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9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5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48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8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01.
内蒙古达茂旗巴特敖包地区包尔汉图剖面牙形刺生物地层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内蒙古达茂旗(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巴特敖包地区志留纪、泥盆纪碳酸岩相地层发育,本区珊瑚、腕足类、层孔虫等底栖大化石的研究工作已有一定基础。但志留纪、泥盆纪地层在时代确定和对比上还存在很多问题,必须用主导化石门类牙形刺加以解决。研究表明:包尔汉图剖面的顶部属泥盆系无疑,应归入阿鲁共组,而不是西别河组;巴特敖包地区的海侵,始于罗德洛统卢德福德阶(Ludfordian)早期。本剖面没有发现文洛克世和罗德洛世早期的海相沉积。本文描写了一个志留纪牙形刺新种:Ozarkodina uncrispa sp.nov.。  相似文献   
102.
甘肃玉门红柳峡早白垩世下沟组的介形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描述了甘肃玉门红柳峡下沟组的介形类化石共5属4亚属、13种。其中1新属、6个新种、1个比较种。根据介形类特征和地理分布,推测下沟组的时代为早白垩世巴列姆期;同时结合玉门红柳峡下沟组的岩性特征,认为该组为淡水微咸水河湖相沉积。  相似文献   
103.
出露于新疆南天山东部的阿尔皮什麦布拉克组属于近岸、富氧、温暖的浅海沉积。该组自上一个世纪三十年代创建以来,有关它的地质时代归属一直存在着争论,作者根据珊瑚(包括四射珊瑚、床板珊瑚和日射珊瑚)、介形类和牙形类等门类化石的综合研究,主张将阿尔皮什麦布拉克组置于下泥盆统下部的洛赫柯夫阶。  相似文献   
104.
记述了发现于陕西镇安黄家湾早更新世晚期的一个大型哺乳动物群。动物群包括哺乳动物4目、11科、24种,它们是:Canis variabilis, Hyaenidae gen. et sp. indet. , Homotherium sp. , Megantereon sp. , Lynx cf. shansius , Panthera pardus , Elephantidae gen. et sp. indet. , Equus qingyangensis , Hesperotherium sinense , Ancylotherium sp. , Megatapirus augustus, Rhinocerotidae gen. et sp. indet. , Dicerorhinus lantianensis, Sus sp. , Moschus moschi ferus , Cervus unicolor , Cervus sp. 1, Cervus sp. 2, Hydropotes sp. , Capreolus sp. , Strepsiceros annectens , Leptobos sp. , Bubalus sp. 和 Budorcas taxicolor等。动物群伴生植物孢粉分析表明,当时在化石产地生长着下列植物:Selaginella sp. , Pinaceae gen. et sp. indet. , Picea sp. , Cotinus coggygria , Juglans regia , Quercus sp. , Myrica rubra , Meliaceae gen. et sp. indet. , Celtis sp. , Oleaceae ( Syringa sp. ?) gen. et sp. indet. , Chenopodiaceae gen. et sp. indet. ,Kobresia sp. , Scrophulariaceae gen. et sp. indet. , Humulus sp. , Gramineae gen. et sp. indet. , Ranunculaceae gen. et sp. indet. , Sparganium sp. ,Celastraceae gen. et sp. indet. ,Elaeagnaceae gen. et sp. indet. ,Compositae gen. et sp. indet. ,Aremisia sp. , Xanthium sibiricum 和Carex sp.等。分析了动物群生活时栖息地的气候、植被和地貌特征,结果表明,动物群栖息在温暖、湿润、有森林、灌丛草地并富有水体的生境中,当时秦岭腹地存在着相当开阔的河谷地带,山势没有现在这么险峻,因此阻断秦岭南北动物交流的天然屏障当时可能还未真正形成,秦岭南北两侧的动物可以沿着开阔的河谷地带随季节和气候的变化互相扩散迁移。  相似文献   
105.
海南岛保亭县毛感乡南兵至南好公路边南好组以往被确认为下石炭统岩关阶 ,并认为与其下的上志留统足赛岭组呈角度不整合接触。著者最近在该剖面南好组中发现兰多维列世特里奇期晚期 (LateTelychian)Xi nanospirifer腕足动物群和三叶虫Latiproetuscf.latilimbatus,证明久归于下石炭统岩关阶南好组的地质时代应改归于早志留世 (Llandoverian) ;海南岛地区在早志留世明显属于扬子地台区的范畴 ;从地质时间上还暗示南好组与其下伏的足赛岭组不可能存在角度不整合接触 ;  相似文献   
106.
通过对产自新疆柯坪地区的阿克苏柯坪珊瑚(Kepingophyllum aksuense)的大量薄片观察,发现该类珊瑚在珊瑚体单骸形态、横板带宽度与泡沫板带宽度之比、隔壁长度、横板的形态、隔壁数目、隔壁数目与珊瑚骸直径之比等六个方面存在很大变异。此外,该类珊瑚中存在明显的周期性生长变异现象,表现在泡沫板的排列疏密相间。与模式标本的对比研究发现,此类珊瑚的群体间变异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07.
小长梁石工业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根据小长梁遗址1998年和1990-1997年间5次发掘所获得的石制品,本文采用操作链(chaine opera-toire)分析概念,从石料、打制技术,二次加工、微痕观察,废片分析和认知考古学的角度,对小长梁石工业的结构及所反映的人类行为和智慧进行了综合分析。分析表明,小长梁石工业受劣质石料的影响很大,碎屑块比例极高,打片技术简单,仅采用锤击和砸击法,二次加工制品比例很低,不存在概念型板的规范制品,微痕分析显示,遗址的经济活动主要为处理肉类以及植物,对石核剥片和二次加工的空间概念分析,小长梁古人类在打片过程中仅采用前运算智力和初级的具体运算智力,考虑到石料质地,数量和适应等因素,石工业并不反映古人群体的全部智慧,而表现了一种权宜性行为方式,但是他们的认知水平不会超过12岁儿童的智力。  相似文献   
108.
铲齿象一新种在甘肃省党河地区下中新统的发现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记述了甘肃省党河地区的铲齿象化石一新种———党河铲齿象 (Platybelodondangheen sis)。其主要特征是 :下颌联合和下门齿构成宽短的铲形 ;下门齿薄 ,由单层稀少的齿柱组成 ;具较大的p3 ,p4前窄后宽 ,前齿带和跟座较小 ,m1构造简单 ,齿冠较低 ,第一齿脊无前斜脊 ,前齿带和后跟座较小。它是欧亚大陆目前所知时代最早 (早中新世 )、构造最原始的一种铲齿象。  相似文献   
109.
徐钦琦 《化石》2002,(3):18-20
1998年我提出阴阳四时理论 ,试图用它来解释发生在生物界的巨大变革。1991年我和刘时藩先生合著了一本书《史前气候学》。我们发现 ,在地质历史上 ,每个地质年代单位 ,如“代” ,“纪” ,“世” ,“期”等等 ,它们大体上都代表一个完整的大年。首先 ,我提出了以地质历史上的三大冰期为冬季的两个大年的概念 ,即“古生代年”和“中新生代年”。当时我称它们是“层次最高的大年”(徐钦琦 ,1998)。两年后 ,我接受了中国地质科学院的王乃文教授的建议 ,把这两个“层次最高的大年”简称为“宏年” ,即“古生代宏年”和“中新生代宏…  相似文献   
110.
中国浙江新昌化石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介绍了发现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浙江省新昌县中生代地层中的一种化石木新种———新昌南洋杉型木 (AraucarioxylonxinchangenseDuansp .nov .)。这种化石木保存在早白垩世馆头组中、下部的紫红色泥砂岩中 ,分布在新昌县城西部 ,南北绵延 2 5公里、东西宽约 2公里的狭长地区。由于在化石木产区曾发现过多种植物化石 ,因而确定了该区在早白垩世时期处于我国的欧洲 中国植物区内 ,属亚热带 热带气候区 ,种种迹象表明此时气候有些干旱。同区发现的松柏目叶化石 ,其气孔构造与南洋杉科有一定的亲缘关系 ,这一点似乎与化石木之属可以对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