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6篇
  免费   100篇
  国内免费   59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60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70篇
  2014年   80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84篇
  2011年   85篇
  2010年   91篇
  2009年   97篇
  2008年   132篇
  2007年   80篇
  2006年   82篇
  2005年   92篇
  2004年   68篇
  2003年   82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66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39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66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1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21.
胜红蓟化感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柱层析从胜红蓟挥发油中分离出早熟素Ⅰ、早熟素Ⅱ、子丁香烯、3,3-二甲基-5-特丁基茚酮、红没药烯、乙酸葑醇酯等6种主要化感物质(占挥发油总量的97%),并研究了这些化感物质在挥发、淋溶(饱和水溶液)和土壤降解途径下对萝卜,番茄和绿豆幼苗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早熟素Ⅰ、早熟素Ⅱ、3,3-二甲基-5-特丁基茚酮及子丁香烯(挥发途径)虽有较强的化感活性,但均弱于挥发油的化感活性,而子丁香烯(淋溶途径),红没药烯和乙酸葑醇酯则基本无化感活性。但是,早熟素n和无活性的三个化感物质结合,则表现出强烈的化感活性,说明胜红蓟各化感物质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22.
葱属植物是被子植物中最大的属之一,包括大蒜、洋葱、大葱、韭菜等多种具有独特辛辣风味的蔬菜作物。S-烷(烯)基半胱氨酸亚砜是葱属植物特有的次生代谢产物,是葱属植物各种挥发性含硫化合物的前体物质,由于其赋予葱属植物独特的辛辣风味和药用价值,因此研究葱属植物S-烷(烯)基半胱氨酸亚砜的代谢途径具有重要意义。在葱属植物中已发现7种S-烷(烯)基半胱氨酸亚砜,这些S-烷(烯)基半胱氨酸亚砜主要在叶片中先经谷胱甘肽途径合成,再转运到鳞茎等贮藏器官的细胞质中积累。目前,关于葱属植物S-烷(烯)基半胱氨酸亚砜降解的研究较多,而S-烷(烯)基半胱氨酸亚砜生物合成的研究则较少。S-烷(烯)基半胱氨酸亚砜是植物硫代谢的下游产物,上游涉及含硫化合物的吸收、转运、半胱氨酸和谷胱甘肽的代谢等过程,这些代谢过程的变化可能影响S-烷(烯)基半胱氨酸亚砜生物合成。今后,应加强以下两方面的研究:一方面,继续克隆鉴定S-烷(烯)基半胱氨酸亚砜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基因,并研究其功能;另一方面,加强葱属植物硫代谢的研究,为研究S-烷(烯)基半胱氨酸亚砜生物合成的调控奠定基础。该研究结果为深入解析葱属植物S-烷(烯)基半胱氨酸...  相似文献   
123.
植物重金属胁迫耐受机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重金属是一类会对植物产生毒害作用的污染物,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演变出耐受重金属胁迫的相关机制。以植物重金属耐受性为基础,对近几年来国内外植物响应重金属胁迫的耐受机制研究作一简要综述。主要概述了重金属对植物的胁迫影响及植物抗氧化系统,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等渗透调节物质和不同类型基因家族等方面对植物耐受重金属胁迫机制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提高植物耐重金属胁迫能力及研究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应用奠定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4.
目的:探讨P物质(substance P,SP)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012年10月至2013年4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腹腔镜及病理证实的EM患者异位子宫内膜组织20例,与其配对的在位子宫内膜组织10例以及因非EM(子宫肌瘤)行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或肌瘤核除患者的正常子宫内膜组织20例中SP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和比较术中盆腔粘连发生情况。结果:SP在EM患者的异位子宫内膜、在位子宫内膜及非EM患者的正常子宫内膜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80%、20%,异位子宫内膜和在位子宫内膜比较无显著性差别(P=1.0),但均高于非EM患者的正常子宫内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04);EM组盆腔粘连的阳性率高于非EM组,EM患者异位子宫内膜中SP阳性组盆腔粘连阳性率高于SP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32),非EM患者正常子宫内膜中SP阳性组盆腔粘连阳性率与SP阴性组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61)。结论:SP在EM的异位子宫内膜和在位子宫内膜中的表达上调,并与EM合并盆腔粘连有关,其具体机制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5.
目的:探讨泡沫敷料对结肠造瘘患者造瘘口周渗出液炎性物质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普外科收治的结肠造瘘术患者10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方法将所有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各52例,对照组常规清洁造瘘口,造瘘口及周围皮肤涂抹氧化锌软膏后安装肛门袋;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平铺一层多爱肤有边辅料,安装肛门袋,两组患者均每日更换肛门袋一次,连续治疗2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造瘘口周渗出液炎性物质水平;记录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和治疗后皮肤损伤及造瘘口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治疗后,两组患者造瘘口渗出液炎性物质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治疗组下降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2治疗后,治疗组造瘘口皮肤完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照组造瘘口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泡沫敷料能够降低结肠造瘘患者造瘘口周炎性物质的分泌,减少造瘘口周围皮肤的损伤,降低造瘘口并发症的发生,对结肠造瘘口的护理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6.
 齿肋赤藓(Syntrichia caninervis)作为典型的耐旱藓类, 广泛分布于世界干旱和半干旱荒漠地区, 是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生物土壤结皮中的优势藓类植物。该沙漠冬季具有稳定的降雪, 初春的积雪融化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水热条件。荒漠藓类植物叶片仅具一层细胞, 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十分敏感, 有关荒漠藓类植物在冬季和早春地表冻融交替过程中如何适应环境剧烈变化的研究鲜见报道。该研究探讨了生长于3种不同微生境(活灌丛、枯死灌丛和裸露地)下的齿肋赤藓, 经由冬季低温冻结到早春融雪复水再到春季中旬自然干燥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不同冻融期、微生境及二者的交互作用能够显著影响齿肋赤藓的渗透调节物质(游离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丙二醛(MDA)含量、抗氧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冬季低温冻结期的极端低温和春季中旬的干燥环境使得齿肋赤藓可溶性糖和MDA含量, 以及3种抗氧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早春融雪期, 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低于融雪期。同时, 在融雪期灌丛遮阴所形成的“冷岛效应”使得生长于灌丛下的齿肋赤藓植株可溶性糖和MDA含量显著高于枯死灌丛和裸露地。但灌丛的存在也为春季中旬干旱无雨期齿肋赤藓提供了一个相对良好(含水量高)的生活环境, 其下齿肋赤藓的渗透调节物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均显著低于其他两个生境。在整个冻融过程中裸露地齿肋赤藓的3种抗氧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灌丛下, 这可能是由于生活于裸露地的苔藓有更强的耐胁迫特性。  相似文献   
127.
《植物生态学报》2015,39(8):785
Aims The objective of the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dynamics of recalcitrant components during foliar litter decomposition at different forest gap size in Pinus massoniana plantation in the low hilly land, Sichuan basin. Methods The experiment was set up by thinning P. massoniana plantation to establish seven different gap sizes (G1: 100 m2, G2: 225 m2, G3: 400 m2, G4: 625 m2, G5: 900 m2, G6: 1225 m2, G7: 1600 m2). The contents of four recalcitrant components (condensed tannins, total phenol, lignin, cellulose) in foliar litter of two native species (Cinnamomum camphora and Toona ciliata) placed in litterbags at different locations in the forest gaps were evaluated. The litterbags placed under closed canopy were used as the control. Litterbags with air-dried leaves of C. camphora and T. ciliata were placed at center, edge of the gap and under the closed canopy in November 2013, and collected in December 2013, February 2014, May 2014 and August of 2014 for lab analysis. Important finding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Forest gap size had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content of condensed tannins, total phenol and lignin for T. ciliata in gap center. However, the forest gap size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content of recalcitrant components in the litters of C. camphora and cellulose content of T. ciliata. With the increase of gap size, except for cellulose content, the other three recalcitrant components content in small and medium sized gaps (G1-G5) were significant lower than in large gaps (G6, G7). 2) The condensed tannis content of T. ciliata at the gap center were significant lower than at the gap edge. The lignin contents at gap center of G3 was significant reduced in the C. camphora litter. The condensed tannins, total phenol, and lignin contents of T. ciliata litter in small and medium gap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3) The contents of the four recalcitrant components in both species’ foliar litter changed with time. The contents of condensed tannins and cellulose decreased and the content of lignin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with time, however, the total phenol content increased initially, and then decreased. Therefore, small and medium sized gaps (100-900 m2) could be the optimal gap sizes to promote the degradation of litter recalcitrant components for two native species in P. massoniana plantations.  相似文献   
128.
血脑屏障可控制循环系统和脑之间的物质进出及分子、营养物质交换,保障了中枢神经系统内环境的稳定。完善的血脑屏障是脑发育和功能的关键。但血脑屏障通透性改变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近期,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的 Braniste 等研究者提出血脑屏障通透性可能受小鼠肠道微生物群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9.
从海南热带植物园土壤样品中分离获得一株具有较强杀线虫活性的放线菌菌株DA09202,通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16SrDNA序列测定及其系统发育分析,初步鉴定为金色链霉菌。菌株DA09202发酵液采用溶媒萃取、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过滤和制备薄层板层析,从中分离得到杀线虫活性化合物A23-1和A46-2。化合物A23-1经光谱和波谱分析(UV、1H-NMR、13C-NMR、DEPT、1H-1HCOSY、HMBC、HSQC)以及文献对照,鉴定为4′,7-二羟基异黄酮,化合物A46-2的结构正在鉴定中。  相似文献   
130.
说“毒”     
<正>毒物是什么?"毒物"这个名词会让人产生多种不同的想法,几本辞典中对"毒物"的定义虽不尽相同,但基本上都很相似。其中之一是"被摄取或被有机体吸收后,会造成死亡或伤害的某种物质——尤指那种即使微量也会快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