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3篇
  免费   87篇
  国内免费   269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61篇
  2012年   74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81篇
  2008年   89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原子力显微技术在细胞生物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近年来原子力显微技术(AFM)在细胞生物学中的应用大致归纳为几个方面进行了简单介绍,还指出了细胞表面结构难于识别、细胞内部结构难以原位观察等AFM应用于细胞生物学中的难题,并提出了“形状探针”的概念以及超薄切片的思路以解决这些难题。AFM在细胞生物学中的应用研究还远远不足,需要更多的科学工作者加入其中。  相似文献   
92.
传统中药白芍原植物分类鉴定及根形态解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我国主产地的白芍(Radix Paeonia alba)原植物10个居群进行调查及标本采集,植物鉴定结果为:川白芍原植物粉红花居群为原变种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白花居群为芍药变种毛果芍药P.lactiflora var.trichocarpa(Bunge)Stern;毫白芍原植物线条居群和蒲棒居群均为芍药;杭白芍原植物红花、白花、粉红花居群均为毛果芍药;陕西韩城、江苏东海、山东荷泽白芍均为芍药,各居群在花色及形态上有明显而稳定的变异。根横切面解剖结构显示,按木质部的排列方式可将白芍原植物10个居群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有呈两个不相连的扇形中央导管群,并且有狭长、具分枝的从形成层到根中央部分连续排列的木质部,基本上是原植物芍药的植物特征,其中毫白芍线条居群兼有毛果芍药和芍药的特征;第二类为具有不明显的根中央扇形导管束,导管束呈环状围绕中央排列,并且有粗短不分枝的靠近形成层处成群的导管,与原植物毛果芍药的特征基本一致,其中杭白芍红花居群与川白芍白花居群根中央导管群呈现较明显的2个分离扇形排列,类似芍药。白芍原植物的种分类定位与花色无密切关联,但由于性状的稳定,可以考虑作为变种或变型定位。  相似文献   
93.
为明确何杰金病 (Hodgkin’sdisease ,HD)瘤细胞中是否存在人巨细胞病毒 (humancytomegalovirus,HCMV)感染 ,采用显微切割技术结合PCR方法检测HD组织及其瘤细胞Hodgkin/Reed Sternberg(H/RS)中的HCMV核酸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催化信号扩增 (catalysedsignalamplification ,CSA)法检测HD中HCMV的立即早期抗原、早期抗原和基质蛋白。结果在 5 4例HD中选取 13例HD的H/RS细胞 ,经显微切割分离后有 4例 (30 8% )经PCR扩增出HCMV的核酸 ;5 4例HD组织中 ,经PCR检测有 10例 (18 5 % )扩增出HCMV的核酸 ;CSA染色显示有 6例(11 1% )HCMV立即早期抗原和早期抗原 (DDG9/CCH2 )阳性 ,5例 (9 3 % )基质蛋白 (AAC10 )阳性。对照的 17例反应性增生淋巴结中HCMV核酸的PCR检测 ,以及三种HCMV抗原的CSA检测 ,均为阴性。表明HD组织的H/RS细胞中存在HCMV核酸和抗原 ,而反应性增生淋巴结中不存在 ,提示HCMV可能参与了何杰金病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94.
李一琨 《生物学通报》1998,33(11):38-40
最近十几年里,在对染色体特定基因研究和分子标记遗传图谱等研究方面,以经典的遗传作图为基础,出现了很多新方法,微切及微克隆技术(ChromosomeMicrodissectionandMi-croclong)是随着近10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而诞生的...  相似文献   
95.
SH-SY5Y细胞上的钙库及钙振荡机理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使用显微荧光测量的方法,对未分化和分化的SH-SY5Y神经杂交瘤细胞上进行的实验,发现存在着毒蕈碱受体激动剂Carbachol激发的钙振荡,并展示了几种类型的钙振荡模式。它是由于毒蕈碱受体M3引起的,其机理与细胞的钙库和钙通道有关。在用钙通道阻滞剂Verapamil和CdCl2抑制钙通道的情况下,钙振荡仍能继续。但在胞外完全无钙时,振荡很大程度上被抑制。另外,振荡的频率也与刺激物浓度及胞外钙浓度有关。最后并讨论了振荡可能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96.
新型多功能流式细胞仪的研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种新型流式细胞仪,利用一台装配有稳定的高压氙灯的落射荧光显微镜和光电倍增管以及计算机多道分析器组成的具有高分辨率和稳定性的流式细胞仪。其波长可在近紫外到近红外波段任意选择。既可用于流动样品,又可用于静止样品测定。用于流动样品测定时,喷嘴把经流体动力学方法会聚的样品流喷射到置于落射荧光显微镜物镜前方的显微镜盖玻片上,进行单细胞的快速定量分析。用于静止样品时,可用来精确测定细胞内各组分的含量。这种新型流式细胞仪可以在生物学研究和临床医学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7.
目的:明确松果体区及其毗邻结构的神经内镜下解剖特点,探讨内镜下经幕下小脑上入路的解剖通路及手术操作技巧.方法:随机选取10%福尔马林固定的国人成年尸体头颅标本15例,在神经内镜下模拟幕下小脑上入路,观察松果体区解剖结构暴露范围与可调整程度,测量其手术入路相关解剖结构数据.结果:幕下小脑上入路中,内镜视野呆板固定,可调整性差.松果体区解剖结构显露不良,从而影响手术操作.结论:内镜下单纯利用幕下小脑上入路进入松果体区不可取,适当切除小脑上蚓时,幕下小脑上入路中进入第Ⅳ间隙后松果体区各解剖结构暴露良好,但内镜调整难度大,此手术入路可作为辅助手术间隙.  相似文献   
98.
五爪金龙茎的解剖结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常规石蜡切片、显微观察及显微照相的方法,对五爪金龙(Ipomoea cairica)茎的结构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五爪金龙茎的解剖结构以初生结构为主,维管形成层已经形成,但次生结构尚不发达。通常具3~6个空腔,初步推断其为裂生式分泌道;表皮外弦向壁增厚,具角质层,具气孔及气室;紧贴表皮内方的1~3层和皮层最内1~3层的细胞可能为分泌细胞;具双韧维管束,木质部极为发达,导管细胞紧密排列,围绕内韧皮部和中央的髓而成一圆周;形成层位于外韧皮部与木质部之间;茎中央是大型薄壁细胞构成的髓,具簇晶。  相似文献   
99.
彭励  李亭  胡正海 《西北植物学报》2007,27(12):2429-2437
应用常规石蜡切片方法,对乌拉尔甘草根和根状茎的结构及其发育进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乌拉尔甘草根的发育包括原分生组织、初生分生组织、初生生长和次生生长4个发育阶段.原分生组织由3层原始细胞组成,具有典型分生组织细胞的特征;初生分生组织由根冠原、表皮原、皮层原和中柱原组成;初生结构包括表皮、皮层和中柱,初生木质部为4原型,偶见3原型,内皮层细胞具凯氏带;次生生长依靠维管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活动完成,维管形成层源于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之间的薄壁细胞,而木栓形成层由中柱鞘细胞脱分化产生;次生结构由次生维管组织和周皮共同组成,根中央不具髓.(2)根状茎发育过程与地上茎类似,包括原分生组织、初生分生组织、初生生长和次生生长4个发育阶段.原生分生组织由原套和原体组成,其衍生细胞分化成由原表皮、基本分生组织和原形成层组成的初生分生组织;初生结构包括表皮、皮层、外韧维管束、髓和髓射线,维管束呈环形排列;位于维管束中的原形成层细胞恢复活动产生次生木质部和次生韧皮部,束间形成层产生射线细胞;靠近维管束内侧的皮层薄壁组织细胞脱分化产生木栓形成层,以后形成周皮.周皮、次生维管束、射线和髓共同构成根状茎的次生结构.  相似文献   
100.
西南岩溶地区黄荆和檵木叶片结构对其生态环境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常规石蜡切片法对生长于桂林毛村岩溶区和非岩溶区的黄荆(Vitex negundo)和檵木(Loropetalumchinense)的解剖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对两区的黄荆叶片表皮形态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1)两地的黄荆叶片背面均有浓密的绒毛,但致密程度有差异,岩溶区黄荆叶片的气孔深藏于绒毛间隙,这种结构可减少水分蒸发,降低因岩溶干旱带来的水分缺失.(2)岩溶区黄荆和檵木的叶片厚度、上下表皮厚度、栅栏组织的厚度以及栅栏组织的致密程度均大于非岩溶区,这些特征有利于减少水分蒸腾.(3)岩溶区黄荆和檵木叶片的维管组织发达程度高于非岩溶区,有利于在蒸腾减小的情况下促进水分运输和营养元素的迁移,说明2种植物叶片结构特征在不同生境区的改变是其长期在岩溶区干旱环境条件下形成的适应性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