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5篇
  免费   77篇
  国内免费   145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63篇
  2022年   79篇
  2021年   86篇
  2020年   77篇
  2019年   115篇
  2018年   117篇
  2017年   67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72篇
  2014年   88篇
  2013年   89篇
  2012年   76篇
  2011年   86篇
  2010年   100篇
  2009年   81篇
  2008年   112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90篇
  2004年   93篇
  2003年   69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76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森林景观生态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综述了国内外森林景观及其动态研究的4个领域:森林景观管理与景观质量控制、森林景观格局与功能相互关系、森林景观生态过程模拟模型和决策模型、河岸景观生态的研究。并进一步指出了我国在森林景观生态研究领域中存在的问题:森林景观的研究基础不足,研究手段、方法相对落后,研究案例和成果有限。同时,还提出了森林景观生态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82.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土地覆被和景观格局的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郭笃发 《生态学杂志》2005,24(8):907-912
根据1986、1996和2001年土地覆被数据,运用ARC/INFO软件和景观生态学方法,研究了渤海海岸线缓冲带的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分析了渤海的影响程度与范围。结果表明,在空间上,1986和2001年各缓冲带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随着距海岸线距离的增大而升高,两者呈直线关系。在1996年,随着缓冲距离的增大,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未有明显的空间分异;在时间上,各缓冲带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逐年增加。渤海对近代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的影响范围超过3km。除了优势度外,所研究的其他景观格局指标与距海岸线的距离没有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983.
南海某些表层沉积硅藻的分布及其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本文通过对南海表层沉积物样品的硅藻分析,试图揭示南海某些表层沉积硅藻的分布规律,以便为南海古海洋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发现,Thalassionema nitzshioides为南海地区表层沉积硅藻的优势种,且其百分含量无明显的区域差异,体现了南海与周围海洋水体交换相对较弱的特征。除此之外,南海表层沉积硅藻的分布主要受到海洋环流的影响,表现在黑潮暖流、印度洋暖水的入侵以及沿岸流对南海表层沉积硅藻分布的影响。其中,Nitzshia marina, Azpeitia neocrenulata , Azpeitia africana , Rhizosolenia bergonii等暖水硅藻可作为黑潮暖流及印度洋暖水入侵南海强度的指标种。而Cyclotella stylorum , Cyclotella striata , Diploneis bombus , Traychneis aspera , Tabularia tabulata等则可看作判断沿岸流对南海水体影响强度的标志种。  相似文献   
984.
泾河沿岸景观格局梯度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3,自引:6,他引:17  
以MODIS影像数据为基础,利用Fragstats为工具,对泾河主干沿岸做10 km缓冲区(Buffer) ,从景观水平和类型水平上,分析河岸带景观格局的梯度变化,同时对产生这种梯度变化的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泾河自上游而下,景观水平上的景观指数有3种不同的变化类型:(1)上升型(2 )下降型(3)无明显趋势,表现出斑块数量、丰富度、连接度的递增,形状指数、分维数和斑块大小的递减;类型水平上以农田、草地和农草交错类为主,这3种类型的景观指数表现突出,具有明显的峰值。景观格局的梯度变化受到温度、降水、土壤等影响,同时,人为干扰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经济发展,人口增加使景观类型及其分布格局发生巨大的变化。景观格局的数量化对生态系统评估、监测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85.
提高水体净化能力控制湖泊富营养化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濮培民  李正魁  王国祥 《生态学报》2005,25(10):2757-2763
建立了湖泊污染物质动力学方程,根据我国湖泊和美国O keechobee湖资料,确定了控制藻类暴发的总磷阈值为0.035m g/L,总氮阈值为0.350m g/L(滇池)和1.050m g/L(太湖);用实测资料,计算得到需要削减的外污染源滇池为总磷、总氮各78%,太湖为总磷69%、总氮56%。提出通过提高水体净化能力可以控制湖泊富营养化的理论依据和如下技术路线:提高湖泊净化率,使其超过输入的污染率,在湖内实现浓度低于控制藻类水华暴发所需要的磷、氮阈值;因地制宜综合运用到太湖、巢湖、滇池等一类大、中型湖泊,加强管理,就可以在占湖泊7%(滇池)和4%(太湖)的湖面上,依托科学布设控制其生长的凤眼莲,将其规模化地加工为有益产品,从而有效地去除湖泊中的营养盐,将水体综合净化率比现有净化率在滇池提高4.6倍,在太湖提高2.1倍,实现控制湖泊富营养化目标,并同步地在约3~4倍相应面积上修复健康水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986.
城市地域生态调控的空间途径——以深圳市为例   总被引:25,自引:6,他引:19  
城市地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和保障。景观生态学主要研究地表各种景观空间格局与生态过程及其相互作用,其原理和规律为在实践中通过优化景观格局,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提供了理论框架。以深圳市为例,尝试综合运用生态敏感性与适宜性分析和景观格局整体优化的方法,通过对生态系统的格局分析与问题诊断,构建合理、稳定的生态系统结构,保障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正常发挥。案例研究将深圳市域的整体生态结构分为自然生态空间、城镇发展空间和生态廊道3部分。城镇发展空间具有文化支持的生态功能,自然生态空间具有环境服务和生物生产的生态功能;生态廊道主要起到加强生态联系,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并防止城市发展空间无序蔓延的功能。城镇景观斑块镶嵌于自然生态景观基质中,并通过多种类型的生态廊道相连,形成区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案例研究表明,景观生态规划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将景观生态学原理和规律比较合理的运用于实践。  相似文献   
987.
异质种群动态模型:破碎化景观动态模拟的新途径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张育新  马克明  牛树奎 《生态学报》2003,23(9):1877-1790
景观破碎化导致物种以异质种群方式存活,使得基于异质种群动态模拟破碎化景观动态成为可能。异质种群动态模型的发展为景观动态模拟奠定了良好基础。根据空间处理方式的不同,异质种群模型可分为三大类,可不同程度地用于描述破碎化景观动态。(1)空间不确定异质种群模型,假定所有局域种群间均等互联,模型中不包含空间信息,仅能用于景观斑块动态描述;(2)空间确定异质种群模型,假设局域种群在二维空间上以规则格子形式排列,是一种准现实的空间处理方式,可用于景观动态的简单描述;(3)空间现实异质种群模型,包含了破碎化景观中局域种群的几何特征,可直接用于真实景观动态的模拟研究。空间现实的和基于个体的异质种群模型不但是未来异质种群模型发展的主流,也将成为未来破碎化景观动态研究的重要工具。为了更加准确完整地描述破碎化景观动态,不但应该综合运用已有的各种异质种群模型方法,更要引进新模型来刎画多物种、多变量、高维度、复杂连接的破碎化景观格局与过程。  相似文献   
988.
金卫斌  胡秉民 《生态学报》2003,23(4):642-648
借助于水文学对不同下垫面状态的产流模式研究的成果,建立了计算四湖流域两个调蓄湖泊汛期洪峰水位的模型。模拟分析的结果表明,在4种同样的降雨条件下,景观结构变化使长湖汛期日水位平均增加0.0831—1.3223m,最大增加0.1579—1.8583m,使洪湖汛期日水位平均增加1.0810一2.3008m,最大增加1.4101—2.4864m。证明景观结构变化是引起洪涝灾害加剧的重要原因且景观结构变化对湖泊洪峰水位的影响存在一种累加效应。景观结构的调整也是控制洪涝灾害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89.
曾辉  高凌云  夏洁 《生态学报》2003,23(11):2201-2209
利用南昌市1988~2000年期间5个时段的TM卫星影像数据编制了景观组分类型图,并通过叠图分析统计了全部组分类型在4个比较时段的转移概率矩阵。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组分转入、转出贡献率和特定转移过程贡献率等3个动态分析参数,对南昌市的景观动态变化特征和驱动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城市化引发的建设用地规模急剧膨胀是工作区内景观结构在研究时段内急剧调整的主要原因;农业经营的稳定性需要作为一种重要驱动因素,在农业用地大量流失的同时,使其它景观组分向农田转移成为优势性转移过程类型;地形和水文变化对于林地和水体等组分变化具有次要约束性影响,但对于一些特定优势转移过程的出现则具有决定性作用。研究结果还证实了所提出的3种基于组分转移概率矩阵的量化参数在景观动态变化特征和驱动机制研究中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90.
关于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景观生态学的观点理解生态环境建设,分析了“山川秀美”的涵义,进而讨论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重点、原则、途径等。认为基本农田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生态环境建设的良性发展,在建造林草植被的同时,加强基本农田建设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退耕地不能一味地将其用于生产,要充分考虑生态用地的需要。多用途植物的开发利用,以及包括梯田地埂利用在内的植物种间的合理混合种植,可以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于黄土高原植被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