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1篇
  免费   206篇
  国内免费   80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57篇
  2017年   71篇
  2016年   83篇
  2015年   69篇
  2014年   100篇
  2013年   84篇
  2012年   98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90篇
  2009年   67篇
  2008年   140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991.
准确计算农田土壤磷储量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和面源污染治理具有重要意义,但以往的磷储量研究并没有考虑不同土壤数据源和制图尺度造成的估算误差.本文以江苏北部29个县(市)约393×104 hm2旱地为例,分析了我国《县级土种志》、《地级市土种志》、《省级土种志》和《中国土种志》中记录土壤剖面资料分别建立的1∶5万、1∶25万、1∶50万、1∶100万、1∶400万和1∶1000万数据库对土壤全磷储量估算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数据最详细、记录有983个土壤剖面的《县级土种志》1∶5万尺度全磷密度和储量相比,其他不同土壤数据源建立的各个尺度土壤数据库估算的全磷密度和储量相对偏差分别在4.8%~48.9%和1.6%~48.4%.大部分《县级土种志》和《地级市土种志》土壤数据源建立的不同尺度全磷密度与《县级土种志》1∶5万尺度之间存在极显著或显著差异,《省级土种志》和《中国土种志》土壤数据源建立的不同尺度全磷密度与《县级土种志》1∶5万尺度之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说明在旱地磷储量估算的研究中,选择适宜的制图尺度和土壤数据源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992.
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空间分配格局对全球陆地碳循环有重要的影响,但湖南省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分配格局并不清楚。本研究在湖南省样地野外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的结果,计算出湖南省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密度随着林龄增加而增加,幼龄林、中龄林和成熟林分别为125.70、138.57、193.72 Mg·hm~(-2);其中,幼龄林、中龄林和成熟林的植被生物量碳密度分别为18.72、38.86、62.48 Mg·hm~(-2);土壤碳密度随着林分发育先降低后增加,幼龄林为105.49 Mg·hm~(-2)、中龄林为97.23 Mg·hm~(-2)、成熟林126.7 Mg·hm~(-2);湖南省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为307.48 Tg,其中幼龄林为90.57 Tg,中龄林为91.87 Tg,成熟林为125.31 Tg;湖南省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固碳潜力为85.56 Tg,其中,植被固碳潜力为47.19 Tg,土壤的固碳潜力为34.82 Tg。确定杉木人工林固碳潜力有助于量化人工林对碳汇的贡献及其制定实现潜力的森林经营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993.
宋敏 《生态学杂志》2016,27(11):3682-3688
作为全球变化的重要驱动因子,日益频繁且不断加剧的降水格局变化及大气氮沉降正在对我们赖以生存的陆地生态系统造成重要影响.然而,过去关于全球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地上植物群落,而对于土壤动物,特别是地表节肢动物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采用控制试验的方法,研究增加降水及氮沉降对我国黄淮海平原弃耕地生态系统地表节肢动物的影响.结果表明: 增加降水使地表节肢动物的数量显著增加了66.9%,使整个群落的类群数显著增加了27.8%.氮沉降对地表节肢动物的种群密度及类群数均无影响,但显著增加了群落中蚁科动物的数量,显著降低了跳虫的数量.本研究结果表明,降水格局的变化是驱动中国北方平原弃耕地生态系统地表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变化的重要因子,其影响机制主要是通过影响土壤湿度及植物生长实现的.  相似文献   
994.
2003年7~8月对唐家河自然保护区的小型兽类相对密度进行调查,共捕获小型兽类18种,相对密度较大的为高山姬鼠(Apodemus cheurieri),占38.95%,其次为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和龙姬鼠(Apodemus draco),均占12.21%。在调查生境样点中,菜家坝(12.00%)、大火地沟(9.63%)、腰磨岩(7.26%)和白熊坪(6.29%)4处小型兽类相对密度较大,而文县河(3.68%)和大草坪(3.00%)二处则较小,各样点的优势种群也不相同,导致其显著差异可能与其食物充足程度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995.
微载体系统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王佃亮,肖成祖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首创于1962年[1],时隔五年,荷兰的VanWezel[2]率先在这一领域中使用了微载体(microcarrier,MC)微载体系统(microcarriersystem,MCS)用于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具有显著的优点:①兼具单层培养和悬浮培养的优势,且是均相培养;②细胞所处环境均一,放大容易;③环境条件(温度、PH、Co2,Po2等)容易测量④具有较高的表面积体积比⑤培养操作可系统化、自动化,降低了污染发生的机会。  相似文献   
996.
营养和幼期密度对棉铃虫飞翔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采自棉花、玉米、花生、绿豆和芝麻5种作物上的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ubner),其飞翔能力依次为:棉花和玉米>花生>绿豆和芝麻。对室内利用人工饲料、棉铃、棉蕾和棉叶饲养的棉铃虫吊飞表明,取食人工饲料和棉铃的个体的飞翔能力数倍于取食棉叶者。成虫体重越大,飞翔能力越强。获得补充营养个体的飞翔距离是无补充营养者的2倍左右。本试验还研究了食物质量对棉铃虫卵巢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成虫期的补充营养明显影响幼期营养较差个体的卵巢发育进程。对不同幼虫密度下发育个体的吊飞则表明成虫的飞翔能力和幼期密度关系不大。鉴于较差的营养条件和较高的幼期密度并不导致成虫飞翔能力的增加,本文认为,棉铃虫的远距离运动是成虫对羽化阶段不良环境的行为反应。  相似文献   
997.
翅碱蓬是一年生藜科植物,耐碱性极强。本文根据在单—种群落随机取样的调查数据,从种群水平分析了松嫩平原碱化草甸天然翅碱蓬种群的密度制约特征。结果表明,翅碱蓬种群在不同生长期及不同数量性状的密度制约模型均可由多种函数形式同时较好地表达出来。但本文仅以相关性最好的拟合方程作为种群某一性状密度制约特征的模型。孕蕾期的平均植株重和单位面积籽实重的密度制约表现为变形双曲线函数y=a+b/x形式;籽实成熟期的平均植株重、平均植株籽实重、平均植株种子数和单位面积种子数均表现为幂函数y=ax-b形式;地上生物量在孕蕾期为变形双曲线函数y=1/(a+bx)形式,在籽实成熟期为对数函数y=a-blnx形式。  相似文献   
998.
哺乳类动物数量调查中的截线抽样法与逆向截线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文本介绍了可用于哺乳动物数量调查的一种新方法--截线抽样法,并在此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动物调查实践,提出了逆向截线法。逆向截线法在贺兰山自然保护区马鹿数量调查中,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999.
四川盆地西北缘林麝种群密度及保护与利用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1986年10月-1987年5月在四川盆地西北缘,利用粪堆计数法,对保护区和非保护区的4种不同生境及不同海拔区间林麝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研究。得到保护地区原生林、次生乔木林、次生灌木林、人工林4种生境中林麝种群密度(M±SE)分别为3.94±1.57、1.55±0.23、0.61±0.22、0.00头/平方公里,其中最佳生境林麝密度为9.88头/平方公里;非保护地区次生乔木林中林麝种群密度(M±SE)为0.15±0.09头/平方公里,非常显著地低于保护地区次生乔木林(P<0.005),此区已丧失了利用价值。按年平均增长率49.80%计算,在无任何人为猎取的情况下,要恢复到1.5-2.5头/平方公里(正常栖息密度),约需6-7年。而后,可按每年自然繁殖总量的60%或总数量的20%猎取。同时得到决定林麝水平分布的关键因子是植被类型、乔灌木密度及基底硬度;决定林麝垂直分布的主要因子是植被垂直分布和人为干扰程度。  相似文献   
1000.
上海崇明岛明珠湖轮虫群落结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2008年1-12月上海市崇明岛明珠湖的综合调查资料,分析了明珠湖轮虫的数量分布、群落特征、种类组成、优势种及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鉴定出轮虫27种,隶属于8科11属,优势种包括刺簇多肢轮虫、暗小异尾轮虫、萼花臂尾轮虫、未定名的旋轮属1种和剪形臂尾轮虫;轮虫生物密度的年均值为(1505.42±1304.63) ind·L-1,生物量年均值为(2.012±2.146) mg·L-1;明珠湖轮虫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较低,优势种的优势度指数较大,反映出明珠湖轮虫群落结构不稳定;其富营养种数/贫营养种数(E/O)的比值为1.61±1.46,臂尾轮虫属(B)种数和异尾轮虫属(T)种数的比值(QB/T)为1.23±0.84.影响明珠湖轮虫生态特征分布的主要因子是水温;目前明珠湖水质呈轻度富营养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