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24篇
  免费   250篇
  国内免费   1189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87篇
  2022年   112篇
  2021年   99篇
  2020年   79篇
  2019年   94篇
  2018年   91篇
  2017年   92篇
  2016年   100篇
  2015年   121篇
  2014年   175篇
  2013年   162篇
  2012年   186篇
  2011年   160篇
  2010年   160篇
  2009年   168篇
  2008年   231篇
  2007年   200篇
  2006年   136篇
  2005年   144篇
  2004年   157篇
  2003年   182篇
  2002年   188篇
  2001年   141篇
  2000年   138篇
  1999年   108篇
  1998年   121篇
  1997年   94篇
  1996年   81篇
  1995年   96篇
  1994年   109篇
  1993年   105篇
  1992年   92篇
  1991年   84篇
  1990年   77篇
  1989年   79篇
  1988年   44篇
  1987年   35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43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9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6年   1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71.
郭林 《菌物学报》1992,11(Z1):155-163
摘要:本文报道我国黑粉菌五种新纪录。1)刺蓼轴黑粉菌(Sphacelotheca polygoni-senticosi(P. Hennings) Miyabe & Takahashi)寄生于假长尾叶蓼(Polygonum longisetum De Bruyn)和长尾叶蓼(Polygonum posumbu Hamilt.)。此种与水蓼轴黑粉菌(Sphacelotheca hydropiperis(Schum.) de Bary)的区别是黑粉孢子表面纹饰瘤状,常连接为脊状或不完全网状。2)七筋菇条黑粉菌(Urocystis clintoniae (Komarov) Vánky)寄生于七筋菇(Clintonia udensis Trautv. &Mey.)和扭柄花(Streptopus obtusatus Fassett)。3)宫部条黑粉菌(Urocystis miyabeana Togashi& Onuma)寄生于轮叶黄精(Polygonatum verticillatum (L.) All.)。4)喜马拉雅黑粉菌(Ustilagohimalensis (Kakishima & Ono) Vánky & Oberwinkler)寄生于细穗支柱蓼(Polygonum suffultumMaxim. var. pergracile (Hemsl.) G. Sam.)。5)伊朗黑粉菌(Ustilago iranica H. Sydow)寄生于远东友友草(Achnatherum extremiorientale (Hara) Keng)。  相似文献   
972.
广东八宝山叶附生苔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973.
李秉滔  黄燮才   《广西植物》1985,(2):79-84
<正> 一、夹竹桃科 Apocynaceae 1.腋上花萝芙木 新种 图1 Rauvolfia superaxillaris P. T. Li et S. Z. Huang, sp. nov. Species R. tiaolushanensi Tsiang affinis, sed foliis coriaceis, nervis lateralibus utrinsecus paulatim prominulis, infructescentiis superaxillaribus 4—5.5 cm longis differt.  相似文献   
974.
利用毛细管气相色谱和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技术,对光果莸和粘叶莸挥发油的烯烃部分进行了分离和鉴定。十二个单萜烃为:α-(艹守)烯、α-蒎烯、莰烯、桧烯、β-蒎烯、香叶烯、α-松油烯、对繖花烃、柠檬烯、β-罗勒烯-y、β-水芹烯和萜品油烯;九个倍半萜烃为:α-荜橙茄烯、α-(王古)王巴烯、α-雪松烯、β-石竹烯、v-杜松烯、l-香木兰烯、α-葎草烯、β-红没药烯和δ-杜松烯。并测得了各化合物的含量。  相似文献   
975.
白背叶根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白背叶[Mallotus aplta(Lour.)Muell.-Arg.]的根得到5个化合物,经化学和波谱分析鉴定结晶 A 为 erythordiol-3-acetate,结晶 B 为β-sitosterol,结晶 D 为3β,29-di-hydro-xylupane,结晶 E 为 ursolic acid acetate 及结晶 F(待鉴定)。以上鉴定的4个成分均系首次从白背叶根中分得的已知化合物。抑菌试验表明结晶 A,B,D,E 和 F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76.
中国条孢牛肝菌属的新种和新记录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孢子具纵向稜纹、条纹纹饰,以及其它微观特征和宏观特征,作者研究鉴定了现有标本,共有8种,其中2个种为新种:梵净条孢牛肝菌Boletellus fanjingensis Wen,福建条孢牛肝菌Boletellus fujianensis Wen。2个种为我国新记录:淡红褐条孢牛肝菌Boletellus badiovinosus Horak,暗红条孢牛肝菌Boletellus obscurecoccineus(Hohn.)Sing.。  相似文献   
977.
本文报道了叶胶耳属Phyllogloea的一个新种,命名为刘氏叶胶耳Phyllogloea liui Liu et Cao。新种模式标本为贵州省安顺地区卫生防疫站刘美华先生采自安顺市甘堡林场海拔1290m处山林内的朽枝上。新种种名即为纪念刘先生而取的。  相似文献   
978.
本文报告在四川西部采集的寄生于繖形科植物水芹(Oenanthe javanica(B1.)DG.)和卵叶水芹(O.rosthornii Diels)上拟盘梗霉属的一个新种——水芹拟盘梗霉(Bremiellaoenantheae Tao et Y.Qin sp.nov.)。它与在捷克和罗马尼亚发现的,寄生在缴形科Berulaerecta上的Bremiella baudysii较为接近,但根据它们的孢子囊形态、大小、长宽比及萌发的方式等方面的差别,可以将它们区分开。对新种作了拉丁文及汉文描述,并附有形态图。  相似文献   
979.
李锐  陈晓仪  张阳  张甜甜  赵琦 《广西植物》2018,38(9):1111-1116
为了探究卷叶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法尼基焦磷酸合酶基因(FcFPPS)是否参与甾类生物碱合成、萜类合成等代谢过程,该研究基于转录组测序结果,通过PCR技术克隆卷叶贝母FPPS基因(FcFPPS)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序列,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该基因进行分析,预测其编码蛋白的结构与功能,并通过qRT-PCR检测FcFPPS基因在野生鳞茎和再生鳞茎(通过激素组合刺激获得的组织培养物)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利用煎煮法测定野生鳞茎和再生鳞茎的总生物碱含量。结果表明:获得了1 059bp的FcFPPS ORF片段,编码352个氨基酸,并与NCBI上公布的麝香百合、虎眼万年青、春兰等植物FPPS蛋白的相似性在85%以上;对FcFPPS蛋白的二级、三级结构预测发现FcFPPS蛋白主要由α螺旋构成;qRT-PCR与总生物碱含量测定结果显示FcFPPS基因的表达水平与总生物碱含量的变化趋势一致,都是再生鳞茎高于野生鳞茎。FcFPPS蛋白质特征区及同源性等生物信息学分析结合qRT-PCR的测定结果证明FcFPPS可能是一个有生物学功能的蛋白质,这为后续利用基因工程手段提高卷叶贝母中生物碱含量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80.
梓叶槭是中国特有的珍稀濒危树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为了明确梓叶槭种群的结构特征及其种群生存现状,该研究在黔、桂交界处的茂兰国家级喀斯特森林自然保护区选取典型森林群落,应用每木调查法从梓叶槭高度(H)、径级结构、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和寿命期望等方面分析梓叶槭种群结构及其数量动态规律,为退化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茂兰喀斯特森林中梓叶槭在群落中的重要值较低 [槽谷(0.255),漏斗(0.243),坡地(0.188)]为非优势种。(2)梓叶槭种群主要分布在槽谷森林、漏斗森林和坡地森林等3种不同地形部位的群落类型中,在槽谷森林中分布数量最多,其次是漏斗森林,坡地森林中长势较差且数量最少。(3)梓叶槭在不同生境均严重缺乏Ⅰ径级 [胸径(DBH) < 2.5 cm,H < 33 cm] 个体,但Ⅱ径级(DBH < 2.5 cm,H = 33 cm)个体占较大的比例,中、大径个体较少,表现为稳定型种群。(4)不同生境梓叶槭种群存活数(除Ⅰ径级)随着径级增加而降低,死亡率(qx)和致死力(Kx)曲线大致呈上升趋势,生命期望单调下降,且Ⅰ径级在不同生境的死亡率均为负数,说明其幼苗严重不足,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Ⅱ型。研究认为,茂兰喀斯特森林中梓叶槭种群幼苗在发育过程中死亡率较高,而且受到的种间竞争较为激烈,加之茂兰喀斯特生境的严酷性和土壤营养空间缺乏,造成梓叶槭生长速度缓慢,故梓叶槭种群的衰退与严酷的喀斯特生境、人为干扰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