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2篇
  免费   121篇
  国内免费   706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83篇
  2014年   101篇
  2013年   104篇
  2012年   92篇
  2011年   77篇
  2010年   106篇
  2009年   101篇
  2008年   127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83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31.
《生物学杂志》2010,(4):F0002-F0002
植物营养学研究的领域主要包括植物营养机理与作物施肥技术、植物营养环境生态、土壤养分资源管理与信息系统等3个方面。安徽科技学院植物营养学科是20世纪60年代设立的土壤农化课程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008年被遴选为安徽省重点学科。  相似文献   
132.
<正>十多年前,中国人告别了食物短缺时代,数量上的粮食安全实现了,但紧接着的十年,就爆发了质量上的食品安全危机。这同农业产业化过程中采取的规模化、标准化的工厂作业方式有关,这种方式一方面带来了食物不断增多的虚假繁荣;另一方面又带来诸多粮食不安全、食物不安全、生态不安全,甚至社会不安全等负外部性问题。  相似文献   
133.
真社会性生活方式在隧蜂亚科中的分布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隧蜂的各种生活方式的涵义作了解释。基于文献资料,总结了营真社会性生活方式的种类在隧蜂亚科中的分布格局,旨在为研究昆虫真社会性的起源和进化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4.
徐瑛 《生物学通报》2006,41(7):36-37
1教学目标1)知识①了解酵母菌、霉菌和蘑菇等真菌生物体的形态结构、营养和生殖方式;②认识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真菌与人类生活和健康的关系。2)能力①解剖观察食用蘑菇的形态结构,用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孢子,从而增强实验技能。②用比  相似文献   
135.
《生物学通报》2012,(5):6-6
英国的科学家发现了一组“老化”基因,这组基因的开关是由表观遗传因素的作用所控制,对机体老化和可能寿命产生影响。研究人员指出,这些发现有助于研究外部因素,如生活方式怎样造成了表观遗传改变,为抗老化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6.
玉米秸秆还田和耕作方式对小麦养分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冬小麦品种‘烟农19’为材料,于2008~2009年在淮北砂姜黑土区,设置玉米秸秆不还田(CK)和玉米秸秆全量粉碎还田——翻埋还田(HM)、旋耕还田(HX)、覆盖还田(HG)4种处理方式,通过大田试验研究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和耕作方式对小麦干物质和氮、磷、钾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结果显示:(1)小麦成熟期籽粒是干物质和养分的主要积累器官,其次为茎秆和叶片;在成熟期,籽粒积累的干物质、氮、磷、钾素分别占地上部总积累量的43.31%~46.13%、75.14%~76.83%、75.79%~77.99%、12.37%~12.82%。营养器官花前贮藏干物质和养分的转运量以叶片最高,其次为茎秆和颖壳;营养器官转运干物质和氮、磷、钾素对籽粒的贡献率分别为30.40%~36.54%、81.86%~86.10%、65.34%~74.83%、98.91%~125.85%。(2)玉米秸秆全量粉碎还田处理的小麦干物质和养分积累量与营养器官转运量均显著高于玉米秸秆不还田处理;玉米秸秆还田后不同耕作方式中,玉米秸秆全量覆盖还田处理的小麦籽粒干物质积累量和营养器官干物质转运量显著高于其它耕作方式,但氮、磷、钾的积累量和转运量在各耕作方式间差异均不显著。研究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在砂姜黑土区玉米秸秆全量粉碎覆盖还田处理更有利于小麦群体养分的积累与转运。  相似文献   
137.

县级医院是公立医院改革的重点和突破口。文章从县级医院财政补偿的现状出发,提出了结合服务总量和单位服务量补偿额度的医院基本医疗服务的财政补偿方式,以图合理弥补县级医院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成本的同时,引导和促进医院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8.
秸秆还田与施肥对土壤酶活性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通过大田定位试验,在小麦-玉米轮作条件下,以小麦品种‘西农889’和玉米品种‘郑单958’为供试作物,采取不施肥秸秆不还田(CK)、秸秆还田(S)、秸秆还田+腐熟有机肥(SM)、秸秆还田+氮肥(SN)、秸秆还田+氮肥+磷肥(SNP)共5种处理,对不同处理下土壤电导率、蔗糖酶活性和脲酶活性的动态变化及作物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秸秆还田后土壤的电导率变化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不同处理间周年电导率平均值表现为SNP>SN>SM>S>CK,且差异显著。(2)秸秆还田配合施用氮肥处理的土壤蔗糖酶活性和脲酶活性最高,蔗糖酶活性最大值(70.62mg.g-1.d-1)为对照的1.36倍,脲酶活性最大值(3.58mg.g-1.d-1)比对照提高了9.15%。(3)土壤有机碳含量在S、SM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而S、SM处理与CK、SN、SNP处理之间差异显著,SM处理比对照处理提高了8.91%。(4)土壤全氮含量在不同处理之间差异显著,并以SNP处理最高,其次是SM处理,S、SN处理再次之,且SNP、SM、S、SN处理土壤全氮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9.8%、11.1%、9.88%和7.41%。(5)秸秆还田处理的作物产量显著高于CK,并以秸秆配施氮磷肥处理的小麦产量最高,比CK提高了50.6%;秸秆配施氮肥处理的玉米产量最高,比CK提高了34.3%。研究表明,秸秆还田配施有机肥、无机肥可以有效促进有机物矿质化,显著增加土壤养分含量,增强土壤酶活性,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从而促进作物增产。  相似文献   
139.
采用盆栽控水的方法,研究干旱胁迫(80%FC、60%FC、40%FC和20%FC)及施氮(N0 0 g·pot-1、Nl 1.2 g·pot-1、Nm 3.6 g·pot-1和Nh 6.0 g·pot-1)对麻疯树幼苗叶、茎和根部主要渗透调节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 干旱胁迫条件下,麻疯树幼苗茎和根部的游离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和茎部可溶性糖大量积累,叶片中脯氨酸含量也随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加大幅度上升;Na+、Ca2+和Mg2+在麻疯树幼苗叶、茎和根中大量积累,而K+仅在茎中大量积累,叶片和根部K+含量略微上升.施氮对植株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与干旱胁迫强度和施氮水平有关.在80%FC和60%FC水分条件下,增加N肥施用量能明显促进麻疯树幼苗各组分渗透调节物质的积累;在40%FC水分条件下,Nh处理对渗透调节物质积累的促进作用减弱;而在20%FC条件下,Nl处理植株的渗透调节能力较高,Nm和Nh处理对植株渗透调节的促进作用不明显甚至转为抑制.  相似文献   
140.
苏北沿海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土壤水溶性有机碳(WSOC)是土壤碳循环最活跃的组成部分之一。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可能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的组成和结构,进而影响到大气与土壤间的碳交换。本研究以苏北沿海地区农田、杨农复合经营、杨树纯林以及草地等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TOC-VCPN总有机碳仪测定了4种不同土地方式下土壤WSOC含量的变化。分析了土壤WSOC与土壤总有机碳(TOC)、易氧化碳(ROC)及理化性质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WSOC和TOC、土壤全氮(TN)、ROC呈显著正相关,与碳氮比、pH、土壤容重呈显著负相关;WSOC的含量随土层的加深而减少,与总有机碳的变化特征一致,在各个土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WSOC含量差异不显著;农田和草地的WSOC含量在0~10cm土层与10~25cm土层之间差异显著(P<0.05),杨农复合经营的WSOC含量在10~25cm土层与25~40cm土层之间差异显著(P<0.05),其他3种类型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