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刊登研究论文的核心学术期刊,《学报》目前正在为双语双向、增强出版、扩大影响努力工作,争取为作者、读者提供更多的信息与体验。“牢记初心、不忘使命,栉风沐雨、砥砺前行”。我们深知路途遥远,困难重重。但我们也有信心迎接挑战,走向未来! 至此《学报》创刊35周年之际,谨向为《学报》创建和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生化界前辈致敬,向所有关爱、支持《学报》建设和发展的作者、读者,以及历届编委和编辑部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相似文献   

4.
2020年正值《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创刊35周年,在主编周春燕教授倡议下,特别开设“教育与教学”栏目。这是一项新举措。作为学报的副主编以及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育分会的现任主任委员,我热烈支持。 我们将这个栏目叫做“教育与教学”,这是经过周密考虑的。“教育(education) ”涉及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习惯态度等诸方面;“教学(teaching)”涉及具体的有关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知识的传授和科学研究等比较专业的方面。这个新栏目关注上述两个方面,特别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对于教师的职责,我国唐朝文学家、思想家韩愈在《师说》一文中做了精辟的描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他对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角色的总结,成为身为师者的我们需不断自省的参照......  相似文献   

5.
2020年正值《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创刊35周年,在主编周春燕教授倡议下,特别开设“教育与教学”栏目。这是一项新举措。作为学报的副主编以及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育分会的现任主任委员,我热烈支持。 我们将这个栏目叫做“教育与教学”,这是经过周密考虑的。“教育(education) ”涉及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习惯态度等诸方面;“教学(teaching)”涉及具体的有关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知识的传授和科学研究等比较专业的方面。这个新栏目关注上述两个方面,特别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对于教师的职责,我国唐朝文学家、思想家韩愈在《师说》一文中做了精辟的描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他对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角色的总结,成为身为师者的我们需不断自省的参照......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报》已到而立之年。三十年来,它在中国科协领导下,在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和北京大学(医学部)的直接指导和关爱下,为我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有幸曾经参加杂志的初创工作,亲身体会到杂志有今天实为不易!十分感谢创刊以来许多位生化界老前5的参与、指导和鼎力扶持。回溯八十年代初,北京医科大学(今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张昌颖教授时任中国生物化学会常  相似文献   

7.
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中最重要的基础专业课程之一。欲使教师讲好它,学生学好并非易事。在学生中经常流传着一句“生理生化,必有一挂”的口头禅,足见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难度。本文结合笔者在南京大学讲授生物化学25年多的实践及成功经验,与同行们分享生物化学的教学技巧和策略,如何上好第一次课,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如何把传统课堂教学的手段与其他新型的教学方式结合,如何开展和组织“第二课堂”活动等,希望它们对同行们的生物化学教学有所启发和帮助。  相似文献   

8.
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中最重要的基础专业课程之一。欲使教师讲好它,学生学好并非易事。在学生中经常流传着一句“生理生化,必有一挂”的口头禅,足见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难度。本文结合笔者在南京大学讲授生物化学25年多的实践及成功经验,与同行们分享生物化学的教学技巧和策略,如何上好第一次课,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如何把传统课堂教学的手段与其他新型的教学方式结合,如何开展和组织“第二课堂”活动等,希望它们对同行们的生物化学教学有所启发和帮助。  相似文献   

9.
时光倾吐芳华,岁月如墨留香,三尺讲台,染苍苍白发,桃李满园,露美美笑靥。 2018年迎来了陈诗书先生九十华诞,借嘉年华诞之际,拟于9月15日在上海市黄浦区重庆南路227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懿德楼二楼会议室举办庆祝活动,届时将邀请陈先生的所有学生弟子、好友和学术同仁参加。陈诗书先生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从事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教学与研究工作长达四十多年;创建了我国医学领域第一个分子生物学博士点,是我国医学分子生物学领域研究的先驱者,于1992年率先在国内成立了第一家“人类基因治疗研究中心”,曾任上海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学会理事长,担任《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中华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杂志》、《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化学杂志》、《生命的化学》、《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胃肠病学》等刊物编委,《肝脏》杂志特约编委;主编了《肿瘤与免疫》、《医学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及《医学生物化学》等专著和教材。 发表论文200余篇,曾主持国家863生物医药重点项目相关课题研究,并获得各种科技进步成果奖近20次。作为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培养了研究生50多名,分布于世界各地,并多有建树。 会议同时将进行以肿瘤研究最新进展为主题的学术交流,并邀请陈诗书教授的97级博士生现任康奈尔大学Jamies Jamison讲席教授钱书兵作“肿瘤基因治疗研究进展”报告,88级博士生现复旦大学分子免疫学教授朱乃硕作“肿瘤分子免疫治疗”的学术报告和98级博士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研究员糜军作“肿瘤免疫异常的代谢调控机制”报告。欢迎学界好友和陈先生弟子共襄盛典、共叙恩情!期待您届时拔冗莅临!  相似文献   

10.
1《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简介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Chin J Biochem Mol Biol,原名《生物化学杂志》)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和北京大学共同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生物学类/基础医学类核心期:N(月刊)。本刊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生物学文摘》(BA)、俄罗斯《文摘杂志》(AJ)、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7版)》、《中国生物学文摘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数据库》和《中国科技期刊精品数据库》等检索数据库收录。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Birefringence of flow of preparations of myosin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7.
A sensitive method for the detection of small quantities of hydrophobic antioxidant free radical scavengers such as butylatedhydroxytoluene (BHT) and butylatedhydroxyanisole (BHA) in aqueous samples is described. The procedure involves extraction of the hydrophobic free radical scavenger into an organic solvent phase, followed by the subsequent reaction of an aliquot of this extract with the stable cation radical tris(p-bromophenyl)amminium hexachloroantimonate (TBACA). In experiments with BHT and BHA, the loss of TBACA absorbance at 730 nm was found to be linearly proportional to the amount of antioxidant added, with quantities of BHT as small as 200 pmol being easily detectable. In aqueous suspensions of dimyristoylphosphatidylcholine vesicles, assays of the aqueous BHT concentration showed that BHT partitioned strongly into the membrane phase, achieving very high BHT/phospholipid ratios. For a given concentration of BHT, partitioning into the membrane phase was greater in large, multilamellar liposomes than in either small, single-walled vesicles or in purified rat brain synaptic vesicle membranes. Direct assay of BHT and BHA in phospholipid membranes, however, was complicated by a nonspecific interaction between TBACA and the phospholipid.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