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6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我国东北天然林保护工程区森林植被的碳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东北天然林保护工程区森林生态系统为对象,通过对其主要森林类型进行调查,探讨天保工程经营区划对森林植被固碳现状的影响,并结合已有的东北林区生物量与蓄积量数据库,建立了东北林区主要树种组的生物量-蓄积量回归模型,然后以第7次森林资源清查为基础,对东北天保工程区森林植被碳储量进行估算,以期为全国森林生物量的估算和天保工程的评估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不同经营区之间(重点公益林、一般公益林和商品林)森林植被碳密度的差异并不显著,这可能与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初期经营区划的标准、样地的选择以及天保工程实施过程中粗放的管理方式有关。东北天保工程区森林植被碳储量为1045 Tg C,占东北、内蒙古三省森林植被总碳储量的68%;工程区以天然林为主,占工程区总植被碳储量的97%。工程区森林植被平均碳密度为41 Mg/hm2,较东北、内蒙古三省平均植被碳密度高14%;工程区植被碳密度随林龄的增加逐渐增大,由幼龄林的13 Mg/hm2到过熟林的63 Mg/hm2。因此,继续加强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提高其林分质量,这对未来我国森林碳汇潜力的增加和森林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2.
营林工作是一项人类首先为森林服务,反过来让森林为人类造福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人类保护、抚育、利用森林资源,森林资源则为人类提供美化、生态、宜居的环境。营林管理是一种我为森林,森林为我的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人与自然的必要管理手段。营林管理工作中的管理创新工作对于提高营林工作的经济、社会效益,保障国家"天保工程"的顺利实施意义重大。笔者根据多年营林经验提出一点营林管理创新的浅见,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63.
森林所有制对景观格局和动物生境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欧美等地区的林业发达国家,多种森林所有制长期并存,至今,多种所有制影响下森林景观和生境格局的变化以及与动物保护之间的关系成为研究热点和重点.本文首先阐述了森林所有制对森林景观格局和动物生境的影响,以及林权分散和林权流转的加剧带来的生态后果,包括提供多样化的生境和导致原有大面积生境的破碎化;其次,总结了林业发达国家解决林权分散与生物保护之间矛盾的两个理论途径--改变所有制格局和相对统一各所有制的管理行为,分析现多采用后一种途径的原因,并指出目前森林所有制研究中模拟方法的局限;最后,论述我国的研究现状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近期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64.
松嫩平原盐渍化区土壤的微域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野外定位观测和室内分析,探讨了松嫩平原盐渍化区土壤的微域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由高平地、微坡地、洼地边缘和洼地4种微地貌单元组成.洼地发育均腐土,洼地边缘、微坡地和高平地发育碱积盐成土.高平地土壤的碱土碱化层出现在15~30 cm,碱化度(ESP)60%.微坡地土壤表层的ESP最大可达75%.洼地边缘的ESP分布在10~30 cm土层,最大为30%~40%.洼地的土壤几乎没有碱化层.研究区不同微地貌部位发育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存在明显差异.微坡地土壤饱和含水率最大仅为25%,而洼地土壤0~10 cm饱和含水率高达45%.不同微地貌单元的冻融过程存在明显的差异.微坡地和洼地的最大冻结深度分别为157和136cm.冻结期,洼地土壤表层含水率由冻结前的20%增加到50%.微坡地土壤表层含盐量变化在4个微地貌单元中最明显;冻融前后微坡地土壤表层含盐量增幅达80%.  相似文献   
65.
东北过伐林区四种森林类型的物种多样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运用无偏对应分析(DCA)、群落本质多样性排序和方差分析的方法,研究了东北过伐林区吉林省汪清林业局境内的四种森林类型——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柞木林和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的林分层次的植物物种多样性间的差异。从4种类型下层植被多样性指数的比较结果来看,针阔混交林最高,阔叶混交林和落叶松人工林次之,柞木林最低。最后提出了部分经营建议。  相似文献   
66.
南宫林区马尾树的群落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尾树(Rhoiptelea chiliantha Diels et hand.-Mazz.)是20世纪30年代在贵州发现的第三纪古老单型科植物,在贵州台江县南宫林区局部形成以马尾树为次优种的群落。在600m2样方中有41科53属69种维管束植物,其中单种的属占75.4%。植物区系以热带分布区的类型为主,占总属数的62.9%,温带分布占13.7%。按Raunkiaer生活型分类系统,高位芽植物占94.2%,地面芽植物占5.8%。群落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和层间植物层;在乔木层中,可分出一个亚层。在群落中大果蜡瓣花(Corlylopsis muiliflora Hance )的重要值最大,为51.83%,其次为马尾树34.61%。保护马尾树这一物种在该地区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67.
长白山林区棕背(鼠平)秋季种群数量的预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棕背 (Clethrionomysrufocanus)为我国北方林区主要森林害鼠之一 ,对林木的危害程度与棕背数量有直接关系[1] ,危害时间主要在秋末至来年初春。在林木鼠害防治中 ,将棕背秋季种群数量提前做出预测预报 ,对采取预防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关于棕背种群数量动态的研究已有一些报道[1~ 5] ,棕背危害伊春林区的预测也有报道[1,6] 。作者根据多年在长白山林区调查鼠害的结果 ,提出适合该林区的具体预测方法 ,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1 研究地点与方法棕背在长白山林区的数量分布有明显的地带性[5,7] ,研究地点选…  相似文献   
68.
秦岭锐齿栎林光合器官内营养元素的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锐齿栎(Quercusalienavar.acureserrata)分布于我国暖温带以及北亚热带的山区[1],秦岭山地是锐齿栎的集中分布区[2]。其木材坚硬耐磨,可供建筑、枕木、地板条、制造家具等用,也是培养天麻、木耳、香菇等多种珍贵药材和食用菌的优质原料;它的种子、树皮、壳斗可提供栲胶,同时锐齿栎林具有很好的水源涵养功能[3~8]和改良土壤作用[9]。秦岭林区现有锐齿栎林8-636×105ha,蓄积6-281×107m3,分别占秦岭林区有林地面积的39-36%,蓄积的36-70%,是秦岭林区…  相似文献   
69.
陕北桥山林区主要木本植物群落种间联结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研究基于2×2联列表,分别应用种间联结系数(AC)、Ochai指数(OI)、Jaccard指数(JI)和χ2统计量对陕北南部黄土高原桥山林区16种乔木物种和32种灌木物种间的种间联结性的正负和显著程度进行计算和综合分析,并以半矩阵图表达分析结果。结果显示:(1)乔木中油松与青麸杨、辽东栎与漆树间表现出显著的正联结,而刺槐与其他乔木物种间则多表现为负联结。(2)灌木物种中,槲树和鼠李、水栒子和陕西荚蒾,虎榛子和黄蔷薇、鼠李和卫矛、兴安胡枝子和陕西荚蒾、兴安胡枝子和中华绣线菊有着显著的正联结,且茶条槭与大部分灌木物种有着较为显著的正联结关系。但酸枣、狼牙刺和延安小檗与大多数灌木物种表现出负联结关系。其他物种对之间的联结关系则不甚显著,表明了本区物种之间的联结性大都较为松散。(3)基于种间联结性,划定了本区木本植物的生态种组,其中16种乔木物种被划分为4个组,32种灌木物种被划分为5个组。研究种间联结,还可以为黄土高原区植被的保护和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0.
子午岭林区生态系统转换对土壤有机碳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生态系统转换影响土壤有机碳的动态、循环及环境质量.本研究分析了子午岭林区农田、草地、灌丛和森林不同生态系统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和稳定性有机碳含量.结果显示:各生态系统中,表层(0~10 cm)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深层土壤(40~70 cm).与农田生态系统表层土壤相比,草地、灌丛、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分别增加82.07%、121.67%和183.16%,深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也有类似的趋势;从增加的绝对值来看,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分别增加2.24、4.13和5.43 g/kg,土壤稳定性有机碳含量分别增加4.76、6.23和10.18g/kg.表明农田生态系统转换为林、草生态系统,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积累.而且,土壤作为碳“汇”的功能增强,更有利于CO2固定和生态环境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