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9篇
  免费   454篇
  国内免费   190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68篇
  2022年   78篇
  2021年   84篇
  2020年   83篇
  2019年   100篇
  2018年   68篇
  2017年   93篇
  2016年   91篇
  2015年   92篇
  2014年   162篇
  2013年   95篇
  2012年   105篇
  2011年   117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94篇
  2008年   133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 毫秒
51.
胰腺癌(pancreatic cancer,PC)是一种发病率接近死亡率、死亡率极高的恶性肿瘤。由于胰腺癌早期无明显病症,许多病人确诊时已是癌症末期,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期,预后极差,因此,迫切需要高效的胰腺癌早期诊断生物标志物。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高分辨质谱技术以及生物信息技术等的发展与应用,很多关于胰腺癌诊断的生物标志物不断被发现,如糖蛋白、突变基因、甲基化DNA、非编码RNAs(如miRNA、lncRNA、circRNA)等。本文旨在对胰腺癌生物标志物的临床诊断价值进行总结,以期为胰腺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2.
植物功能性状是构成植物个体的基础,从性状角度揭示植物个体特征的变化机制尤为重要。该研究以半干旱沙质草地优势草本植物黄蒿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践踏强度在生长季早期对其功能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群落水平上,放牧践踏显著降低了生长季早期植物群落高度;而在个体水平上,黄蒿株高不是响应放牧践踏的敏感性状。(2)黄蒿的叶长、叶宽随践踏强度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中度践踏强度下达到最高;茎直径随践踏强度的增加而增加;根系和全株性状随践踏强度增加无显著差异。(3)黄蒿的叶片长度、叶片宽度、单叶面积随叶片厚度的增加而减小,且叶片与一级根数目、根茎叶生物量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放牧践踏会影响黄蒿茎直径,但对其他表型性状没有显著影响;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黄蒿通过不同表型性状的非对称变化进行性状之间的权衡,践踏强度的增加对生长季早期黄蒿根茎叶生物量积累的影响很小。研究认为,黄蒿在生长季早期对放牧践踏具有较强的抵抗力,这对生长季早期半干旱沙地放牧压力的选择和物种保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3.
摘要 目的:探讨盐酸右美托咪定联合盐酸罗哌卡因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对肺癌根治术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和免疫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20年4月期间于我院行肺癌根治术的患者400例,根据信封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0例,对照组给予盐酸罗哌卡因TPVB,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盐酸右美托咪定,对比两组疼痛、炎性因子、免疫学指标、血流动力学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术后6 h(T5)~术后48h(T8)时间点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插管后5 min(T1)~术毕(T3)时间点心率(HR)及平均动脉压(MAP)较麻醉诱导前(T0)时间点升高(P<0.013),观察组T1~T3时间点HR、MAP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T8时间点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均较T0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T8时间点CD4+、CD4+/CD8+均较T0时间点下降,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CD8+均较T0时间点升高,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盐酸右美托咪定联合盐酸罗哌卡因TPVB用于肺癌根治术患者,可稳定血流动力学,且可获得较好的镇痛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减轻术后炎性损伤及免疫抑制。  相似文献   
54.
摘要 目的:肺癌住院患者营养不良风险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2020年1月期间我院诊治的125例肺癌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的营养状态评估结果将其分为81例营养不良组和44例营养良好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和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营养不良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营养不良患者占比64.80%(81/125)。与营养良好组相比,营养不良组年收入≥50000元患者比例明显下降(P<0.05),营养不良组体质量指数(BMI)≤22 kg/m2患者比例、肿瘤分期III~Ⅳ期+广泛期患者比例以及肿瘤低分化患者比例明显升高,血清白蛋白水平和淋巴细胞绝对值(LYM)明显下降(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分期III~Ⅳ期+广泛期以及肿瘤低分化是肺癌住院患者营养不良的危险因素(OR=1.743、1.812,P<0.05),年收入≥50000元、BMI>22kg/m2、白蛋白水平≥29.55 g/L和LYM≥2.47×109/L是肺癌住院患者营养不良的保护因素(OR=0.487、0.502、0.453、0.731,P<0.05)。结论:肺癌住院患者营养不良风险较高,年收入情况、BMI、肿瘤分期、分化程度、白蛋白水平以及LYM均是肺癌住院患者营养不良风险的影响因素,对上述指标进行监测有利于提前预测营养不良的发生,从而为预防肺癌住院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5.
摘要 目的:探讨肺癌根治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并分析其生活质量的变化。方法:纳入我院2018年9月~2020年7月收治的行肺癌根治术患者104例,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术后3个月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成并发症组(n=32)和非并发症组(n=72),分析肺癌根治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利用癌症病人生活质量测定量表(QLQ-C30)评估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生活质量。结果:肺癌根治术后32例出现并发症,其中切口感染6例,肺炎7例,肺不张9例,心律失常6例,脓胸4例。并发症组年龄≥60岁、烟龄≥10年、传统开胸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史人数占比高于非并发症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2.978,95%CI:1.415-6.267)、烟龄≥10年(OR=3.847,95%CI:1.869-7.918)、传统开胸术(OR=3.065,95%CI:1.544-6.084)、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史(OR=2.848,95%CI:1.481-5.477)是肺癌根治术后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P<0.05)。非并发症组术后3个月的总体生活质量量表、角色功能、躯体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评分高于术前与并发症组,且恶心呕吐、疲乏、疼痛、便秘、呼吸困难、食欲下降、睡眠障碍、腹泻评分较术前与并发症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肺癌根治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主要与患者年龄、烟龄、手术方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史有关,且并发症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56.
摘要 目的:探讨特罗凯靶向治疗联合培美曲塞和顺铂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免疫球蛋白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0年2月期间我院接收的NSCLC患者80例,采用抽签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两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培美曲塞和顺铂化疗方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特罗凯靶向治疗,对比两组总有效率、血清肿瘤标志物、免疫球蛋白、T淋巴细胞亚群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对比两组不良反应无差异(P>0.05)。治疗3个疗程后,对照组、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37.50%、60.00%,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3个疗程,观察组CD3+、CD4+、CD4+/CD8+高于对照组,CD8+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3个疗程,观察组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3个疗程,观察组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糖类抗原50(CA50)、癌胚抗原(CEA)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特罗凯靶向治疗联合培美曲塞和顺铂治疗NSCLC患者,疗效较好,可能与该方案可降低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含量、调节免疫应答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57.
摘要 目的:探讨扶正解毒方联合恩度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肺功能、T细胞亚群和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3月到2018年10月期间收治的晚期NSCLC患者116例,根据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58,恩度联合化疗)和研究组(n=58,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扶正解毒方治疗),均以21 d为一个治疗周期,共治疗4个周期。比较两组患者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4个周期后的肺功能、T细胞亚群和生存质量。结果:治疗4个周期后,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58.62%(34/58),高于对照组的39.66%(23/58)(P<0.05)。治疗4个周期后,两组患者CD4+、CD3+、CD4+/CD8+水平均下降,但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CD8+水平均升高,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4个周期后躯体功能、认知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以及情绪功能评分以及第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呼气峰流速值(PEF)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扶正解毒方联合恩度治疗晚期NSCLC患者,疗效较好,可减轻免疫抑制,提高生存质量及肺功能,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58.
戴蓬博  张荣  孙广宇 《菌物学报》2021,40(4):936-964
苹果为我国主要栽培水果,苹果产业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病原菌物是苹果病害的主要病原物,对我国苹果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损害。国际上病原菌物为苹果主要病原类型,其数量占苹果病原物的93.4%。我国植物病理学家和菌物学家对苹果病害的病原学进行了长期研究,描述与记载了大量国外已报道的病原真菌和病原卵菌,也描述了一些国外尚未记载的病原菌。随着菌物分类研究的深入、分类系统及菌物命名规则变化等,许多病害的病原名称发生了较大变化,对名称的使用造成了诸多不便,影响了苹果病害相关知识的交流。本文汇总了我国已经描述的苹果菌物病害的病原种类,其中病原真菌149种,病原卵菌6种,病原菌物占苹果病原物种类的90.6%。依据最新分类系统、菌物命名法规和汉语名称规则,对相关病原菌物的拉丁学名、中文名称以及病害汉语名称等进行了整理和修订。该项工作有利于相关植物病理学研究者、植保工作者、园艺工作者、管理人员及基层推广工作者对苹果病原菌物名称的检索和规范使用,促进学术交流和科学普及等。  相似文献   
59.
摘要 目的:观察扶正方对Lewis肺癌小鼠免疫功能、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和外周血白细胞介素(IL)-2、IL-6、γ干扰素(INF-γ)的影响。方法:将40只Lewis肺癌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M组)、扶正方低剂量组(A组)、扶正方高剂量组(B组)、顺铂组(S组),每组10只,A组、B组分别给予扶正方0.4 mL/20 g、0.8 mL/20 g灌胃,M组给予生理盐水0.4 mL/20 g灌胃,S组给予顺铂1 mg/mL,0.4 mL灌胃,连续14d,比较各组小鼠一般情况、肿瘤重量,胸腺指数、脾脏指数、脾脏CD3+细胞、CD4+细胞、CD8+细胞比例细胞百分比,鼠肿瘤组织PI3K/AKT信号通路蛋白表达水平及外周血IL-2、IL-6、INF-γ水平。结果:A组、B组、S组小鼠肿瘤重量低于M组,S组小鼠肿瘤重量低于A组、B组(P<0.05),治疗前各组小鼠体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A组、B组小鼠体重高于S组、M组(P<0.05)。A组、B组小鼠胸腺指数显著高于M组、S组(P<0.05)。A组、B组CD3+、CD4+、CD4+/CD8+显著高于M组、S组,CD8+显著低于M组、S组(P<0.05),B组CD3+、CD4+、CD4+/CD8+显著高于A组,CD8+低于A组(P<0.05)。A组、B组、S组小鼠肿瘤组织PI3K蛋白、AKT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M组(P<0.05)。A组、B组、S组小鼠外周血IL-2、INF-γ水平显著高于M组,IL-6水平显著低于M组(P<0.05)。结论:扶正方可以提升Lewis肺癌小鼠免疫功能,调节IL-2、IL-6、INF-γ细胞因子水平,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起到抗肺癌的作用。  相似文献   
60.
摘要 目的:分析腔镜下腺体切除术对早期乳腺癌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及TNF-α、IL-10水平的影响,从而对其优势评估。方法:选择2017年2月-2020年2月于本院实施乳腺癌手术患者100例,根据其选择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2组:A组(腔镜下腺体切除术,59例)和B组(开放乳房皮下腺体切除术,41例),分别统计患者手术时间、术后拔管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术后1个月,取患者外周血,离心取血清,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患者血清免疫功能相关指标IgM和IgG含量、采用人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试剂盒检测患者血清中炎症反应指标TNF-α和IL-10含量、统计术后两组患者出现术野皮下出血、皮下积液、乳头乳晕坏死等并发症的例数;术后一年,统计两组患者出现复发和淋巴结转移等现象的例数。结果:A组患者手术时间显著长于B组,而其拔管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B组(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5.00 %)显著高于B组(25.71%)(P<0.05)。术前1 d,两组患者血清免疫指标IgM和IgG水平和炎症反应指标TNF-α和IL-10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3 d~术后1 m,A组患者血清免疫指标IgM和IgG水平以及抗炎因子IL-10水平均显著高于B组,促炎因子TNF-α水平显著低于B组(P<0.05)。A组患者术后1年内乳腺癌复发率(3.3%)与B组(10.0%)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腔镜下腺体切除术治疗早期乳腺癌具有拔管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势,其原因可能与该手术对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IgM和IgG及炎症因子TNF-α、IL-10水平影响程度较小、术后恢复较快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