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77篇
  免费   475篇
  国内免费   2243篇
  2024年   64篇
  2023年   245篇
  2022年   220篇
  2021年   247篇
  2020年   223篇
  2019年   253篇
  2018年   148篇
  2017年   188篇
  2016年   217篇
  2015年   308篇
  2014年   676篇
  2013年   478篇
  2012年   792篇
  2011年   738篇
  2010年   560篇
  2009年   513篇
  2008年   1489篇
  2007年   353篇
  2006年   463篇
  2005年   516篇
  2004年   286篇
  2003年   275篇
  2002年   464篇
  2001年   236篇
  2000年   200篇
  1999年   130篇
  1998年   96篇
  1997年   87篇
  1996年   54篇
  1995年   53篇
  1994年   89篇
  1993年   66篇
  1992年   43篇
  1991年   54篇
  1990年   40篇
  1989年   40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45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23篇
  1982年   19篇
  1981年   20篇
  1980年   2篇
  1963年   3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3篇
  1953年   6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基于健康烟草根际土壤,分离筛选具功能多样化、活性高的菌株,为作物病害生物防治提供高效、多样化的生防资源。采用平板对峙法筛选活性高、抑菌谱广的菌株,测定菌株对番茄枯萎病病菌的抑制率、对菌丝生长及和孢子萌发率的影响;应用PCR技术,检测菌株抗生素合成基因,结合室内盆栽实验检测功能菌株对番茄枯萎病的防治效果,并测定其体外产酶、解磷、解钾、固氮及产铁载体能力;结合形态学、生理生化和16S rDNA通用引物对功能菌株进行鉴定;于健康烟草根际土壤分离得127个菌株,24株对番茄枯萎病病菌等指示病原菌具有抑制作用,活性较高的3个菌株SH-1471、SH-1464、SH-1439对番茄枯萎病菌抑制率分别为82.0%、74.0%、75.0%;可使番茄枯萎病菌菌丝扭曲变形,形成泡囊结构,对番茄枯萎病菌孢子萌发抑制率分别为62.7%、50.0%、37.0%;经测定,3个功能菌株具有产srfA、fenB、ituA、ituD、bymA等抗生素合成基因;盆栽实验结果表明SH-1471对番茄枯萎病的防效为83.7%,SH-1464对番茄枯萎病的防效为60.7%,SH-1439对番茄枯萎病的防效为59.0%;此外,3...  相似文献   
82.
近年来,醛缩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很快。本文仅就其基因的表达呈现组织特异性并受组织发育阶段调节机制,同工酶进化规律及醛缩酶缺乏所致遗传性疾患的分子异常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作一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83.
研究自然保护地政策的生态成效有助于未来更好地开展自然保护地保护和治理。以三江源地区为例,通过构建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覆被转类指数考察了自然保护地的空间布局特征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刻画了自然保护地政策生态成效在自然保护地内外的空间差异性,结合最小二乘法和实地调研结果探究了保护地政策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自然保护地政策实施以来,三江源全域生态环境质量提升越来越明显,未利用地转化为生态地类是促进生态提升的最主要的用地变化类型。集中连片分布的大型保护地生态成效明显,而分布零散且靠近行政边界的小型保护地生态成效相对较小;尽管保护地生态成效优于非保护地,但保护地与周围地区的生态提升具有同步性。保护地政策通过在保护地内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项目显著促进了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同时通过采取限牧禁牧、引导转业转产等措施减轻了农牧民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未来应推动以国家公园为核心的生态系统完整性保护网络体系建设,加强国家公园和周边区域的一体化保护和联动治理,帮助农牧民进一步拓宽生计方式。  相似文献   
84.
85.
王科  蔡磊 《菌物学报》2023,42(1):50-62
我国菌物分类学研究始于20世纪初,经过百余年的不断探索和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逐渐走进世界前列。本研究通过对世界菌物名称信息库Fungal Names进行数据统计,对发现自中国的菌物新物种和中国学者发表菌物新分类单元等数据开展分析,从中揭示中国菌物分类学的历史和发展趋势。过去,一共有2 214位中国学者参与发表了15 626个菌物新分类单元,包括 3个新纲、27个新目及亚目、117个新科及亚科、769个新属及亚属、11 100个新种、322个新种下单元和3 288个新组合。在全球已知的菌物物种中,自中国发现的新物种有10 233种,隶属于 3界13门44纲174目572科2 379属,占全球已知物种多样性的6.84%,居世界第二位。地理分布上,我国西南地区(云南、四川、贵州、西藏)和低纬度的热带、亚热带地区(中国台湾、广东)发现的新物种最多。根据每年发现的新分类单元数量趋势和命名作者的构成,可将中国菌物分类学的发展历史分为五个阶段:外人在华采菌及研究(1750s-1929)、中国菌物分类学起步(1930-1949)、新中国菌物分类学早期发展(1950-1977)、全国性菌物标本采集与研究(1978-2010)、走进世界前列(2011至今)。本研究对每个发展时期的分类学概况和重要历史事件进行了总结和回顾,通过上述综述性研究,有助于系统地了解中国菌物分类学不同阶段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概况,为学科当下和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6.
俞嘉瑞  袁海生 《菌物学报》2023,42(1):86-100
外生菌根真菌作为树木的共生伙伴,是森林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在森林天然更新、植物抗逆性形成、协助植物吸收限制性营养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真菌和植物跨界共生具有复杂的分子互作过程,在共生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分子互作机制,其调控反馈网络还有许多未知。基因组与转录组研究技术和方法的进步,为一些新的信号分子、效应蛋白以及相关通路的发现提供了可能。真菌与宿主植物之间营养转移调控对共生的影响也逐渐受到关注,营养相关的转运蛋白对共生的建立和维持提供了物质基础。真菌的宿主选择机制是值得重点关注的领域,由于外生菌根真菌的多谱系起源和演化史中存在多次宿主转换事件,真菌演化出多样的应对机制用来区分相容性宿主、不相容性宿主和非宿主。通过对不同真菌与宿主植物的组学研究,宿主选择机制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本文对近十年来国内外的研究报道进行梳理与总结,并对未来在该领域的探索方向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87.
历经几代真菌人的艰苦奋斗,《中国真菌志》目前已出版65卷,其中子囊菌类有35卷、担子菌类26卷、接合菌类1卷、卵菌1卷、黏菌2卷;上述卷册记录923属9 228种及种下分类群。编研涉及大型和小型的类群、腐生菌、食药用菌、菌根真菌、作物和林木病原菌、捕食性真菌、虫生菌、菌生真菌以及毒菌等。编研过程中发现并发表了大量新分类群,丰富了对菌物物种多样性的认知。归纳已有成果,已立项卷册应加快编研和出版进度;资源调查与分类学研究需进一步加强,按分类群(专科、专属)继续开展编研工作,注重拟参编类群的前期研究积累;以下分类群值得在后续工作中予以关注:水霉目等部分卵菌、壶菌类、座囊菌纲部分类群、盘菌纲和锤舌菌纲中尚未参编的主要类群、伞菌纲中具有小型子实体的类群等。由于分类系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已出版卷册中使用的部分名称和分类地位的处理需依据被大多数学者所公认的分类系统给予适时的订正。期待建设一支继往开来的菌物分类学研究队伍,不断取得令世人瞩目的编研成果,为我国菌物资源利用和物种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8.
摘要 目的:探讨三七总皂苷联合顺铂对胃癌大鼠肾损伤的改善作用并分析潜在机制。方法:选择60只健康SD雄性大鼠分为对照组、胃癌模型组、顺铂组及三七总皂苷组,各15只。除对照组外,其余组大鼠采用皮下接种胃癌BGC823细胞悬液法建立胃癌模型。建模成功后,给予对照组和胃癌模型组大鼠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和灌胃,给予顺铂组大鼠腹腔注射25 mg/kg顺铂注射液并灌胃生理盐水,给予三七总皂苷组大鼠腹腔注射25 mg/kg顺铂注射液并灌胃30 mg/kg三七总皂苷。分别于建模成功时、药物处理28 d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和尿液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肾损伤分子1(KIM-1)水平。处死大鼠后取肾脏,分别测定肾脏组织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GSH)水平,制备肾脏组织石蜡切片并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后观察大鼠肾组织的病理学变化。采用TUNEL染色法检测肾脏组织细胞凋亡情况,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肾脏组织中LC3、HIF-1α和Beclin1 蛋白表达情况。结果:顺铂组和三七总皂苷组大鼠血清SCr、BUN和尿液NAG、KIM-1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模型组(P<0.05),三七总皂苷组大鼠血清SCr、BUN和尿液NAG、KIM-1水平显著高于顺铂组(P<0.05)。三七总皂苷组大鼠肾脏组织SOD、GSH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但显著高于顺铂组,MDA显著高于模型组但显著低于顺铂组(P<0.05),CAT与模型组无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顺铂组(P>0.05)。顺铂组大鼠肾小管明显扩张、管腔狭窄,基底层上皮细胞水肿、坏死并形成空泡,肾小管。三七总皂苷组大鼠肾脏病理学改变程度显著轻于顺铂组。顺铂组和三七总皂苷组大鼠肾脏组织细胞凋亡指数显著增加,三七总皂苷组大鼠肾脏组织细胞凋亡指数显著低于顺铂组(P<0.05)。顺铂组大鼠肾脏组织中LC3、HIF-1α和Beclin1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模型组,但显著低于三七总皂苷组(P<0.05)。结论:三七总皂苷可能通过减轻过氧自由基和过氧化水平、增强线粒体自噬水平减少肾组织细胞凋亡,减轻顺铂引起的胃癌大鼠肾损伤。  相似文献   
89.
摘要 目的:探究壮方柔肝化纤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病理影响机制。方法:选取8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将其平均分成正常对照组、病理模型组、柔肝化纤颗粒低、中、高剂量组,每组各16只。四氯化碳复合因素造模,观察记录大鼠肝脏形态,采用HE染色、Masson染色观察大鼠肝组织和胶原纤维变化,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指标数值,分析大鼠肝组织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羟脯氨酸(HY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与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柔肝化纤颗粒低、中、高剂量组大鼠肝细胞变性、坏死及纤维化组织增生程度均较病理模型组明显减轻。柔肝化纤颗粒低、中、高剂量组血清ALT、AST指标数值与肝组织中HYP、MDA指标水平较病理模型组呈现剂量依赖性降低(P<0.001),而柔肝化纤颗粒高剂量组GSH-Px、SOD的指标含量显著高于病理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柔肝化纤颗粒可有效改善肝纤维化大鼠的肝细胞损害情况,减轻其肝组织炎症程度,对肝纤维化大鼠有一定的保肝护肝与抗肝纤维化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提高GSH-Px与SOD的水平、降低HYP与MDA的含量、降低氧化应激水平、调节脂质代谢、减少机体胶原蛋白合成等相关。  相似文献   
90.
摘要 目的:探索NDRG2基因在老年核性白内障晶状体组织中,随着核级增加的表达变化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纳入2019年9月1日至2021年8月31日于哈尔滨医科大附属第一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老年核性白内障患者的晶状体组织,依据Emery分级进行核分级,去除晶状体囊膜,收集晶状体裂解液,并依据蛋白浓度结果初步调齐各样本浓度。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不同核分级晶状体NDRG2和Laminin γ2蛋白的表达差异。通过1200 μM H2O2诱导HLE B-3晶状体上皮细胞96小时,诱导细胞衰老,构建老年性白内障的细胞模型;未经H2O2溶液诱导,培养96小时的晶状体上皮细胞作为对照组。收集H2O2诱导组及对照组细胞裂解液,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两组NDRG2和Laminin γ2蛋白的表达差异。进一步构建pcDNA3.1-NDRG2/Laminin γ2质粒,转染入晶状体上皮细胞 B3 (lens epithelial cell,HLE B-3) 细胞系,探索NDRG2参与到不同核级老年性白内障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老年核性白内障患者的晶状体中,NDRG2和Laminin γ2蛋白表达增加,随着核分级越高表达越多。H2O2处理的HLE B-3细胞衰老模型中,NDRG2和Laminin γ2蛋白表达较对照组增加。NDRG2过表达可以上调Laminin γ2蛋白表达,但Laminin γ2过表达对NDRG2蛋白无明显影响。结论:NDRG2在老年核性白内障晶状体组织中表达升高,并与核分级呈正相关,可能Laminin γ2蛋白参与了此过程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