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80篇
  免费   208篇
  国内免费   1511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95篇
  2022年   111篇
  2021年   115篇
  2020年   96篇
  2019年   106篇
  2018年   71篇
  2017年   83篇
  2016年   84篇
  2015年   104篇
  2014年   139篇
  2013年   123篇
  2012年   158篇
  2011年   165篇
  2010年   193篇
  2009年   187篇
  2008年   264篇
  2007年   196篇
  2006年   183篇
  2005年   198篇
  2004年   211篇
  2003年   195篇
  2002年   234篇
  2001年   193篇
  2000年   146篇
  1999年   135篇
  1998年   116篇
  1997年   106篇
  1996年   144篇
  1995年   108篇
  1994年   105篇
  1993年   93篇
  1992年   112篇
  1991年   86篇
  1990年   80篇
  1989年   78篇
  1988年   29篇
  1987年   35篇
  1986年   32篇
  1985年   40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66年   3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3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 毫秒
991.
用甲3型流感病毒A/曼谷79-1血凝素特异的单克隆抗体,对我国从1979—1984年分离的45株H3N2病毒进行了抗原分析,并与用单克隆抗体选择的51株A/曼谷79-1变异株作了比较。发现后者同1979年以来我国流行的H3N2流感主流株高度相似。这证明,用单克隆抗体可选出有流行潜力的变异株。本文就通过单克隆抗体选择、提前获得甲型流感亚型内变种的可能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92.
苏宗明   《广西植物》1985,(3):227-243
大瑶山是广西有名的大山,北纬23°40′—24°24′,东经109°50′—110°27′,面积约2080平方公里。 大瑶山起源于二迭纪,是一座古老的山体。大瑶山生物种类丰富多彩,区系植物213个科,2335种;陆栖脊椎动物69科,281种;昆虫176科,836种;森林植被四个植被型,34个群系。大瑶山生物地理成份复杂,植物区系有热带东南亚、东亚、北温带、旧世界热带和泛热带的成份;昆虫区系有东洋种、古北种和本地特有种。古老、孑遗和特有、珍稀种类不少,蕨类植物250种,裸子植物7科22种,木兰科4属16种,国家保护的珍稀植物有桫椤、白豆杉、福建柏、猪血木、大果木五加、伞花木、南华木、紫荆、金莲木等35种;珍稀动物有瑶山鳄蜥、猕猴、短尾猴、大鲵、山瑞、红腹角雉等12种。大瑶山具重要经济意义的种类较突出,如:灵香草、八角、玉桂、罗汉果等。因此,大瑶山是广西中部一个重要的生态系统;是广西重要的和理想的科学研究和教学之处;是广西非常重要的自然物种基地;是广西重要的木材和土特产基地。大瑶山今后主要是保护起来,建立自然保护区,同时,大力发展木材和土特产。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本实验主要探究nesfatin-1对胃运动和胃酸分泌的影响,以及弓状核(ARC)-下丘脑外侧区(LHA)nesfatin-1神经通路在该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逆行追踪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实验观察ARC-LHA nesfatin-1神经通路的构成;在体胃运动实验观察nesfatin-1对胃运动的影响以电刺激ARC对胃运动的影响;采用幽门结扎法测量胃液和胃酸分泌量。结果:LHA微量注射nesfatin-1抑制胃运动和胃酸分泌,但是预先注射黑色素浓集激素(MCH)受体拮抗剂PMC-3881-PI减弱nesfatin-1对胃运动和胃酸分泌的抑制作用。电刺激ARC后,胃收缩幅度和频率显著增强,胃酸分泌明显增多。nesfatin-1抗体或PMC-3881-PI对电刺激ARC诱导的胃运动没有显著影响,但是能够改变电刺激ARC诱导的胃酸分泌。结论:ARC-LHA间nesfafin-1通路可调控大鼠胃运动和胃酸分泌,并且黑色素浓集激素也参与调节该过程。  相似文献   
994.
目的:预测ZNF185基因的抗原表位,并研究相应合成多肽诱导的免疫应答和免疫避孕效应。方法:应用DNA Star软件预测ZNF185蛋白二级结构、亲水性、可塑性、表面可及性与抗原指数。合成携带ZNF185抗原表位的多肽,进行小鼠免疫实验,检测小鼠血清中IgG抗体水平、交配率、妊娠率及每窝产仔数,并观察生殖器官是否发生病变。结果:筛选ZNF185两段氨基酸序列合成多肽,该多肽能够诱导小鼠产生较高的抗体水平,实验组小鼠交配率和妊娠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生殖器官并无发生明显的组织病理学变化。结论:ZNF185具有一定的抗生育作用。  相似文献   
995.
目的:CD19单链抗体可变区(single-chain fragment variable)sc Fv能特异性识别结合B细胞表面的CD19分子,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是调节性B细胞(Breg)的主要特征之一。旨在构建CD19sc Fv和IL-10受体1(IL-10R1)胞外段的重组融合蛋白,拟用该融合蛋白捕捉和封闭Breg细胞分泌的IL-10。方法:CD19sc Fv和IL-10R1胞外段克隆到p ET-28a原核质粒上,E.coli BL21(DE3)工程菌表达蛋白通过镍柱富集和纯化蛋白,SDS-PAGE和Western blot对表达蛋白进行鉴定,Pull down实验验证蛋白与CD19分子和IL-10细胞因子的结合。结果:成功表达CD19sc Fv-IL-10R1融合蛋白,该融合蛋白能在体外同时结合CD19和IL-10分子。结论:CD19sc Fv-IL-10R1融合蛋白在体外可以同时结合CD19分子和IL-10分子,具有潜在应用前景可作为特异性抑制Breg的生物小分子。  相似文献   
996.
目的:利用昆虫细胞表达系统生产重组的人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并进行纯化和抗体结合特性鉴定。方法:以HeLa细胞逆转录的cDNA为模板,扩增人PCNA基因,并插入杆状病毒载体AcMNPV。利用昆虫细胞得到PCNA基因的重组杆状病毒。病毒感染细胞表达蛋白,联合镍柱亲和层析和离子交换层析获得高纯度的重组人PCNA蛋白。ELISA法测定抗体结合特异性。结果:以HeLa细胞cDNA为模板得到的基因序列同GenBank的人PCNA基因序列一致。草地贪夜蛾细胞(Spodoptera frugiperda,Sf9)表达重组人PCNA(recombinant human PCNA,rPCNA)的最佳感染值(MOI)和感染时间分别为0.05h和144h。rPCNA的产量高达110mg/L细胞,纯度95%。间接ELISA法检测抗体结合特性,rPCN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3.3%和85.0%。结论:建立了rPCNA的表达和纯化方法,获得了高效表达、高度抗体结合特异性的PCNA蛋白,该蛋白质能进一步开发为PCNA相关疾病的体外诊断试剂盒,具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7.
目的:分析紫杉醇联合卡铂治疗卵巢癌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199(CA199)、癌胚抗原(CEA)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41例卵巢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20)和研究组(n=21)。对照组给予紫杉醇联合顺铂治疗,研究组给予紫杉醇联合卡铂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CA125、CA199、CEA水平、卡氏评分的变化,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和生存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CA125、CA199及CEA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卡氏评分改善率高于对照组(P0.05),胃肠道反应、神经毒性损伤、骨髓抑制及血液系统毒性率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1年生存率及中位生存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紫杉醇联合卡铂治疗卵巢癌的疗效明显优于紫杉醇联合顺铂治疗,其能够降低患者血清CA125、CA199及CEA水平,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98.
为了明确我国海域拟菱形藻属(Pseudo-nitzschia)物种的产毒特征, 从中国沿海建立了15个拟菱形藻单克隆培养株系,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其多莫酸特征进行检测, 在10个株系中检测到多莫酸。结合光学显微镜下的群体特征和透射电镜下的超微形态学特征, 以及基于核糖体转录间隔区的分子系统学数据, 确认上述10个产毒株系分别隶属于3个物种:尖细拟菱形藻P. cuspidata、伪柔弱拟菱形藻P. pseudodelicatissima、伪善拟菱形藻P. fraudulenta, 其中伪善拟菱形藻是我国的新记录种。建立尖细拟菱形藻的11个尖细拟菱形藻株系, 其中3个株系未检出多莫酸, 其余8个株系有检出, 单细胞产毒水平为0.4—5.5 fg。建立伪柔弱拟菱形藻株系2个, 1个未检出多莫酸, 另1个株系的单细胞产毒量为1 fg。建立伪善拟菱形藻株系2个, 纯种培养株系均未检出多莫酸。利用卤虫(Artemia salina)对部分藻株进行混培诱导, 其中尖细拟菱形藻(MC4049)和伪柔弱拟菱形藻(MC3015)的产毒水平略有下降, 单细胞产毒水平分别由2、1 fg降至0.2、0.4 fg, 而伪善拟菱形藻(MC4074)的产毒能力则有显著改变, 单细胞产毒水平由未检出上升至17.5 fg。研究丰富了我国产毒拟菱形藻的物种多样性, 明确了其物种信息和产毒水平, 可为后续深入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999.
以皖南山区的河源溪流为研究区域, 根据2016年7月和11月两次的调查数据, 在区分土著物种和本地入侵物种的基础上, 初步比较研究了低水头坝的坝上蓄水区和冲刷区鱼类群落的季节动态及所受水坝大小和功能的影响。共采集鱼类24种, 隶属4目10科, 其中土著鱼类13种, 本地入侵鱼类11种。尽管坝下冲刷区的鱼类群落无显著季节变化, 但坝上蓄水区的鱼类群落季节动态显著, 其中11月的鱼类个体数显著高于7月。水坝大小对鱼类群落的影响相对较小, 仅冲刷区入侵鱼类群落结构随水坝大小显著变化; 水坝功能对鱼类群落的影响较大, 蓄水区土著鱼类群落及冲刷区入侵鱼类群落等都随水坝功能显著变化——同蓄水坝相比, 引渠坝的蓄水区中宽鳍鱲较少但中华花鳅和吻虾虎鱼较多, 且引渠坝的冲刷区中高体鳑鲏和泥鳅具有更高多度。研究表明, 在研究区域内, 低水头坝对鱼类群落分布的影响视水坝蓄水功能而不同, 而水坝大小的相对重要性较低。研究也进一步证实, 因亲流性土著鱼类与广布性入侵鱼类对低水头坝干扰的响应不同, 在开展有关人类活动对溪流鱼类多样性的影响评价时, 有必要区分土著物种和入侵物种来进行, 以确保研究结论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000.
中国北方气候干湿变化及干旱演变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中国北方15个省(区、市)320个气象站1960—2014年逐月降水量资料,运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标准差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基于不同时间尺度,对近55年来中国北方及不同干湿区气候干湿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从干旱站次比、干旱强度等方面分析了年际干旱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1960—2014年中国北方地区整体呈变干趋势,年际干旱站次比和干旱强度在同步波动中均呈下降趋势。(2)1960—2014年北方地区春季和冬季呈湿润化趋势,冬季湿润化趋势最明显,夏季和秋季呈干旱化趋势,夏季干旱化趋势最显著,夏季降水对年干湿状况的变化起决定性作用。(3)湿润区和半湿润区有干旱化趋势,而干旱区和半干旱区均呈湿润化趋势发展;湿润区和半湿润区年际干旱站次比、干旱强度呈上升趋势,而干旱区和半干旱区则相反。(4)中国北方东部季风区的湿润区和半湿润区以及处于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界线两侧的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气候干湿变化均呈显著同步波动变化趋势,而中国北方东部季风区的湿润区和半湿润区与中国北方西部非季风区的干旱区气候干湿变化呈显著反向波动变化趋势,夏季具有同样的规律,而冬季和春季四大干湿区干湿变化具有较好的同步一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