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7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23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87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51.
L-乳酸细菌培养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通过对L-乳酸细菌(Lactobacillus casei FH-2)菌体生长、产酸速率、耐酸水平、高糖发酵性能的优化,实现了优化该菌生长和条件的目的。并对培养基中不同辅料的添加进行了研究。结果证明:共同加入麦根一麸皮浸泡液时,可以提高乳酸的产量,其最佳方案为50℃、4h、1%麸皮浸泡液和2%麦根。乳酸产量为40.5g/L。结论:实验通过优化L-乳酸细菌的发酵条件提高了乳酸的产量。  相似文献   
52.
灵昆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生态位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葛宝明  鲍毅新  郑祥  程宏毅 《生态学报》2005,25(11):3037-3043
2003年11月至2004年8月,在温州湾的灵昆岛东滩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采样调查。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33种,隶属7门8纲21科。主要为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环节动物多毛类,其中高潮带25种,中潮带30种,低潮带14种。通过对不同季节不同潮带的大型底栖动物密度数据进行成对t检验分析,结果认为各潮带的大型底栖动物密度分布有明显差异,而大型底栖动物密度的季节变化不明显。对定量取样中获得的21个物种以Shannon-W iener指数为基础进行了生态位宽度测定,以P ianka重叠指数为基础进行了生态位重叠值分析,结果表明日本沙蚕(N ereis jap on ica)、纽虫和线虫的生态位较宽,均为2.80以上,它们之间的生态重叠值也较高,均为0.90以上。以密度数据四次开方为基础,利用欧氏距离进行群落物种的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21个物种可以分为三大类,即潮间带广布种、中高潮带常见种、狭布种和偶见种,通过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分析也支持以上结果。3类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值均有不同的表现,与物种的分布与数量相关。研究表明,物种生态宽度、物种之间的生态位重叠值与物种的分布与数量密切相关,反映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中各物种对生境资源的利用能力的强弱。  相似文献   
53.
在分析鸭瘟病毒gB蛋白抗原性的基础上,设计一对引物克隆gB蛋白N端抗原性较好的抗原域编码基因.将克隆的基因定向插入pET-32a的EcoR Ⅰ和HindⅢ之间,构建了gB蛋白主要抗原域原核表达载体pET-gB1.将pET-gB1质粒转化BL(21)宿主菌后,对培养和表达条件进行了优化,实现了DPV gB蛋白主要抗原域的高效表达.免疫印迹试验表明获得的表达产物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应用His·Bind亲和层析柱纯化重组DPV gB蛋白,以纯化的重组gB1蛋白作为检测抗原,初步建立了检测鸭瘟病毒抗体的igB1-ELISA.结果表明,抗原的最佳包被浓度为6.5μg/mL,血清的最佳稀释度为1∶80,阳性标准初步定为:待检血清OD490>0.4,且待检血清OD490/阴性血清OD490>2.应用igB1-ELISA对鸭血清样品进行检测,结果表明igB1-ELISA与全病毒包被的iDPV-ELISA符合率达到95.6%.  相似文献   
54.
以白桦、日阴菅及其它主要草本植物的个体数量为指标,分析了各植物种群在土壤有机质,速效P和pH值3个资源维上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及其在不同海拔条件下的变化规律。日阴菅生态位宽度随海拔升高而增大,其余植物种类在有机质资源维上的生态位宽度,大都是以中等海拔(800m)的样带最宽,而在速效P资源维上,又以中等海拔的样带为最窄,由于高海拔及相应低气温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植物种群在土壤有机质和速效P的利用,主要植物种对之间在这两个资源维上的生态位重叠以高海拔(950m)样带为最小,在土壤pH值资源维上,溪荪与其它主要植物种间的生态位重叠皆以低海拔(650m)样带为最小,可能是其特殊的环境组合迫使溪荪发生了生态位移动,大多数种对在土壤有机质,速效P和pH值3个资源维上都以海拔800m的样带生态位重叠最大。  相似文献   
55.
生态群落物种共存的进化机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概述了目前对生态群落的物种共存研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动、植物群落物种共存机制的研究进展。植物群落的物种共存主要介绍与环境、种子再迁移、生态位分化、竞争平衡理论、种库假设、再生生态位等有关的几种假设、生态学上相似种的共存及“原”群落概念等。动物群落的物种共存机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叙述:(1)异质环境中的资源分割,主要指动物斑状滋养的不同利用;(2)避免竞争排斥的行为机制,如边缘效应、聚群效应、扩散行为、相互作用和干扰;(3)特化者和泛化者的共存,包括:竞争是物种向多功能进化的作用力、最佳觅食理论与生态学特化及特化概念的发展。最后指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56.
固态法生产益生素中二级液体菌种培养基配方筛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正交试验 ,对固体法生产益生素中菌株NYS 2的二级液体菌种的培养基配方进行筛选 ,确定了一组最佳组合 :蛋白胨 1.0 % ,葡萄糖 1.0 % ,酵母膏 0 .5 % ,牛肉膏 1.0 % ,KH2 PO40 .0 6 % ,NaCl 0 .3% ,pH 7.2~7.4。  相似文献   
57.
福建罗卜岩闽楠(Phoebe bournei)林中优势树种生态位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吴大荣 《生态学报》2001,21(5):851-855
在福建省三明市罗卜岩自然保护区内选择由落叶阔叶树种为主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向中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演替过程中的4个不同演替阶段的代表性群落,以群落组成类型作为一维资源位,以树种的重要值作为资源位上的表现特征,定量分析了闽楠林中优势树种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情况。结果表明,大部分的常绿阔叶树种具有较大的生态位宽度值,而落叶阔叶树种则呈现较小的生态位宽度值;两类树种的;生态位虽有一定程度的重叠,但总体仍然较低。这些结果与两类树种对光等生态因子要求不同直接相关。生态位宽度值较大的常绿阔叶树种之间可产生较高的生态位重叠值。生态位宽度值较大的树种与生态位宽度较小的树种也可产生较大的生态位重叠值,但较小生态位宽度值的树种与较大生态位宽度值的树种往往只有小的生态位重叠值,而较小生态位宽度值的树种之间则可有国产高的生态位重叠值。上述的生态位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由落叶阔叶树种为主的常绿落叶阔叶林向中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演替过程中优势各群的生态适应性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58.
不同菌株同态发酵玉米秸秆生产饲料蛋白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日强  张峰 《生态学报》2001,21(9):1512-1518
利用24株能够降解纤维素和木质素的菌种对玉米秸秆粉进行单菌株发酵、多菌株组合发酵以及不同氮源发酵生产饲料蛋白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结果表明:24株单菌株发酵中F-21的发酵产物真蛋白含量最高(平均为7.64%);以F-5,F-17,F-21和F-24组成的多菌株发酵体系,经3d发酵后,发酵产物粗蛋白含量由2.80%提高到10.07%比原料本身的粗蛋白含量高259.6%;粗纤维含量由38.17%降低到36.07%,氨基酸总量由2.1%增加到5.7%,比原料本身高171.4%,且氮基酸种类齐全;尿素和(NH4)2SO4的添加量与发酵产物真蛋白含量的关系呈抛物线,对相同添加量以尿素效果较好,而在尿素中,2%的添加量为最好,聚类分析将24株单菌株发酵后真蛋白含量和对照分为4组,其中G3{F-1,F-21}发酵效果最好,G1{F-3,F-5,F-7,F-8,F-12,F-13,F-15,F-17,F-19,F-20,F-22}次之,G2{F-2,F-4,F-9,F-10,F-11,F-14,F-18,F-18,F-23,F-24}较差,G4{对照,F-16}最差。试验结果表明,由F-5,F-17,F-21和F-24组成的多菌株发酵体系为发酵秸秆生产饲料蛋白的优良菌株。  相似文献   
59.
张掖国家湿地公园优势鸟类种群生态位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张晶  赵成章  任悦  李雪萍  雷蕾 《生态学报》2018,38(6):2213-2220
鸟类时空格局影响下鸟类种群生态位的变化是认识鸟类环境适应机制的理论基础。在张掖国家湿地公园保育区,采用样带法研究了冬春季节5种优势鸟类种群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的时间异质性。结果表明:随着月份的更替,5种优势鸟类种群的生态位宽度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赤麻鸭(Tadornaferruginea)、绿头鸭(Anasplatyrhynchos)、麻雀(Passer montanus)、白骨顶鸡(Fulicaatra)的最高值出现在1月分别为1.601、1.415、1.627、1.771,大白鹭(Ardea alba)的最高值出现在3月为0.556;不同月份间鸟类优势种群生态位重叠存在差异,3月、11月生态位的重叠值最大,1月份最小;优势鸟类种群的生态位宽度和重叠在时间尺度上表现出"此消彼长"的关系。湿地公园时间尺度上的鸟类生态位宽度和重叠的差异与湿地食物资源及隐蔽条件、鸟类群体迁徙规律、鸟类种间的竞争密切相关,反应了湿地鸟类适应生境变化的可塑性机制。  相似文献   
60.
麦套春棉主要害虫和天敌的生态位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牟吉元  陈天业 《昆虫知识》1997,34(6):325-329
调查了麦套着棉不同时期内,棉株上、中、下部棉蚜AphisgossypiiGover、棉叶螨TetranychustruncatusEhara、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Hubner)和其主要天敌的数量。求得各期害虫与害虫、害虫与天敌、天敌与天敌之间的生态位宽度和重叠指数,并分析了它们彼此在空间上的竞争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