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9篇
  免费   477篇
  国内免费   2841篇
  2024年   40篇
  2023年   172篇
  2022年   173篇
  2021年   179篇
  2020年   173篇
  2019年   195篇
  2018年   205篇
  2017年   212篇
  2016年   243篇
  2015年   245篇
  2014年   292篇
  2013年   247篇
  2012年   260篇
  2011年   219篇
  2010年   236篇
  2009年   194篇
  2008年   252篇
  2007年   154篇
  2006年   148篇
  2005年   165篇
  2004年   137篇
  2003年   130篇
  2002年   88篇
  2001年   75篇
  2000年   73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56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75年   1篇
  195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41.
砷对烤烟碳氮代谢及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盆栽试验,系统地研究了砷对烤烟全生育期的碳氮代谢及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砷毒害对烤烟全生育期的碳代谢有显著影响,抑制了碳的同化和转化,降低了整个生育期的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造成了全生育期可溶性糖的积累,导致了生育后期淀粉含量的降低,最终使碳积累减少。砷毒害也改变了烤烟的氮代谢,造成生育前期氮同化能力的降低,表现出硝酸还原酶(NR)活性下降、总氮和蛋白质含量低于CK。砷毒害烤烟的氮转化表现活跃,提高了其中的游离氨基酸含量和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GPT)活性,最终导致烤烟生育中后期总氮和蛋白质的积累,但使整个生育期的烟碱含量降低。研究还表明,砷毒害降低了烤烟的产量和经济性状,增加了叶片中砷的积累,可溶性总糖含量的提高和糖氮比的协调虽好,但烟碱含量的降低和总氮、蛋白质含量的增加,以及糖碱比和氮碱比的失调,不利于碳氮代谢有关的化学品质形成。  相似文献   
942.
认识区域尺度上外来入侵植物的分布格局及其成因对预测入侵的影响和入侵种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采用聚类分析和排序的方法分析了我国外来入侵植物的空间格局,并利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和典范对应分析探讨了自然环境因子和人类活动强度对中国32个省级空间单位(省市自治区,不包括香港和澳门)中外来入侵植物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各省外来入侵植物物种数从南到北逐渐减少,导致这一格局的主要因子为无霜期;各省外来入侵植物物种密度由东南海岸向内陆递减,造成这一趋势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交通密度;纬度是解释中国各省外来入侵植物物种组成变异的主要因子,因此中国32个省区可归为低、中、高纬度区3大类型。在此基础上预测中国东南部地区有遭受更多外来植物入侵的可能;此外,交通发达的区域也将成为外来植物入侵的热点区,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943.
微藻叶绿素荧光值与传统生长指标的关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永霞  徐宁  段舜山 《生态科学》2006,25(2):128-130
利用TD-700型叶绿素荧光仪测定了6种不同海洋和淡水微藻,即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眼点拟微绿球藻(Nannochloropsis oculata)、四列藻(Tetraselmis tetrethele)和雨生红球藻(Haematococcus pluvialis)的叶绿素荧光值,同时采用经典方法同步测定其细胞密度和叶绿素a含量。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微藻细胞密度、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荧光值三者之间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此,利用叶绿素荧光仪测定微藻生物量的方法是切实可行的,具有快捷方便、灵敏度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944.
遮荫对夏玉米产量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40,自引:5,他引:35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时期和不同程度遮荫对夏玉米产量及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遮荫显著降低玉米产量.不同时期遮荫对其影响不同,花粒期(从开花到成熟期)遮荫的影响最显著,农大108(ND108)和掖单13号(YD13)遮荫50%、90%处理分别减产67.5%、79.4%和82.9%和86.7%,其次是穗期(从拔节到开花期)遮荫,ND108和YD13分别减产34.1%、55.3%和47.2%、65.7%,而苗期(从出苗到拔节期)遮荫对其影响相对较小,ND108和YD13分别减产16.9%、24.5%和18.9%、24.3%.遮荫对YD13产量的影响大于ND108.遮荫时期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显著地大于遮荫程度.遮荫后两个玉米品种的生育进程都延迟,并随着遮荫程度的增加,对其影响加剧.穗期遮荫显著影响玉米的穗分化,花丝数和雄穗分枝数显著降低,对YD13的影响大于ND108.苗期和穗期遮荫显著抑制玉米叶面积、株高和茎节的生长.  相似文献   
945.
研究了一个生长季节内,缺苞箭竹(Fargesia denudata)-紫果云杉(Picea purpurea)原始林下不同密度缺苞箭竹凋落物及其生物元素含量的动态,比较了凋落物与新鲜叶中生物元素含量的差异,探讨了生物元素在缺苞箭竹体内的潜在内转移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在生长季节内,缺苞箭竹凋落物量随着缺苞箭竹密度增加而增大。凋落物中C、N、P、K含量随着缺苞箭竹密度增加而减小,但Ca、Mg含量随着缺苞箭竹密度增加而增大。凋落物和新鲜叶中的C含量无显著差异,且二者均无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凋落物的N、P、K含量表现为在5、6、7月依次升高,7月以后逐渐下降的格局,且凋落物中的含量明显低于新鲜叶;凋落叶的Ca含量明显高于新鲜叶,但无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凋落叶的Mg含量在缺苞箭竹指数生长期最低,而新鲜叶中Mg含量在缺苞箭竹指数生长期最高。缺苞箭竹密度对生物元素的动态变化规律无显著影响。内转移率表现为K>N>P,且P的内转移率随着缺苞箭竹密度的增加而升高,但缺苞箭竹密度对K、N的内转移能力影响较小;C在缺苞箭竹植株体内的内转移现象不明显;Ca在凋落物中的积累率随缺苞箭竹密度增加而增大;Mg元素的积累率随着缺苞箭竹密度增加越来越高,而内转移率越来越低。  相似文献   
946.
落叶松人工林细根动态与土壤资源有效性关系研究   总被引:39,自引:4,他引:3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树木细根在森林生态系统C和养分循环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温带土壤资源有效性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导致细根生物量、根长密度 (Rootlengthdensity, RLD) 和比根长 (Specificrootlength, SRL) 的季节性变化。以 17年生落叶松 (Larixgmelini) 人工林为研究对象, 采用根钻法从 5月到 10月连续取样, 研究了不同土层细根 (直径≤ 2mm) 生物量、RLD和SRL的季节动态, 以及这些根系指标动态与土壤水分、温度和N有效性的关系。结果表明 :1) 落叶松细根年平均生物量 (活根 +死根 ) 为 189.1g·m-2 ·a-1, 其中 5 0 %分布在表层 (0~ 10cm), 33%分布在亚表层 (11~ 2 0cm), 17%分布在底层 (2 1~ 30cm) 。活根和死根生物量在 5~ 7月以及 9月较高, 8月和 10月较低。从春季 (5月 ) 到秋季 (10月 ), 随着活细根生物量的减少, 死细根生物量增加 ;2 ) 土壤表层 (0~ 10cm) 具有较高的RLD和SRL, 而底层 (2 1~ 30cm) 最低。春季 (5月 ) 总RLD和SRL最高, 分别为 10 6 2 1.4 5m·m-3 和 14.83m·g-1, 到秋季 (9月 ) 树木生长结束后达到最低值, 分别为 2 198.2 0m·m-3 和 3.77m·g-1;3) 细根生物量、RLD和SRL与土壤水分、温度和有效N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从单因子分析来看, 土壤水分和有效N对细根的影响明显大于温度, 对活根的影响大于死根。由于土壤资源有效性的季节变化, 使得C的地下分配格局发生改变。各土层细根与有效性资源之间的相关性反映了细根功能季节性差异。细根 (生物量、RLD和SRL) 的季节动态 (5 8%~ 73%的变异 ) 主要由土壤资源有效性的季节变化引起。  相似文献   
947.
利用大型环境生长箱研究了两种幼龄沙地优势灌木柠条 (Caraganaintermedia) 和羊柴 (Hedysarummon golicum) 对CO2 浓度倍增和土壤干旱交互作用的响应。CO2 浓度倍增并没有改善两种沙生灌木叶片的水分状况, 而土壤干旱使叶片的相对含水量 (RWC) 显著降低。在土壤水分充足条件下, CO2 浓度倍增促进两种沙生灌木植株生长, 在干旱条件下则主要促进根的生长, 提高根冠比。土壤干旱显著减少了植株生物量, 但相对促进了根的生长, 特别是显著提高了羊柴的根冠比。CO2 倍增使稳定性碳同位素组分 (δ13 C) 降低, 但土壤干旱使之增加。两种沙生灌木叶片与根部的δ13 C值呈极显著线性关系, 羊柴的斜率大于柠条的, 表明前者叶片与根部在光合产物分配上具有较高的生态可塑性, 这和干旱条件下羊柴的根冠比增加相关联。羊柴的“源库”调节特性反映了对土壤水分胁迫具有较高的耐性。  相似文献   
948.
杉木人工林土壤活性有机质变化特征   总被引:30,自引:6,他引:24  
在中国科学院会同森林生态实验站对第一代、第二代杉木林和地带性阔叶林土壤活性有机质主要组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活性有机质各组分含量均为杉木林低于阔叶林,而第二代杉木林又低于第一代杉木.第一代杉木林活性有机质总量、微生物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和碳水化合物含量分别为18.79 g·kg-1、421.7 mg·kg-1、22.2 mg·kg-1和136.3 mg·kg-1,上述活性有机质组分在第二代杉木林中的含量分别是第一代杉木林的73.6%、87.9%、66.3%和3.2%,地带性阔叶林则分别为22.31 g·kg-1、800. mg·kg-1、361.1 mg·kg-1和220.1 mg·kg-1.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活性有机质各组分之间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与其它活性有机质组分的相关性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949.
黑龙江省森林植被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27  
焦燕  胡海清 《应用生态学报》2005,16(12):2248-2252
黑龙江省的森林资源在全国森林资源中占有较为重要的位置.利用我国第一次(1973~1976年)至第六次(1999~2003年)森林资源清查资料,以及不同树种生物量和蓄积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对黑龙江省近30年来森林碳储量进行了求和推算.结果表明,黑龙江省6次森林资源清查中森林的总碳储量分别是7.916×108 t、.413×108 t、.661×108 t、.880×108 t、6.216×108 t和6.011×108 t,总体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说明30年间黑龙江省的森林是CO2的"汇";特别是1977~1981年后,黑龙江省森林碳储量呈逐渐上升趋势,说明近20年来黑龙江省森林CO2"汇"的作用在增强.如果对现有森林进行更好地抚育和管理,黑龙江省森林作为CO2"汇"的潜力很大.  相似文献   
950.
温度为15℃时,添加20,40,80和100μg/mL维生素B12后,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calyciflorus)种群密度随时间增加而增长,其回归方程依次为:y=e(0.1757+0.2974x),y=4.6765x1.2079,y=7.7798x1.0175和y=e(0.6117+0.3469x),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t=4.56,8.15,8.53和9.86;P1.4366,y=7.7461x1.6533,y=6.3611x1.7790和y=9.064x1.6872,对照为y=7.5902x1.50192。各添加组的密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16.12,10.17,5.83和5.86;P(0.1376+0.4395x),y=e(0.2032+0.4856x),y=3.4615x1.9522和y=e(0.0220+0.48074x)。对照组除了和20ng/mL组间没有统计差异外(t=0.34,P>0.05),其他各实验组密度显著高出对照组(t值分别为3.66,10.23和2.13)。最高混交率分别为18.18%,7.60%,18.18%和16.67%,对照为66.70%。最大卵雌比依次为0.70,1.90,0.91,1.09,对照组为0.9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