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6篇
  免费   77篇
  国内免费   46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温度对黑鱾幼鱼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温度对饱食和饥饿状态下黑纪(Girella melanichthys)幼鱼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温度为15~30℃范围内,黑纪幼鱼在饱食状态下的耗氧率、饥饿状态下的耗氧率、饱食状态下的排氨率和摄食率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P<0.01),30℃时达到最大,温度为32℃时,均下降;在温度为15~32℃范围内,黑鱾幼鱼在饥饿状态下的排氨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P<0.01),32℃时达到最大.多项指标表明黑纪幼鱼生长适温在30℃左右.  相似文献   
42.
郑新庆  黄凌风  李元超  林荣澄 《生态学报》2013,33(22):7166-7172
为了评估啃食性端足类强壮藻钩虾Ampithoe valida对筼筜湖大型海藻群落的影响,作者在实验室内开展了强壮藻钩虾对筼筜湖三种大型海藻(绿藻石莼Ulva lactuca和根枝藻Rhizoclonium sp.、红藻细基江蓠繁枝变种Gracilaria tenuistipitata var. liui)的摄食实验,并分析了大型海藻的营养价值是否对强壮藻钩虾的摄食选择产生影响。结果显示,在无选择性摄食实验中,强壮藻钩虾的摄食率与海藻的干湿比和鲜藻总有机碳含量有着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这表明强壮藻钩虾有明显的补偿摄食行为,能通过增加低营养价值藻类的摄食量来满足自身代谢的需求。强壮藻钩虾对绿藻石莼和根枝藻有明显的摄食偏好,对它们的摄食率分别占总摄食率的40.6%和57.1%,而红藻细基江蓠繁枝变种则属于偶然性摄食的种类,海藻的营养价值并没有对强壮藻钩虾的摄食选择产生影响。不过,强壮藻钩虾对绿藻的摄食偏好并没有在筼筜湖形成一个以红藻占主导的大型海藻群落,这可能是由于筼筜湖超富营养化的水体使得来自强壮藻钩虾的下行控制已经无法抑制来自超富营养化的水体通过上行控制对绿藻生长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3.
采用一次饱食投喂(将一昼夜分为8个时间段,每个时间段作为一个处理组,每天每个处理组饱食投喂一次)和分段式连续投喂(将一昼夜分为8个时间段,每天每个实验缸连续投喂8次)两种方法研究斑点叉尾和杂交鲟幼鱼的昼夜摄食节律,同时研究它们在摄食后24h内胃和全肠的排空时间。结果显示,在两种投喂方式下,斑点叉尾均表现出24h 一周期的摄食节律,两个日摄食率高峰值均出现在06:00和18:00(P<0.05)。杂交鲟在一次饱食投喂下表现出24h一周期的摄食节律,高峰值分别出现在11:00、17:00和05:00,在分段式连续投喂时表现出48h 一周期的摄食节律,高峰值分别出现在11:00、17:00和36:00。在摄食后1-9h 内,斑点叉尾的胃内含物比率急剧降低(P<0.05),并在24h 时出现极低值(P<0.05),而1-9h 内全肠内含物比率迅速升高(P<0.05),在9h时达到最大(P<0.05),在24h出现极低值(P<0.05)。在摄食后1-7h内,杂交鲟的胃内含物比率迅速下降(P<0.05),在24h 时出现极低值(P<0.05),1-7h 内肠内含物比率迅速升高(P<0.05),24h 时呈现极低值(P<0.05)。结果表明,两种实验鱼表现出不同的昼夜摄食节律,该节律受各自胃肠排空时间的影响,也受投喂时间的影响。研究建议,在斑点叉尾和杂交鲟幼鱼的养殖中宜在光线较弱的清晨(05:00-06:00)和黄昏(17:00-18:00)进行投喂。  相似文献   
44.
强度是声音的基本参数之一,听神经元的强度调谐在听觉信息处理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以往研究发现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 GABA)能抑制性输入在强度调谐的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但对抑制性输入与局部神经回路之间的关系并不清楚.本实验通过在体细胞外电生理记录和神经药理学方法,分析了小鼠初级听皮质神经元的强度调谐特性,结果显示:单调型神经元在声刺激强度自中等强度增高时潜伏期缩短(P < 0.05)且发放持续时间延长(P < 0.05),非单调型神经元在声刺激强度自最佳强度增高时潜伏期不变且发放持续时间缩短(P < 0.01).注射GABA能阻断剂荷包牡丹碱(bicuculline, Bic)后,39.3%的神经元强度调谐类型不变,42.9%的神经元非单调性减弱,17.9%的神经元非单调性增强.表明GABA能抑制并非是形成非单调性的唯一因素,兴奋性输入本身的非单调性和高阈值非GABA能抑制的激活也可能在其中发挥作用.推测由兴奋性和抑制性输入所构成的局部神经功能回路及其整合决定了听皮质神经元的强度调谐特性.  相似文献   
45.
??????? 目的 探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对综合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影响。方法 以限定日剂量(DDD)为单位,对某综合性医院在实施专项整治前、后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AUD)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专项整治活动降低了住院患者累计AUD值,大环内酯类等药物AUD明显下降,第二代、第三代和第四代头孢菌素和不同管理级别抗菌药物AUD均下降。但还存在用药集中、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AUD下降不明显等问题。结论 专项整治有效降低了综合医院住院患者AUD,但与卫生行政部门标准仍存在差距,应进一步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低强度周期性静水压力对体外培养的人膝关节软骨细胞增殖、凋亡,以及细胞Ⅱ型胶原分泌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酶消化法分离培养成人膝关节正常软骨细胞,将培养的第3代软骨细胞分为两组:正常对照组、3.0MPa组压力实验组,应用多功能恒温体外细胞培养中高压静水压力加载装置加载低强度周期性压力,共5d,每天2h。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和甲苯胺蓝染色法鉴定软骨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qRT-PCR、Western-Blot检测Ⅱ型胶原的分泌和表达。结果:软骨细胞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均显示为阳性。与正常对照组相比,3.0MPa组表现出促进软骨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且Ⅱ型胶原的合成分泌明显升高(P0.05)。结论:通过体外模拟人生理情况下较低强度(3.0MPa)的周期性静水压力对人软骨细胞增殖、凋亡水平及周围基质分泌合成功能的影响,初步证实了较低强度压力有助于软骨自我修复和自身保护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47.
伤寒和副伤寒流行强度与区域人口数、发病率、病死率、高危人群、污水系统及卫生设施、地表水系及环境污染、健康教育与人群习惯的关系密切。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出、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国际学者引用的流行区域划分法是根据伤寒和副伤寒每年发病率的高、中、低水平来划分的,该划分法不能真实反映100万、100~1 000万、1 000万人口数的伤寒和副伤寒高、中、低流行强度和相应区域。本研究对全球伤寒和副伤寒流行强度区域文献作一综述,分析伤寒和副伤寒流行强度、流行强度区域及其指标体系,为查明相应流行强度区域危险因素、进行风险评估和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8.
通过对公立医院补偿强度进行多视角研究发现,即使在“政府对公立医院投入不足”的局面下,公立医院依然可能出现“营养过剩”的问题。应制定适度并可执行的财政补偿政策,制定合理、有效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制度,放宽社会资本办医融资政策,适当转移土地补偿政策,注重医院软实力建设和加快推进人事制度改革等。  相似文献   
49.
多源空间数据整合视角下的城市开发强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岳文泽  章佳民  刘勇  张玮 《生态学报》2019,39(21):7914-7926
城市开发强度能直观表征人类活动强度,对指导城市规划与管理、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价值。采用社会-经济-生态系统耦合视角构建城市开发强度的多维测度体系,整合多源空间数据,测度了杭州市主城及3个副城的开发强度并揭示了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杭州城市开发强度由主城向副城呈波动降低,高强度开发过度集中于主城,主城的功能疏散有待加强;各副城开发强度不一,江南城与主城呈现跨江融合,临平城、下沙城空间上较为独立;各开发维度中,建筑强度、功能强度及效益强度热点区分布基本一致,环境响应高强度区则集聚于主副城交界处,表现出空间异质性。多维测度体系可较好表征城市开发强度,对城市规划及精细化管理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0.
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群作为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高级空间组织形式,其在推进城市群区域社会经济一体化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城市群的人地关系矛盾和景观开发强度。为量化城市群的人类景观开发强度,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资源消耗过程的压力响应机制,选取闽三角城市群在2000、2005和2013年的夜间灯光数据(DMSP/OLS)作为刻画人类经济活动范围的基础数据,通过能值分析理论,耦合可更新能源(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和降雨化学能等)与基于统计数据的不可更新能源进行能值核算,并进一步描述人类景观开发强度(Landscape development intensity,LDI)的时空演变特征,基于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划分为5级进行空间展示与分析。结果表明:(1)在时间尺度上,闽三角城市群的年可更新能值密度均值在2000、2005和2013年,分别为9.42×10~(16) sej/hm~2、7.25×10~(16) sej/hm~2和7.88×10~(16) sej/hm~2,呈现出先减后增的趋势,在空间尺度上,闽三角城市群可更新资源由环海湾地带向内陆地区呈环形逐层增加,其中在2000年表现尤为明显;(2)在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上,闽三角城市群的本地不可更新能源能值投入在2000、2005和2013年,分别为4.64×10~(24) sej、4.63×10~(24) sej和4.66×10~(24) sej,只出现轻微浮动,而外部输入能源的能值投入则在2000、2005和2013年,分别为1.41×10~(24) sej、3.18×10~(24) sej和5.71×10~(24) sej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且其中对原煤的需求表现最高,占比高达90%;(3)LDI在空间分布上,自内陆至沿海干扰等级逐渐上升,其中,强度干扰与剧烈干扰主要覆盖厦门市、龙海市、晋江市和石狮市;在时间分布上,呈现出强度干扰和剧烈干扰逐渐增大的趋势。研究有助于政府对不同干扰等级区域的城乡建设与规划管理提供决策依据,为实现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