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0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4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2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1.
荸荠营养器官的发育与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荸荠同化茎起源于肉质主茎倒2或倒3叶的叶腋内。同化茎基部着生二鞘状叶,鞘状叶对早期同化茎穿出土面具保护作用。匍匐茎大多起源于同化茎基部鞘状叶的叶腋内。当植株开始抽生花茎时,地下匍匐茎顶端开始膨大。球茎的膨大是匍匐茎顶端5-6节的基本组织经细胞有丝分裂,增加细胞数目,然后由细胞体积的扩大来实现的。球茎具足够的营养物质供来年顶芽萌发的需要,故属水生植物冬芽的性质。  相似文献   
12.
甘草根和根状茎的发育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甘草(GlycyrrhizauralensisFisch)实生苗具直根系。其根端原分生组织具三层原始细胞,外层产生表皮和根冠,中层和内层分别产生皮层和中柱。根的初生木质部四原型,由中柱鞘细胞产生第一次周皮。成长根中央的初生木质部由于导管周围薄壁细胞的增殖而被分割成几部分,使导管分子星散分布于薄壁细胞间。实生苗生长到第三年春由于叶节处的更新芽萌发形成最初的根状茎,根状茎顶端的原分生组织由两层原套细胞和一团原体细胞组成。初生结构的分化开始于皮层和髓两部分基本分生组织,而原形成层早期在根状茎横切面上呈连续的分生组织环。以后在环内逐渐分化出原形成层束,由它分化出初生锥管束,根状茎第一次周皮产生于初生韧皮部外方的第五或第六层皮层细胞。  相似文献   
13.
苗青霞  方燕 《植物学报》1983,54(5):652-661
干旱胁迫时, 小麦(Triticum aestivum)根系率先产生应激响应, 同时向地上部发出信号, 诱导地上部发生生理反应, 从而提高植株抗旱能力。根系构型包括平面几何性状和立体几何结构(即拓扑构型), 具有遗传稳定性和可塑性。干旱胁迫影响根系理化特性, 如根源化学信号、根系细胞酶类和根系渗透作用的响应。根系通过调整其解剖学结构和水分吸收动力等来适应干旱胁迫。该文从根系构型、理化特性和解剖学结构3个方面, 系统阐述了小麦根系特征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并探讨了其与干旱胁迫的关系和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综述了外生菌根的形态学和解剖学特征,评价了这些特征用于外生菌根分类的价值,同时指出各种类型的形态学特征和解剖学特征与其营养吸收的关系。这些特征包括了菌根的颜色类型及变化、形状及分枝方式、外伸菌丝的多少及特征、根状菌索有无及分化、菌核有无及特征、菌套内外表面的菌丝排列及分化,菌套的切面特征,丹宁层厚度及分化、哈氏网的菌丝排列及厚度等。较详细阐述了100多年来,人们为外生菌根分类所作出的种种努力,并对各种分类方式作了简单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脉红螺Rapana Venosa(Valenciennes)生殖系统的组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候圣陶  程济民 《动物学报》1990,36(4):399-405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闭孔沟进行解剖学观察和测量,为相关应用提供临床解剖学依据和丰富人类学数据。方法:选取结构完整、解剖标志清晰的髋骨108例,其中男性髋骨59例(左侧36例,右侧23例),女性髋骨49例(其中左侧20例,右侧29例),对闭孔沟进行观察并测量其长度和闭孔沟中点宽度。结果:试验测得男性左、右侧闭孔沟长度分别为31.4±3.4mm、32.1±2.4min,女性左、右侧闭孔沟长度分别为19.4±2.2mm、20.8±2.7mm;统计学分析显示同性别左、右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性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左、右侧闭孔沟中点宽度分别为9.7±1.6mm、10.7±1.5mm,女性左、右侧闭孔沟中点宽度分别为12.1±1.7mm、11.6±2.0mm;同性别左、右侧及男、女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男、女性闭孔沟测量数据可为闭孔处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应用解剖学的考虑依据并丰富人类学数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屠宰和解剖学试验,验证金川多肋骨牦牛体外触摸鉴别方法的准确性,为科研和生产应用建立简捷实用、准确可靠的方法。方法对试验牦牛进行触摸鉴别,根据鉴定结果,依照肋骨对数将牦牛分为A、B两组(A组具15对肋骨,B组具14对肋骨),从A、B两组中随机抽取25%的个体进行屠宰和解剖实验。应用触摸鉴别法在中心产区和分布区对15对肋骨牦牛的比例进行普查。结果触摸鉴别准确率为96.15%;19头肋骨数为15对的牦牛中,胸椎为15,腰椎数为5的个体有18头,约占95%。而腰椎数为4的个体仅1头,占5.26%;26头屠宰牦牛中,真肋+弓肋+浮肋组型为8+7+0个体的比例为68.42%;8+6+1个体比例为31.58%。结论触摸鉴别法简捷、准确率高,可以在生产和科研中推广应用;15对肋骨牦牛中,大多数个体的胸椎多出1个,而腰椎数正常,且60%以上个体肋骨组型为8+7+0,无浮肋;中心产区,多肋牦牛比例为52.08%,分布区为30.21%。  相似文献   
18.
2013年7月24日-27日广东广州1.硫氧还蛋白Trx抑制AGEs诱导的Neuro 2A细胞凋亡相关机制研究邱媛媛齐辉马海英孔力大连医科大学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大连116044糖尿病是常见且复杂的多系统代谢紊乱性疾病,其并发症如糖尿病性脑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相似文献   
19.
由中国解剖学会理事长、国际解剖学工作者联盟(IFAA)国际会议主席、国际形态学大会(ICSMS)和亚太地区解剖学会(APICA)执行委员、全军解剖与组织胚胎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神经解剖学杂志》主编、第四军医大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教研室主任李云庆教授担任主译的《人体图谱:解剖学·组织学·病理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与常规x线胸片比较,探讨胸部x线断层容积成像技术在肺动脉畸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临床及x线平片怀疑肺动脉畸形者,进一步进行胸部x线断层容积成像检查。其中11例被明确诊断为肺动脉畸形。以CT或超声心动结果为标准,对比两种图像对肺动脉畸形的明确诊断率,分析对比该11例患者的胸部x线断层容积成像图片和普通x线胸片,评价两种方法所获得的图像质量和图片优秀率。结果:20例疑似患者中,11例被CT或超声心动确诊为肺动脉畸形,其x线断层容积成像图片和普通x线胸片经主管技师和副主任医师双盲判读,x线断层容积成像11例均获明确诊断(100%),普通x线胸片明确诊断2例(18%),诊断准确率有明显差异(P=0.O001)。容积断层成像优质图像为10例,占总数的90.91%;良好1例,差为0例。11例x片中优秀7例,占总数的63.63%,其中良好3例,差1例。两种图像优秀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结论:x线断层容积成像技术对肺动脉畸形的图像优秀率和诊断准确率均高于x线平片,对病变的显示更加清晰、立体,提高诊断准确率和客观性,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