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9篇
  免费   110篇
  国内免费   368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103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苏承武 《蛇志》2010,22(1):79-83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宣言:“健康不仅仅是不生病,而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自我保健是个人、家庭、邻里、亲友间进行的卫生活动,是将医疗、预防、康复和保健合为一体的综合保健措施。健康的钥匙在自己的手中”。医学有两个目标,一是治病,二是防病。  相似文献   
72.
廖翔华 《动物学报》2007,53(3):470-480
研究了寄生于鲤鱼及草(鲩)鱼的鱊头槽绦虫(Bothriocephalus acheiloghathi)的多样性.作者在1986-2000年收集材料,遍及中国19个省及自治区.在江苏等5省只收集到其它寄生虫的材料,故结果未列入附录1和2.研究结果表明,鲤鱼及草鱼的寄生鱊头槽绦虫的地理分布截然不同.寄生于鲤鱼的鱊头槽绦虫分布于黄河水系的西北地区及黑龙江水系的东北各省及长江上游的四川、云南和贵州,南方各省的鲤鱼不感染这种绦虫.寄生于草鱼的鱊头槽绦虫分布于沿珠江水系的广东、广西及闽江水系的福建,感染池塘的幼龄草鱼,天然水体中未发现感染阳性的草鱼.交义感染试验表明,寄生在这两种鲤科鱼类的头槽绦虫有极强的宿主特异性,草鱼感染的头槽绦虫一年内大部分时间排出发育完全的胚胎卵,而鲤鱼感染的头槽绦虫排出的虫卵多为早期分裂卵,甚至在盛夏,水温在28℃-30℃的情况下也无例外.虫卵发育程度不同,卵的孵化期也有差异.在同等温度28℃-29℃时,草鱼头槽绦虫虫卵的孵化期为1.69±0.17 d;鲤鱼的头槽绦虫虫卵的孵化期为3.98±0.3 d.此外,种群结构也有明显区别,草鱼的头槽绦虫在繁殖季节,体长<1 cm的幼虫占种群的主体,年终时绦虫全部从宿主体内消失,生活周期从初染至消敛约1年;鲤鱼的头槽绦虫主体全年皆为孕节成虫,在Ⅱ龄商品鱼中继续繁殖.本研究表明,鲤鱼及草鱼的寄生鱊头槽绦虫显示的多样性是因长期适应不同生活环境从而演化为两个不同的亚种[动物学报 53(3):470-480,2007].  相似文献   
73.
中国明对虾大颚器的组织学及孕酮和雌二醇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eRoux于1968年首次描述了甲壳动物十足类的大颚器,并认为它与Y-器官是两个不同的腺体,Byard等在研究了美洲龙螯虾(Homarus americnus)大颚器的超微结构后指出,甲壳动物大颚器是类似于昆虫咽侧体的内分泌器官。Hinsch研究了蜘蛛蟹(Libinia emarginata)大颚器的结构和功能,指出该器官与甲壳动物的蜕皮和生殖均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74.
目的:观察低氧预适应对小鼠海马组织HIF-1与EPO的低氧应答元件(HRE)结合活性的变化,探讨这种变化与低氧预适应形成的关系。方法:小鼠低氧0次(H0),1次(H1),4次(H4)后取海马组织,应用凝胶迁移改变试验(EMSA),染色体免疫共沉淀(ChIP)试验和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技术,检测小鼠海马组织内HIF-1与EPO的低氧应答元件结合能力的变化。结果:EMSA体外结合实验及ChIP体内结合实验发现。H0、H1和H4组结合活力依次增强。结论:HIF-1与EPO的低氧应答元件结合增强可能参与预适应的形成。  相似文献   
75.
肠膜明串珠菌葡聚糖蔗糖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PCR方法从肠膜明串珠菌葡聚糖亚种(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 subsp dextranicum)基因组DNA中扩增出了葡聚糖蔗糖酶基因dsrD并将其连接到表达栽体pET-30(a),得到重组质粒pET-30-dsrD,将重组质粒转化到大肠杆菌菌株Rosetta中,重组菌株SDS-PAGE结果显示有明显的170kD特异蛋白条带出现.经测定酶活力达1.2U/mL,约是原始菌株的30倍.  相似文献   
76.
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的细胞学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入侵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 L.)和同属土著种一枝黄花(Solidago decurrens Lour.)的染色体计数,并对核型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加拿大一枝黄花染色体数目为2n=54,核型公式为k(2n)=6x=54=46m 8sm(0-6SAT),核型类型为2A型;一枝黄花染色体数目为2n=18,核型公式为k(2n)=2x=18=16m 2sm(0-2SAT),核型类型为1A型.通过对一枝黄花属(Solidago L.)植物染色体数目的统计分析,判断该属的染色体基数为9.通过对多倍体基因表达导致植物适应进化的讨论得出:多倍体是入侵植物特征,可能是植物入侵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77.
腺苷和乙酰胆碱后适应诱导的心肌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Zang WJ  Sun L  Yu XJ 《生理学报》2007,59(5):593-600
近年来缺血后适应的提出成为抗再灌注损伤的里程碑,其良好的临床可控性和可靠的保护效应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缺血后适应即在心肌长时间缺血后再灌注之前,进行数次短暂的再灌注,缺血的循环处理,诱导产生心肌保护效应,其循环次数和间隔时间存在种属差异。研究证实后适应不仅限制急性期梗死面积,还可以减轻长期损伤,其是否与保护血管内皮、抑制中性粒细胞介导的氧化损伤相关还存在争议。上调再灌注损伤补救激酶(reperfusion injury salvageHnase,RISK)通路是后适应保护的重要机制之一,即激活磷脂酰肌醇一3激酶(phosphatidy linositol3-kinase,P13K)-Akt途径和,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kinase,ERK)途径,抑制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的开放,减少细胞凋亡和坏死。但是这两条途径的地位和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为了更加适用于临床,研究者将机械调控转变为药物干预,观察药物能否模拟缺血后适应发挥保护作用,即药物后适应。腺苷是研究最广泛,也是最有希望成为临床正式用药的一种药物。我们实验室首先提出了乙酰胆碱可以模拟缺血后适应,通过线粒体ATP敏感钾通道发挥心肌保护效应。本文着重阐述缺血后适应保护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效应和信号转导通路,尤其是腺苷和乙酰胆碱模拟药物后适应的可能机制和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8.
为了解杂拟谷盗Tribolium confusum Jacquelin du Val的热适应特性,将杂拟谷盗分别于15,25和35℃下驯化2周后,用温度梯度仪测量在不同温度驯化下杂拟谷盗的最适温度、临界低温和临界高温。结果表明,驯化温度对杂拟谷盗最适温度、临界低温和临界高温的影响极显著(P<0.01),最适温度、临界低温、临界高温均随着驯化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最适温区的范围随着驯化温度的升高而扩大。驯化温度对杂拟谷盗最适温度的影响最大(0.317),对临界低温的影响(0.310)大于临界高温(0.255)。  相似文献   
79.
缺氧预适应这一生物进化上的内源性细胞保护机制,可被机体、器官、组织和细胞的重复缺氧暴露所激发。缺氧预适应的效应已由对重复缺氧局部/原位器官组织的保护(局部/原位缺氧预适应)发展到既保护远隔的各种异位器官组织(远程/异位缺氧预适应)又抗御其它种种非缺氧性应激(交叉/多能缺氧预适应)。在现有进展的基础上,缺氧预适应研究以及其可操作性和可应用性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80.
石磺科3种贝类皮肤显微结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石蜡切片和H.E染色技术,对石磺科(Onchidiidae)3个属的代表物种:瘤背石磺(Onchidium struma)、平疣桑椹石磺(Platevindex mortoni)和里氏拟石磺(Paraoncidium reevesii)的皮肤进行了组织学观察及参数测量比较。结果表明,3种石磺的皮肤虽然厚度不一,但基本结构相似,均由角质膜、表皮和真皮构成。角质膜是一层覆盖于表皮角质层上的蛋白质薄膜;表皮由多层上皮细胞构成,包括角质层、颗粒层和生发层;真皮包括疏松层和致密层,疏松层中嵌有颗粒腺和黏液腺两种腺体。3种石磺的皮肤厚度、各组织相对厚度及腺体数量等均存在差异。将结构差异与石磺的栖息环境进行比较分析后得到:陆栖为主的瘤背石磺皮肤表皮角质化程度高,颗粒腺发达;以水栖为主的里氏拟石磺表皮角质化程度相对低,黏液腺发达;而水陆两栖的平疣桑椹石磺,皮肤角质化程度介于前述二者之间,颗粒腺与黏液腺均不发达。研究结果体现了三者不同的生态适应特征,也为深入探讨海洋无脊椎动物从海洋向陆地进化的研究提供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