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8篇
  免费   121篇
  国内免费   41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105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癣菌疹临床较常见,诊治本病患者1例,取得真菌镜检阴性,未复发(见图2)。了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探寻提高足癣治愈率、降低复发率的有效疗法。方法应用口服特比萘芬联合外用1%特比萘芬乳膏2周连续疗法进行治疗,与特比萘芬系统治疗及1%特比萘芬乳膏局部治疗作同期对照,比较临床疗效与复发率。结果临床疗效:停药时联合治疗组、系统治疗组、局部治疗组3组的痊愈率分别是51.85%、35.19%、31.48%,χ2=6.32,P〈0.05;3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30%、85.19%、72.22%,χ2=12.31,P〈0.05。临床治愈时间(d):联合治疗组7.54±1.09,系统治疗组8.41±1.93,局部治疗组8.70±2.63,F=4.85,P〈0.01;联合治疗组分别与后2组比较,P〈0.01。复发率:联合治疗组5.56%,系统治疗组18.52%、局部治疗组22.22%,χ2=6.64,P〈0.05。结论1种口服抗真菌药物加1种外用抗真菌药物联合治疗足癣疗效好、疗程短、复发率低,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993.
1临床资料 患者男,47岁,农民。左面颊部及上唇左侧近鼻处皮肤红肿、瘙痒及刺痛2周,去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皮炎”,给予外用药物(具体药名不详)治疗后皮疹未消退,且不断向周边皮肤扩散,瘙痒及刺痛感加剧。于2007年3月来我“中心”就诊。询问病史,患者自述发疹前的1个月在剃须时,不慎刮伤上唇左侧的皮肤,伤口未经任何处理,此后皮疹逐渐扩大蔓延。体检:患者一般情况良好。左面颊部、上唇左侧皮肤见暗红色斑片及毛囊性的丘疹、少量脓疱;并见绿豆大的结节融合成浸润性斑块,上覆少量的鳞屑及脓痂;轻度压痛,皮损边缘清晰。  相似文献   
994.
目的观察口服联合外用特比萘芬治疗足癣的疗效。方法将82例足癣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42例,口服特比萘芬片联合外用特比萘芬乳膏,疗程1周;B组40例,口服特比萘芬片联合外用特比萘芬乳膏,疗程2周。结果停药后4周,A组治愈率68.70%,有效率90.47%,真菌清除率90.48%;B组治愈率84.15%,有效率95.00%,真菌清除率97.50%;两组治愈率、有效率及真菌清除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1周或2周疗程口服联合外用特比萘芬治疗足癣均有效。  相似文献   
995.
目的观察口服特比萘芬联合外用特比萘芬治疗足癣的疗效。探讨口服抗真菌药联合外用抗真菌药治疗足癣的疗效。方法足癣患者83例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45例,口服特比萘芬联合外用特比萘芬乳膏,疗程2周。对照组38例,局部外用特比萘芬乳膏,疗程4周。结果治疗完成4周后治疗组临床治愈率96%,真菌清除率98%;对照组分别为58%、68%。2组临床治愈率、真菌清除率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联合疗法和单一外用药物治疗足癣均有效,但联合疗法起效快、疗程短、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96.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患者男.56岁,因右侧腰、腹部,右上肢,右背部红斑、鳞屑、瘙痒3个月余,于2007年5月来我院就诊。患者于就诊4个月前右侧腰部开始出现红斑,渐向周围扩大,并出现鳞屑,瘙痒明显:自认为患“湿疹”,外用“皮炎平,艾洛松、尤卓尔”等药物治疗每次使用上述药物后红斑消退,停药后皮损再次出现,并向周围扩展。2个月前于右上肢出现红斑、鳞屑、瘙痒,并且扩大,20余d前又于背部出现类似皮损。  相似文献   
997.
为提高基因工程菌Bacillus subtilis WSHB06-07发酵生产角质酶的产量和生产强度,考察了pH(5.5~8.0)对菌体生长和产酶的影响。基于不同pH发酵过程中菌体比生长速率及比产物合成速率的变化,确定了pH两阶段控制策略,即0~4 h时控制pH 7.5,4 h后将pH调至6.5。通过采用这一优化策略,角质酶酶活有了较大的提高,达170 U/mL,生产强度为16.9 kU/(L·h),比恒定pH 7.5控制模式下分别提高了122.6%和123.2%。  相似文献   
998.
目的:了解学龄前儿童智力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为促进和改善学龄前儿童智力发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法选取973名学龄前儿童,使用《中国比内测试》量表对其进行智力测试,同时由家长辅助填写一般情况调查问卷,了解学龄前儿童智力状况及分布,并进行单因素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儿童平均智商为99.48±14.26。不同地区儿童智力水平存在差异,除邢台山区外,儿童性别与智力水平无关。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影响儿童智商的因素有儿童年龄、前4个月喂养方式、父母文化程度、出生时母亲年龄、父亲职业、家庭经济水平等。结论:儿童智商受到社会经济、营养和遗传因素综合作用。为提高儿童智商,既要提高父母的文化程度、职业状况和经济水平,又要注重优生优育。  相似文献   
999.
倒木是高寒森林生态系统重要的碳(C)库和养分库, 其不同分解阶段的质量变化, 是认识倒木分解过程中C和养分释放的重要基础。以一个分解序列的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倒木为研究对象, 研究了心材、边材和树皮在5个分解阶段的C:N:P化学计量特征, 以及木质素和纤维素含量动态。结果显示: I至III分解阶段, 随着分解程度加深, 树皮C含量升高, 而心材和边材C含量降低, 从IV分解阶段开始倒木各组分C含量均开始显著降低。除III分解阶段的心材外, 倒木各组分N含量总体表现为随着分解程度加深而增加的趋势, 除边材N含量在V分解阶段时显著升高外, 其余组分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心材和树皮P含量表现为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 最小值分别出现在III和II分解阶段; 边材P含量表现为随着分解程度加深而增加。在同一分解阶段, 树皮相对于边材和心材均具有最低的C:N:P化学计量比, 易分解比例Fm也表明树皮更易于分解。边材在I和II分解阶段的C:N:P化学计量比最高, 心材在III到V分解阶段C:N:P化学计量比最高。心材C:P、树皮和边材的C:N和C:P临界值与N和P的初始值成反比。纤维素含量随着倒木分解而降低, 不同分解阶段的纤维素含量表现为: 心材>边材>树皮; 但木质素含量随着分解程度加深而增加, 表现为: 树皮>边材>心材; 倒木3个组分纤维素含量下降均快于木质素, 此外, IV和V分解阶段的树皮木质素与纤维素比值显著增高, 且一直处于较高水平。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倒木N含量显著影响不同分解阶段木质素和纤维素分解。由生态化学计量学理论推测: 树皮分解前期易受N限制, 整个分解阶段均易受P限制, 心材和边材在整个分解阶段均易受N和P限制。  相似文献   
1000.
陕西榆林春玉米高产田土壤理化性状及根系分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调查分析了陕西榆林2块19500 kg·hm-2以上超高产春玉米田的产量构成、干物质分配和0~100 cm土层根系分布及土壤理化性状指标.结果表明:其种植密度为105000~123000株·hm-2、成穗率97.7%~102.2%、千粒重320 g以上,果穗干物质积累量占整株干物质积累量的60.2%~65.5%.0~100 cm土壤平均容重为1.28~1.33 g·cm-3,层间(每层20 cm)土壤容重、孔隙度和田间持水量均呈“M”型变化.玉米根系主要分布在0~60 cm,0~20 cm土层根系量占根系总量的64.8%~72.1%,20~60 cm土层根系量占根系总量的23.30%~28.17%.根系分布与土壤理化性状关系密切,0~20 cm土层玉米的根系量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20~60 cm土层根系量与土壤容重和田间持水量显著相关.因此,选择通透性和保水保肥能力良好的土壤,实行宽窄行双株密植栽培是获得玉米高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