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9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24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25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66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银屑病是一种慢性易复发的炎性皮肤疾病,为了探讨新型小分子化合物FMS样的酪氨酸激酶3(fms-like tyrosine kinase 3,FLT3)抑制剂对银屑病的治疗作用,采用了小鼠尾部鳞片表皮颗粒层形成模型,分别进行口服及外用给药,并取尾部皮肤制作病理切片,计算有颗粒层形成的鳞片数。结果显示:口服给药及外用给药组小鼠尾部鳞片颗粒细胞数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同时实验组小鼠颗粒细胞体积增大,胞浆内颗粒粗大且染色较深,细胞分界清楚,细胞核及核仁明显,但是各实验组内不同浓度间差异不显著,此外口服给药及外用给药组小鼠内脏器官均未出现明显的毒副作用。以上结果说明该新型小分子化合物FLT3抑制剂能使小鼠尾部鳞片颗粒细胞显著增多,而且口服和外用制剂均能有效拮抗银屑病,并对小鼠内脏器官无明显的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42.
灵芝Ganoderma lingzhi是我国的一种著名珍稀药用真菌,多糖及三萜类化合物是其主要活性成分提。取乙时醇间水4h溶和液料为液提比取1:剂40,,以多灵糖芝和多三糖萜及的三提萜取提率取分率别为达响到应1值.13,=%正?和交k0-.4满6意%。度优函化数条优件化下乙提醇取含的量多、糖提和取三温萜,前者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高于热水法提取多糖,后者与乙醇浸提法提取三萜有相近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  相似文献   
43.
竹黄是我国一种重要的药用真菌,在医学、农业、食品等方面应用广泛且前景可观。为深入挖掘竹黄中有药理活性的有效化学成分,了解其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时期代谢物的变化规律,利用广泛靶向代谢组学技术检测了竹黄子座不同发育时期的代谢物,找出差异代谢物并进行代谢通路分析。从竹黄子座中共检测出612种代谢物,前期和中期特有27种代谢物。黄酮类、奎宁酸、香豆素等具有良好生物活性的化合物首次在竹黄中被检测到。筛选出的差异代谢物主要是脂质、氨基酸、核苷酸、黄酮类、萜类、有机酸等物质,其中黄酮和氨基酸类化合物占主要地位。通过对代谢通路富集分析,获得6条具有显著意义的代谢途径。黄酮类化合物被认为是除竹红菌素外与竹黄药效有重要联系的化合物。本研究为竹黄药用机理及有效成分深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为竹黄有效成分的代谢途径解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4.
建立HPLC同时测定大叶冬青叶中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咖啡酸、对羟基肉桂酸、芦丁、异槲皮苷、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A和异绿原酸C 10种多酚类化合物的定量分析方法,研究不同产地及不同采收时期大叶冬青叶中10种多酚类化合物的含量差异及其抗氧化活性。采用HPLC测定大叶冬青叶50%甲醇提取液中10种多酚类成分的含量,并选用DPPH法对其抗氧化活性进行初步探索。结果表明,10种多酚类化合物分离效果较好,标准曲线在检测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r>0.999 5),平均加样回收率在96.58%~112.03%,RSD<4%(n=6)。大叶冬青叶50%甲醇提取液抗氧活性良好。本实验建立的方法快速、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同时测定大叶冬青叶中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咖啡酸、对羟基肉桂酸、芦丁、异槲皮苷、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 10种成分的含量;不同产地、不同采收时期大叶冬青叶中10种多酚类化合物含量存在一定差异;不同来源大叶冬青叶50%甲醇提取液抗氧化能力具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5.
为进一步研究湖北旋覆花花序中的化学成分及抗结核活性。实验采用硅胶柱色谱、反相硅胶柱色谱以及制备型高相液相等方法进行了成分系统研究,肉汤二倍稀释法测定化合物的体外抗结核分支杆菌活性。从其花序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应用波谱学方法分别鉴定为:7,8-epoxy-9-(isobutyryloxy)thymolisobutyrate(1)、10-(2-methylbutyloxy)-8,9-epoxythymolisobutyrate(2)、stigmasterol(3)、ayapin(4)、ergolide(5)、5,10-epi-2,3-dihydroaromatin(6)、xanthalongin(7)、bigelovin(8)、carpesiolin(9)、aromaticin(10)。化合物1、2、5、6、8~10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5~10均为倍半萜类化合物。化合物5、6、8~10对结核分枝杆菌细胞株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最小抑制浓度MIC值分别为10.00、30.00、5.00、3.15、3.15μM,9和10的活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6.
为探究不同蜜源蜂蜜中的挥发性标记物并籍以对这些蜂蜜进行有效区分,本研究优化了静态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HS-GC-MS)检测蜂蜜中挥发性化合物的方法,采用此方法分析了油菜蜜、椴树蜜、荆条蜜和洋槐蜜等4种蜂蜜总计38份样品的挥发性成分,并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和聚类分析(CA)等对蜂蜜进行区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SHS-GC-MS共检测到23种化合物。4种蜂蜜的挥发性成分在物质种类或含量上存在明显差异,其中3-苯丙酸乙酯可作为油菜蜜的典型挥发性代谢物质;1-异丙烯基-3-甲基苯和反式玫瑰醚可作为椴树蜜的典型挥发性代谢物质;在荆条蜜和洋槐蜜中均未发现典型挥发性代谢物质。PCA可以将4种蜂蜜进行很好地区分,PC1、PC2和PC3累计贡献率达到77.3%,表明模型有效;当临界值取10时,CA可以将同种蜂蜜聚为一类。SHS-GC-MS检测的蜂蜜挥发性成分结果结合多变量分析,可用于区分不同蜜源蜂蜜。研究结果为蜂蜜溯源和鉴别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7.
长叶榧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及成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长叶榧不同营养器官和不同居群的3种营养器官黄酮类化合物含量进行测定,并利用聚酰胺薄层层析法对黄酮类化合物的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长叶榧各个营养器官均含有黄酮类化合物,其含量高低顺序依次是一年生叶>一年生枝>幼根>老根>树皮>老枝>茎;(2)长叶榧不同营养器官其黄酮类化合物的种类有很大的差异,以一年生叶、一年生枝最多,幼根次之,老根、老枝第三,树皮、茎最少;(3)不同长叶榧居群3种营养器官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各不相同,但均以一年生叶最高,一年生枝次之,老枝最低;(4)不同长叶榧居群一年生叶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差异不显著,一年生枝、老枝差异较大;(5)不同长叶榧居群3种营养器官其黄酮类化合物的种类在一年生叶中没有差异,一年生枝中差异较小,老枝中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48.
低氧预处理对低氧/复氧心肌能量代谢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低氧预处理(HPC)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借助^31P-NMR图谱技术,在模拟Langendorff离体灌流大鼠心脏的正常生理条件下,跟踪心肌高能磷酸化合物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在30min低氧期,PCr、ATP相对含量及PCr/Pi值逐渐减小,但HPC组减小的速度比对照组慢;而在复氧期,HPC组能提高心肌高能磷酸化合物含量的恢复程度,特别是复氧初期,HPC组PCr 、ATP相对含量及PCr/Pi值立即有了恢复;在本实验中,HPC对pHi的改善不显著。结论:HPC能降低后续长时间低氧及复氧阶段的心肌能量代谢,对心肌的低氧/复氧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9.
云南茯苓皮瓣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典鹏  杨崇仁 《广西植物》1998,18(3):267-270
从云南产茯苓表皮中分得6个三萜类化合物,经光谱数据鉴定为:茯苓酸(Ⅰ),3β-羟基羊毛甾烷-7,9(11),24-三烯-21-酸(Ⅱ)、茯苓酸A(Ⅲ),茯苓酸B(Ⅳ)、去氢齿孔酸(Ⅴ),齐敦果酸(Ⅵ)。  相似文献   
50.
云南茯苓皮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云南产茯苓表皮中分得6个三萜类化合物,经光谱数据鉴定为:茯苓酸(Ⅰ),3β-羟基羊毛甾烷-7,9(11),24-三烯-21-酸(Ⅱ),茯苓酸A(Ⅲ),茯苓酸B(Ⅳ),去氢齿孔酸(Ⅴ),齐果酸(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